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9:27:15
字号: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是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场“绿色革命”。袁隆平说:“我很赞赏八个字,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汗水意味着实干,勤勤恳恳地去干;灵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实干的升华;机遇就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样,袁隆平到水稻试验田里观察,突然发现一棵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当该植株成熟后,穗大粒多。他如获至宝,很仔细地收集起来,准备明年种植。第二年春天,他将种子播在试验田里,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一点儿也没有看出任何有利的优势性状。

但是,袁隆平并不气馁,经过仔细调查分析,看起来没有生长优势的水稻,若根据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分离定律来分析即可知道,纯种的第二代不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所以他意识到他所发现的这棵水稻是天然杂交稻,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一棵杂交水稻呀!

根据这些情况,袁隆平决心自己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于是设计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要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须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里连续工作了十几天,1964年6月20日,他终于搜寻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学通报》刊登了袁隆平关于《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种植实践告诉我们,采用三系法种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袁隆平宣读了论文,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一致公认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来华拍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彩色纪录片,片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该影片先后在美国、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胁日本》一书中称:杂交水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就此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看出三系杂交水稻还是有缺点的,比如杂交优势还不够强,增产幅度不大,并且没有早熟的品种,品质一般等。于是袁隆平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两系法”。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出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长日照下(夏季)表现为雄性不育,可用于制种;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温时,雄性植株却变为可育,能自交结实。这种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于自身的繁殖,又可以杂交制种,从而可减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为两系法。

两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简化了生产程序,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袁隆平说:“三系杂交水稻单产10年徘徊,两系杂交水稻可望异军突起。”

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一些省市种植正在开花结果。湖南两系杂交早稻种植17万亩喜获丰收。平均单产与同熟期的常规品种相比,每亩可达450千克,增产50千克,生长期缩短10天,而且米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领下,从1987年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经过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个不育系。近几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复系,比三系杂交水稻增产10~15%。计划到2000年推广示范面积300万亩。

杂交水稻的培育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研究和推广都迅猛发展。早在198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旺米纳塞说:“我相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仅仅是湖南和中国的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立项资助一些如越南、朝鲜、印度等国开展高效益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掀起了第二次杂交水稻的热潮。

两系法水稻是我国独创的方法,是育种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已被列为我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之一。同时,袁隆平也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荣获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奖”(19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7)、英国让克奖(1988)、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1994)、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1995)、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谓一系法是培育不分离的第一代杂种,能够将杂种优势的性状固定下来,免去制种,程序就更简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着一系法这一目标迈进,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饥饿问题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人民网-袁隆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3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