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和“地”均指高丽参的品级。
地参:二级品
良参:三级品
高丽参按其粗细、外形、光泽好坏等分成天、地、人三个等级和等外品(尾参)。北朝鲜参分为天、地、人、翁四个等级。南朝鲜参分为天、地、良、切四个等级。天参(一级品),地参(二级品),良参(三级品)切参(四级品)。
日本和韩国(南朝鲜)学者经研究发现,高丽参在预防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方面有明显效果,高丽参还有抗癌,控制疾病,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疲劳,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其发源地同样也是其最著名的产地为朝鲜半岛南部的忠清南道锦山郡(属南韩方面管辖)。
扩展资料:
1、红参并非人参的一个品种
高丽参又名朝鲜人参,因我国古时称高丽国产的人参而得名,是从我国引种至朝鲜的,为人参的野生变种品。目前高丽参主要产自朝鲜半岛的北部,我国中药市场中目前流通的高丽参多为人参经炮制而制得的红参。
人参晒干或烘干后称为“生晒参”;人参的鲜根用针扎若干小孔,用糖水浸泡后晒干,称为“糖参”;人参用高温蒸制两小时直至全熟,干燥后除去参须即制成“红参”,所以红参并不是一个品种。
2、韩国并非人参的最佳生产地区
中医里有 “道地药材” 之说,也就是说“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意味着人参换个地方效果可能就差很多。目前从地理位置看,韩国位于朝鲜半岛的南部,并不是人参的良好生长区域。
3、国内外红参只有加工方法上的区别研究表明,高丽红参与中国红参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在加工方法上有差别。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长白山山脉,是能种出好人参的地方,是“道地”人参的产地。
所以,买红参并不用出国,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当然,人参该不该吃还是要遵医嘱。不过如果需要买人参的话,记得购买带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的产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高丽参
人家都说不地道,不地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武威药方》(公元25~88年)中所载的66种药材中,就有秦艽、蜀椒、代赭石等具有产地、道地的中药。
《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
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该书对30余种中药的道地优劣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大约抄就于隋唐埋藏的敦煌医学卷本《张仲景五脏论》、《不知名医方》中,记载的中药名冠以道地者,如河南牛膝、江宁地黄、商州枳壳、华山覆盆子、原州黄芪、潞州菟丝子、澜州蒺藜子等。这是临床用药讲究道地药材的进一步发展,为宋本草全面记载以产地加药名来标记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
寇宗奭在他的《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李东垣在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
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建国以前,中医药处于被消灭的地位,中医药界奋起斗争,视中医药的疗效为生命,各有名的大药店所经营的中药材都择优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备精益求精,故产品的质量声誉较高,创建了许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等。
建国以后,建立了中国药材总公司,对名贵紧缺的药材品种实行“统管”的政策。中央以下设一、二、三级批发机构,促进了中药商品的正常流通。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按西怀类、山浙类、川汉类、南广类等不同道地品对药材进行了分类,它反映出了20世纪“道地药材”的风貌。
详细地观察和研究道地药材在引种或野生变家植后的生长形态变化、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或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动态积累,是深入研究道地药材的必由之路。
1.人品不好
2.还可以形容中药,如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现在用处已经很广泛,可以形容其他物品不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