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书法的联络,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 2 3 4 5 中国茶文化与书法的内涵
闻名于世的茶艺与书法均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艺和书法得以兴旺发达,并形成了一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茶被人们誉为“国饮”,而书法又被世人视为“国粹”。
茶艺和书法为我国博大恢巨集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两者都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于一体,并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历来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饮茶之风甚盛,有茶宴、茶会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侣饮茶时,作诗、作赋,或吟颂,或挥毫。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钱起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茶宴、茶会的诗作。此后,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吟颂诗赋,挥毫作书作画,令人兴尽才散。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也兴起了茶艺表演,在欣赏礼仪**的精彩表演时又可学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识,文雅而高贵,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而书法则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奇葩,与其它国粹一样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照亮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震撼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冠绝百代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质与性情之美,犹如自然界之精微广大,变化无穷。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尽组合的书法艺术,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积累了丰富宝藏和理论。因此,书法和茶艺一样,集中反映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茶艺是在茶业和茶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发现和饮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有明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原始人类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之后,便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用途开始重视起来,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和饮用方法。这当中书法家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发明,各种事物的传播、记载均得依赖于书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后来发明了印刷术,依然没有离开过书法。
再后来,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通过书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赞赏,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中国大地。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有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书法、茶艺与气功及禅学一样,具有静心、自悟、怡情和健体等功效。茶艺和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刘松年《斗茶图》61.9cm×56.4cm 绢本设色
在宋朝,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般雅事”,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宋朝讲究色泽单纯、删繁就简、洗净铅华。他们以墨作画,黑白两色显现人文风流;烧单色釉瓷器,汝窑的天青色惊鸿一瞥。
中国茶史上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有“唐煮宋点”之说。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时加入一些胡椒和盐。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
这么历史悠久的茶道,无论是制茶技法还是饮茶方式,与现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国茶道发生了改变。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而在饮茶之法中更以点茶为主。
(蔡襄)
宋代著名学者蔡襄在《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点茶)
为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在煮茶时不加盐。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点茶前要先用沸水将茶盏烫热。
点 茶 流 程 分 解
—行礼—
◆点茶人员出场向来宾作揖行礼。
—赏茶—
◆从茶炉中取出茶饼,向观众展示宋代饼茶。
(宋代龙凤饼贡茶)
—碾茶—
◆将炙干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轮将茶碾细。
1. 将茶饼用干净的牛皮纸包好,用茶臼轻轻敲打,使茶外变成小块状。
2. 将小块碎茶饼倒入茶碾中,用碾轮将碎茶碾细。
—磨茶—
1. 用茶帚将茶碾中的碎茶扫入牛皮纸中,并将茶倒入茶磨。
2.磨茶时两人合作,顺时针转动石磨,使茶末一点一点的落入外边的槽中。
3.将槽中茶末扫入牛皮纸中,再次倒入石磨,继续磨茶三至四遍,将茶末放入茶叶罐中。
—筛茶—
◆把碾好的细末过筛,使茶叶更加精细。
—候汤—
◆水不能不开,但又不能烧得太过,因而要提瓶离炉,稍作等候。
—烫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烫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往碗中注入开水,将茶碗洗净温润。
—置茶—
◆用茶勺从茶叶罐中取出适量茶末,置于茶碗中。
—点茶—
◆先投茶。投茶量约为八克。然后注汤,调匀。之后开始点茶。
1.调膏:提起汤瓶,往茶碗中缓缓注入少量开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搅拌茶末,调成膏状。
2.注水:提起汤瓶,环绕盏壁,徐给注入开水。
点茶用水以“活”为上。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厚而白,经久不散,经过点茶的茶汤,味道是乳香。
(茶筅)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3.击拂:先搅动茶膏,手轻筅重,来回击打茶汤。
—敬茶—
◆点好的茶汤,向客人敬茶
(七子茶庄-建盏)
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茶具图赞》十二先生)
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 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
那么,作为七子茶庄,更要弘扬传承我国的茶文化,同时更要增加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值得一提的,在七子茶庄,茶艺、插花、香道等传统文化,在七子茶庄·沁圆号普洱茶都是可以体验到的,无论您是刚刚入门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来这里让您近距离感受传统茶艺的美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