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盘龙七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用于多种出血症,有淤血者尤宜;可治疗胸腹刺痛,跌打损伤,淤滞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后遗症;血淤型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 每日3-10克。煎汤,浸酒,入菜肴。研末服,每次1-1.5克。
代表产地: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
禁忌: 气血亏虚所致的痛经、月经失调不宜选用。
三七是古时候热带遗留植物,分布范围很小。三七是名贵中药材,以根、茎入药,同棵植物的花叶也能入药,用水煎泡后可代茶饮。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打熟补”功效,就是说服用生的三七,能活血化淤,消肿 止痛,治疗跌损伤有很好的效果;服用熟的三七能补血强身。
云南苗族自治区的祖先有着居住山头的习惯。他们擅长狩猎,狩猎中难免遇到外伤出血,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野草就像被漆封死一样出血马上就停止了。苗族的祖先将这种野草叫作 “山漆”。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同音,在流传中便将“山漆”记 作了 “三七”。
关于三七的神话故事古时在老君山半山腰住着一对年轻夫妻,他们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唱歌跳舞、打猎玩耍。有一天,他们又来到山脚下的龙潭边玩耍,这时见一只梅花鹿从竹丛内飞奔而去。他们穷追不舍,想抓住这只鹿,可是女子不慎踩翻了一个石头,滚下山去。男子紧追下山赶到,见她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原地将她掩埋了,并守候在坟前。可奇怪的是,掩埋的第一天土坟上却长满了三枝七叶的植物,后来植物顶端就缀满了花一般的圆形红子,如一块红色毯子将坟覆盖在下面,慢慢地植物的根部却露出许多人形模样来。男子整天这样守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睡了过去,等他再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他还神奇地看到了入睡的娘子,她浑身的伤痕不见了,比以往更美丽了。他笑着将她扶起抱在了怀中,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救他们的植物因为是三枝七叶所以被他们叫做“三七”。此后,他俩栽种三七,为人治病,专门行医。三七就这样传栽下来了。三七作为药物使用的历史,已经有千年之久。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名扬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就是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三七有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纤溶,并使血黏度下降;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输出量,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镇静、镇痛及抗炎的作用;有保肝、调节糖代谢、抗衰老及抗肿瘤作用;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有滋补保健作用且口感好、无毒副作用的三七与其他中药、食物相配伍,经过精心烹制而成的既可防病、治病,又美味诱人的佳肴,称为三七药膳。
道地药材之四大怀药
地黄
地黄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有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的作用。
山茱萸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成熟果实为中药,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能补益肝肾,固涩精气。
山药
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山药含有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升高。还能助消化、降血糖。用于糖尿病脾虚泄泻,小便频数。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药对于MM们而言,更是一种天然的纤体美食。它含有足够的纤维,食用后就会产生饱胀感,从而控制进食欲望。
何首乌
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枸杞
枸杞是名贵的药材和滋补品,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五味子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功效在于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
当归
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炒白芍
炒白芍又称炙白芍。为白芍片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略带焦斑,筛去麦麸,晾凉入药者。
酒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酒2两洒入药片内,稍润片刻,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冒烟时投入药片,拌炒至深**取出,筛去麦麸即成。本品长于行气解郁,舒肝止痛,多用于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行经腹痛等病症。
醋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醋2两,洒入药内拌匀,稍润片刻,将锅烧热,洒入麦麸,冒烟时投下药片,拌炒至**为度。本品长于入肝,有良好的理气止痛,疏肝解郁作用,多用于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行经腹痛等病症。
土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黄土2斤,洒入药内拌匀,将锅烧热,投下药片,拌炒至**为度。长于健脾和胃,缓急止痛,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胃脘冷痛等病症。
9.杜仲
?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以杜仲叶为原料的杜仲茶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血球数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显著功效。
?
?
道地药材
学中药的人嘴边经常挂着四个字那就是道地药材。很多人去药材市场,或者药店买药材,老板就会给你介绍,这是道地药材,质量你放心,什么的话。那么道地是什么呢?
? 所谓道 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白术、乌药,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四大怀药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四大怀药的历史。
四大怀药是焦作地方特产,主要指古怀庆府(它的地理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焦作辖区温县、沁阳、武陟、孟州)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古怀庆府的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2004年沁阳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山药
《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怀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近代科学分析,怀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碱、皂甙、脂肪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
生怀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怀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怀山药可分为3类:沙土山药、垆土山药,最好的为野生铁棍山药。
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
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沁阳一带。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
《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碱,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四大怀药的地理特征
四大怀药之所以成为自古医家所推崇的道地药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的气候特征。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沁阳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这里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四大怀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就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
这就是中药,它不是普通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用功效,看完后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实话告诉你们:我们傲娇着呢!
微信搜索: 一药一味? 了解更多中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