根据市场情况,大棚蔬菜种植的利润在150%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年3-4季的蔬菜种植中,农民或投资者在1-2期基本收回了成本,在3-4期已经开始盈利。假设只种一亩地,一期蔬菜能收获5000斤,每斤收购价2元,那么一年按三季计算,总交易额为3万元,除去成本,年利润应该在1.8-2万元左右。一般蔬菜大棚骨架每亩地需要5500元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延长温室的使用时间,比较经济的建造温室的方式是使用菱镁温室骨架和塑料纸,这样既降低了建造成本,又方便了日常使用和维护。这种大棚可以用5年,每年只需要更换塑料纸。每亩每年的菜苗、农药、化肥等费用约700元,土地租赁费每年约800元。结合以上计算,大棚蔬菜种植初期每亩地成本约为7000元,蔬菜大棚使用5年,平均每亩地年成本约为2500元。大棚蔬菜种植利润可达150%-250%,每年可产2-3季蔬菜。如果种植普通蔬菜,1-2季基本可以收回前期建设和大棚蔬菜管理的成本,这样第一年就可以实现盈利,平均盈利100%-150%。随后几年每年的花费就是换一些塑料纸。扩展信息:温室蔬菜种植方法1.不要给大棚蔬菜施用大量未分解的饼肥。由于饼肥碳氮比小,分解快,局部容易产生高温高浓度的氨和有机酸,容易烧根。饼肥要打碎,用人粪尿浸泡3周左右,高温发酵后再用。2.温室里的蔬菜不应该在干旱条件下施肥。蔬菜是喜水的作物。当土壤干燥时,施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还会使土壤溶液浓度突然升高,蔬菜容易烧根。因此,蔬菜施肥应结合灌溉,开沟施肥,灌溉前将肥料埋紧,或沿水追肥。3.冬季蔬菜大棚不宜多施磷肥和锌肥。蔬菜缺锌时,叶面喷施0.05%-0.2%硫酸锌溶液+新高脂膜即可。4.注意不要给土壤施用铁肥。因为铁容易被土壤固定,转化为不溶性化合物,失去肥效。铁不易流在叶子上,要喷在叶子上。可以用0.1%-0.3%硫酸亚铁溶液+新型高脂膜均匀喷洒在蔬菜叶片上。5.冬季蔬菜大棚不要将稀土微肥直接施入土壤。蔬菜叶面喷施0.05%-0.07%稀土微肥溶液+新型高脂膜即可。
徐桂艳的蔬菜大棚创业致富路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及其创业搭档组织经营管理、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徐桂艳的蔬菜大棚创业致富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我干蔬菜大棚,不仅仅是想投资赚钱,更多的是想让那些生活有困难、没有工作的乡亲们能掌握大棚技术,能多赚钱,过上好日子。”在大港小王庄镇李官庄的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大港地区远近闻名的“大棚女状元”徐桂艳。今年36岁的她,一头短发,红扑扑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意,说话声音不大但干脆利索。
从2007年开始,几年间,她开办了天津盛博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打造大港李官庄品牌蔬菜,带动家乡父老创出了一条大棚蔬菜致富路。2011年,徐桂艳被大港团委评为致富带头人。今年6月,由徐桂艳创建的小王庄镇李官庄设施农业基地被授予滨海新区首个“巾帼创业就业培训基地”。
“我是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知道一个人在贫困中,如果有人能拉一把,那可能改变的就是一个家庭的命运。”徐桂艳告诉记者,1999年她刚结婚,家庭却突发危机。由于跑长途货运的丈夫遭遇车祸,不但维持家庭生计的大货车报废,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徐桂艳说:“在那个时候,我家遇上了太多的好人。”为维持生计,他们夫妻二人外出打工,乡亲们听说她的情况后都对她家特别关照,公司经常提前给他们支付工资。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们不但还清了债务,生活回到了正轨,也渐渐有了些积蓄。
2007年,徐桂艳听说村里在推广蔬菜大棚,但是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不懂技术,很多村民都在犹豫。“近两年雨水少,种庄稼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盖成大棚,怎么也应该比种大田效益高。”于是徐桂艳决定尝试一下,也是为乡亲们探探路。她连凑带借,筹集到100万元启动资金,在李官庄率先建起19个蔬菜大棚。
然而,盖大棚容易,种植可就难了。在这一行上,徐桂艳可真是零基础。于是她各处拜师求艺,到山东、河北学习种植技术,或交学费、或以工代酬,遇到为技术保密不愿教的,她软磨硬泡拉关系。即便这样,她的创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冬天,就在徐桂艳种植的无公害芹菜即将出棚时,一场病虫害让菜全砸在了她手里。徐桂艳说当时她真是欲哭无泪啊,但是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倒下,还有好多账得还啊。就在这个时候小王庄政府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助她渡过难关。这场挫折让她深切感受到,仅照搬书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实际科学运用种植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大棚种植方法。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和自己不断学习摸索,徐桂艳成了种植能手。当年,她的大棚扭亏为盈,每棚年纯收入达1.5万元。
在徐桂艳的带动下,村民们都开始经营蔬菜大棚。徐桂艳在大棚里开设了“大棚课堂”,专门指导附近村的农村妇女学习种植知识。徐桂艳觉得,如果独立的`农业种植没有完善的产销结构,肯定会受到制约,做大设施农业必须有技术和市场。于是,她发动大家集资,建立了占地60亩的“盛博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和占地50 亩的李官庄蔬菜交易市场,形成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种植、储藏保鲜、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的设施蔬菜产业链。随后,徐桂艳还在大棚设就业点,让同村及邻村妇女到大棚就业。
如今,徐桂艳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年销售收入达400万元,合作社利润120万元,这些全部用于社员分红。头两年,为了能发动更多乡亲们经营蔬菜大棚,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难以承担风险的乡亲,徐桂艳承诺:“如果赔本,那么投资的钱就算我借的,连本带利还给你。”而如今,那一片片的蔬菜大棚、一批批出入种植合作社的客商和一辆辆满载蔬菜运往市场的运输车就是村民最好的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