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8:41:27
字号:

柴桥街道位于北仑区境中部。东邻白峰镇;南接春晓镇;西连霞浦、大碶两个街道;北隔穿山港与大榭岛有大桥贯通。总面积65.2平方公里。以驻地柴桥得名。距北仑区府驻地新碶9公里,宁波36公里。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偏东靠海,南面群山,河流纵横,丘陵与小平原相连。紫石属半山区,柴桥以平原为主。地形东南向西北倾斜。 下辖芦南、芦北等4个社区,五马、沃家等34个村和1个渔业队。共17680户,其中农村14111户、社区3569户;常住人口41000,其中农村34065人、社区6935人。 柴桥历史悠久。据1978年在沙溪村蛇山发掘的“多层灰面遗址”,以及洪溪村挖掘出土的石器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有人类生存繁衍。1985年前称柴桥镇、紫石乡,1985年7月改称滨海区(1987年7月改称北仑区)柴桥镇、紫石乡,1992年5月撤销紫石乡、昆亭乡并入柴桥镇,2003年8月撤镇建街道,同时昆亭乡6个村划归春晓镇。 清光绪十年(1884)起有客货轮停靠穿山码头,班轮通航上海、宁波、定海、温州、海门、姚北等地。商贸繁荣,古有“小宁波”之称。传统集市为每逢农历“一·六”大市、“三·八”小市。新329国道穿越街道中心,有83路公交车直驶宁波,有中巴车通大碶、新碶、小港、春晓、白峰等街道乡镇,556路公交车过境。穿山港航道不冻不淤,水陆交通便捷。是北仑区东部的商贸中心。 柴桥现有耕田19962亩、旱地3860亩。改革开放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化,2003年农业增加值为1.6亿元。拥有山地面积4万余亩,山林绿化率100%。其中被列为九峰山风景旅游区的瑞岩寺森林公园,占地500公顷,森林面积4790亩,经杭州大学生物系师生实地勘查,有乔林木、野生种子植物123科397属738种,其中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 花木生产为柴桥农业的主导产业。产品有各类杜鹃、茶花、茶梅、红花继木、龟甲冬青、五针松、茄罗木等。20世纪90年代,花木种植遍布全街道,并涌现了一批花木专业村。有20多户花农还走出柴桥,在江西省上饶租地1000余亩建立了“江西上饶北仑农业产业园区”。截止2003年底,花木销售额1.4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70%;花木面积1.8万亩;花农5000余户;其中杜鹃、茶花、红花继木、龟甲冬青已成为五大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花木总面积的80%。2000年,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杜鹃花之乡”美誉。2001年和2002年“万景山碑”杜鹃、红花继木、龟甲冬青在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和银奖。 金柑是传统特产。到2003年,2000亩牛奶金柑基地已陆续投产,总量250万斤。有茶地2000多亩。20世纪90年代开发研制出的“九峰翠雪”在1994年宁波市名茶评比中荣获二等奖。1995年被授予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银奖。 截止2003年底,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其中42家重点企业销售额9.1亿元,工业利润3062万元,合同利用外资237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38万元,外贸出品总额910万元,企业技改投入8612万元。华光不锈钢公司、宁波北仑特种紧固件厂、宁波永正不锈钢有限公司等年销售在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3家。到2003年止,完成原镇办企业转制40余家,村办企业转制170余家,共计盘活资金1200余万元。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形成不锈钢、保险箱、摩托车缸套、气动工具、仪器机械、玻璃钢游艇等六大门类,奠定了柴桥在宁波市金属铸造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随着北仑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柴桥的城区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并为以商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拓展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北仑东部商贸集散地。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亿元。 “崇德扬正,尚学启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家居柴桥姚江岸的中国著名植物学前辈钟观光偕其同仁曹赞宸在芦江河畔筹资创办了第一所芦渎公学(即现柴桥中心小学前身)。2003年柴桥中心小学26个班级,学生1300名,教师65名,校园占地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柴桥中学开设高中28个班,在校高中生1432人,教职工112人。2003年底,芦渎中学有32个班级,学生1577名,教师101名,校园占地26.4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1999年5月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初中。紫石中学9个班,学生440名,教师27名,校园占地10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后所、洪溪、山门、紫石、希望等5所村小学共33个班级,学生1088名,有教师53名,校园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柴桥的民间文艺主要有造跌、腰鼓、扇舞、大补缸、跳蚤会等。其中穿山村的造跌多次应邀市、区参加重大喜庆活动,受到有关单位嘉奖。每逢“八一”建军节、中秋佳节,当地驻军与群众共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促进了军民关系。2001年到2002年连续被宁波市委、市府评为“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近年来,村落文化、社区文化长足发展,农村小公园、图书室、活动室等“六个一”工程的建设,受到群众广泛好评。1999年10月,街道荣获浙江省文化厅命名的“东海明珠镇称号”。 柴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南宋绍定元年(1228)兵部尚书兼沿海制置使胡榘定居于此。明弘治三年(14900)江西巡抚史沃頖及其妻室在此始居。清代经学家黄式三、黄以周、黄家岱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史家郑友揆均出生在柴桥芦江河畔。被誉为我国著名植物学前辈钟观光,古居柴桥姚江岸(今大溟村)。现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祖居柴桥。在柴桥这块土地上还孕育了李志坚、王阳元两位中国科学院士和曾在第八届、第九届亚运会上分别荣获女子五项、七项全能冠军的叶佩素。 在经济实业界享有盛名的有胡西园、梅汀荪、曹莘耕、李坤等。还有早年投身革命事业、现任军队将领的胡威庭、胡峨亭。特别是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胡焦琴、钟泉周、康友铨、宣伯年等均是柴桥籍人士。 柴桥早在明、清期间柴桥就形成街市。至今,薪桥南路、北路是主要商贸中心,老街次之。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农贸市场、家私成等等应有尽有。据柴桥工商所统计,共有大小商店1000余家,平均每天参加集市1万余人次。 科技事业方兴未艾。2004年,工业技改列项14家,技改资金9579万元。科学种地已成为农民共识:花农普遍采用遮阳膜、塑料大棚培育花木珍品,除草采用化学剂,土地轮作、科学施肥、适时治虫等家喻户晓。近年还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数品珍稀花木如西洋鹃、蝴蝶兰、红叶石楠、杜英、银杏等。同时还聘请林科院及专家上课当顾问。 柴桥医院拥有医疗用房8802平方,有医务人员157名。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32人,住院部有核定床位90张,配置了一批麻醉机等进口设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健全,村村设有医疗室。 “中国杜鹃花之乡”是古镇柴桥拥有的两项美誉。一进柴桥镇,仿佛就置身于“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的优美意境。山上田里,花木场一片连着一片,村村落落仿佛点缀于大花园之中。 柴桥的花卉生产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小镇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中性偏酸的土壤为花木提供了肥沃的“眠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柴桥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杜鹃为主的花卉业。目前全镇的40个村有39个以种植花木为主,其中10个为花卉专业村,特别是洪岙和河头两村几乎家家种花,全村农业收入的90%来源于此。2002年柴桥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从事花木经营的农户有3000多户,种植面积百亩以上的大户达25家。2001年上半年,花木的销量已达9000万元。 在柴桥镇100多个花卉品种中,杜鹃是最引人注目的,其种植规模、商品苗存量和销售额在1999年已居全国之首,柴桥因此相继被省林业厅和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浙江杜鹃之乡”和“中国杜鹃花之乡”。全镇目前已拥有包括西鹃、春鹃、紫鹃、毛鹃、东鹃、夏鹃在内的50余种杜鹃。毛鹃、春鹃、紫鹃、东鹃、夏鹃花期全年衔接,花色纷繁,苗型完整,畅销于华东六省一市、长江一线及以南地区。1999年初,柴桥的300多株有30余年树龄、花篷直径达1.5米的珍贵杜鹃被钓鱼台国宾馆选购,这个新闻在全国花木业中一时引起轰动。 提高档次是柴桥“花乡”饮誉全国的重要策略。仅2000年10月,他们就引进了“纯白比利”、“粉白比利”等10个比利时西洋杜鹃新品。沙溪村以盛产西洋杜鹃闻名,该村花农凭着聪明才智,一举攻克了西洋杜鹃的越夏过冬、花期控制、嫁接技术等难题。更令人惊讶的是,“杜鹃王”沃锦康不但可以把单色杜鹃“变”成开有10多种花色的多色杜鹃,而且实施了杜鹃的无土栽培

柴桥

谁能提供永福镇调查报告

河头村距北仑中心城区10.3公里,柴桥主城区西南4.6公里,它南北均靠山,穿咸线依村而过,通往九峰山旅游区的道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960户家庭,总人口2320人,2012年村级集体净收入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7602元,村两委会成员4人,党员72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近三年河头村获得省市级卫生村、市先进妇女组织、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河头村基本以花卉种植和营销为主要产业,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花卉的商品性生产。河头全村有花卉从业人员1985人,20亩以上花卉种植大户100余户,100亩以上花卉种植大户40余户。河头村的花农种植已覆盖全区各个乡镇,并且向外省、市发展,目前总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光有种植的花木还不够,村里还有一支300多人组成的专业销售队伍,村两委会积极发挥花木购销队伍的作用,要求他们带领花农,巩固旧市场开辟新市场,提高花木效益。现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了苗木花卉中转站,积极推销本地花卉产品。花卉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花卉产业的大力发展也使河头人尝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甜头,全村耕田1257亩,山地1281余亩,全部种植花木,河头村2012年实现人均收入17602元,实现了村民各个有事干,有钱赚。

河头村附近有瑞岩国家森林公园、瑞岩禅寺藏经阁、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九峰山网岙、宁波凤凰山主题乐园等旅游景点,有宁波金柑、镇海棘螈、火踵全鸡、冰糖甲鱼、塔峙桂花等特产。

永福镇位于福建的东南部,处于新罗、南靖、华安三县交界,海拔700米以上,境内多以山间盆地为主,四周群山耸峙。全镇土地总面积535.5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居委会和27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39.4mm,无霜期262天,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界线分明,高山立体气候明显,垂直气候差异显著, 有“福建阿里山”之称,非常适合花果苗木和蔬菜以及茶叶等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进入新世纪永福抓住了新的机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落户,更是让它的经济飞速腾飞。 永福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独特,据县志记载,北宋时就已是一大镇;在南宋时,永福人就开始培植各种花卉,所产花卉被列为朝廷贡品,蜚声江南。清朝嘉庆八年(1804年),永福镇李邹春被封为兰花“进宝状元”。新中国成立初,朱德总司令曾慕名派人到永福引种素心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永福的茶花,兰花等花卉闻名海内外,畅销韩国、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今,富贵籽、金子兰等也陆陆续续驰名各大市场。 1984年春节,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欣然提笔为永福题写了“永福花乡”铭篇,永福花乡由此得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允许农村土地多种形式流转,为花农们集约化利用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政策保证。花卉生产、科研和销售的发展,进而成立了花卉研究所,各种花卉生产公司和花卉联合体,不断涌现出种花大户、营销专业户,花卉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1999年9月了花卉节的成功举办,从而掀起了新一轮花卉发展热潮,花卉生产由永福镇向全市扩张,同时吸引了一批外商和国内客商到此投资兴办花卉产业。西山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是赢取了“华夏杜鹃第一村”的美号。目前,永福镇专职或兼职花卉营销大军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浦滩头、珠江之畔,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营销网点,其中杜鹃花占全国杜鹃花市场的70%以上,北京的销量也达到这个百分比,而且摆进了人民大会堂,摆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十里花街,行走此间,花香鸟语,沁人心脾. 永福花卉的发展扩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地理气候优势,组织力量进行栽培试验,成功对比利时杜鹃进行引种、示范推广,以比利时杜鹃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2年种植花卉7133亩, 比 1982年120亩增长近59倍。2003年永福又利用山地开发种植花卉近千亩,同时永福花农走出永福到漳平市区及广州、成都、重庆等地开辟新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市区其它乡镇种植1300多亩,在漳平境外种植3228亩。在各地经商的永福人新近发现了贵州贵阳的各个条件都符合种植花卉,而且气候、交通、市场还更优越,更是争先恐后地到那大力发展。永福花农通过聘请高级专家,与大专院校以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花农反复试验,已经掌握了杜鹃花花期调控和大棚管理技术。种植规模由家家户户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除积极采用国外普遍应用的无土栽培技术外,还着重研究花卉化学促控技术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目前又引进了组培、滴灌、喷灌等管理技术,花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永福花卉经历了起步、发展、衰落,再发展的历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品种结构就必修合理。用市场创新策略打造花卉产业竞争力是其主要做法。尽快壮大实力,立足高起点,增强竞争优势成为漳平发展花卉产业的经营理念。花卉品种以观花,观叶花卉为主,主要有西洋杜鹃、兰花、茶花、铁树及绿化苗木,近年引进的金琥、等花卉新品种种植较少。据调查,现有花卉面积中,杜鹃花种植约占90%以上,近年新增加的花卉面积中仍然以杜鹃为主,观叶植物、鲜切花、绿化苗木及其它花卉品种所占比例偏低,整个花卉结构比较单一。广大花农深刻认识到市场创新是影响和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源泉。为此调整一部分种植茶花、瑞香兰花等花卉;针对一些没有品种,就及时引进,如西洋杜鹃,高山杜鹃,小叶铁红杜鹃,虎石红,富贵籽、大花惠兰,美国茶花及鲜切花,红球、红掌,郁金香,康乃馨等;还收集、驯化开发野生花卉建立资源基因库,为开发新品种贮备种源。目前全镇拥有各类花卉资源100多类,1200多个品种。以市场看好的常规品种为导向,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加强营造环境,技术创新,营销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花卉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永福镇大力拓展山海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沿海知青人员回第二故乡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建立了澳门的宝盛花卉,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台湾的北岸种苗场、菲律宾的大湾桂花园及安海的康德花场等5家花卉企业,利用外资1150万元,种植花卉面积成倍扩张.花卉业成为港,澳,台及内地客商新的投资热点。 目前,永福拥有小叶铁红、红双喜、皇冠、二乔、玫红,高山杜鹃等名贵杜鹃花百余个品种, 占约国产杜鹃品种的17%,并建立了漳平杜鹃资源基因库,与宁波柴桥乡、辽宁丹东市形成“两乡一城”的全国杜鹃花生产格局。截至目前永福杜鹃花已发展到6000亩左右,产品销往国内30个省市并打入香港、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永福杜鹃花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2003年4月在无锡中国第四届杜鹃花博览会上获金奖。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据有关花协调查,永福杜鹃花在全国杜鹃花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 70%以上。 创新始终贯穿花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开发新品种.永福花卉除加强传统产品的生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外,还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以满足花卉市场的不同需求。永福花卉经历了“茶花、兰花、瑞香、铁树到杜鹃花”等多种类花卉发展的过程。目前永福已开发杜鹃花品种20多种,并在花卉造型上有所突破,如开发种植宝塔杜鹃,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出。二是创新技术优势。“永福花卉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带头对新品种进行驯化,繁殖栽培,目前已突破关键瓶颈,成功掌握杜鹃花花期调控、无土栽培技术,同时掌握了虎舌红这一观叶观果植物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还开展温湿度控制技术、组织培养、自动喷灌等技术研究。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永福花农结束了既抓花卉种植又搞花卉营销的历史,形成了新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养花经验的营销人员1000多人。这些花农出身的花商无疑对永福花卉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大增强了广大客户的消费信心.把基地建到销售地。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永福花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花卉基地61家,开辟花卉销售窗口,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一花引来万花开”,永福花卉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经比例由1994年的58.6:41.4调整到2002年的39.3:60.7,花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4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8%。二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市农村住户调查点资料显示:2002年花卉销售收入人均7120元,占家庭总收入9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1220元提高到2002年3765元,年均增长15.1%;私人拥有小汽车近百辆,电脑200多台,永福花农从花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花 卉种植户由1985年872户发展到2002年的3780户,从业人员从 800人增加到2500人,雇请外地工2000多人,专职营销人员 1000多人,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的大量转移,形成一大批农业产业“工人”。四是产业辐射扩大。花卉生产带动了商贸、运输,竹木、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永福镇区有出售化肥、农药,花盆、椰康等花卉生产资料的商店30多家,每年的营业收入1160多万元;每年1500多车次营运花卉,运输收入达560万元;每年竹木加工(花卉生产用)创产值811万元。拓展带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我市经济的新出发点 1996年,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经过1年多时间考察,发现永福四周高山环峙,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台湾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成立台品茶业(台湾高山茶)有限公司,开辟了千亩茶场,做出了优质高山茶。谢东庆的成功引得台湾茶农纷至沓来,迄今永福以台湾软枝乌龙为主的台湾高山茶种植面积逾4万亩,已投产3万多亩。此外,在台湾茶农的带动下,没有种茶史的永福农民也种了1.5万亩铁观音。2008年2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以实施两岸人民交流合作、高山茶叶与花卉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农业五大基地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永福台湾高山茶面积已经超过台湾精制茶园面积的一半,引进了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一流的种茶制茶人才,乌龙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分别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台商李志鸿的鸿鼎公司拥有茶园1600亩,其加工厂占地8000多平方米,引进了南投鹿谷乡一流的制茶师和台湾最先进的恒温恒湿萎凋室等技术设备,还与其他台商一道实施茶树喝“豆浆”等生态茶园技术。拥有千家直营店的两岸著名“茶王”——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认为,永福高山茶与台湾高山茶“各有千秋”,今年永福甚至“略赢一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企业迄今创省著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1个、龙岩市知名商标1个、规模企业15个,获得各类国家级金奖9个、优质奖项30多个。创业园已有9家台资企业取得了食品企业QS证书,2家企业获得绿标,“永福杜鹃花”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台品”牌永福高山茶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李志鸿的“鸿鼎”、谢东庆的“台品”等品牌高山茶都能通过欧盟和日本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在两岸各类茶展、茶王赛中屡获大奖。2008年以来,漳平市大力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取得较好的效果。两岸主流媒体以新闻、专题、人物等各种形式报道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大提高了“大陆阿里山”的知名度。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永福镇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结对子,签订了农业合作备忘录;漳平市茶协会分别与台湾茶协会、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农蓄发展基金会、台湾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组织也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名优花卉1.65万亩、反季节蔬菜4.2万亩,市场竞争力增强。台商投资的日本甜柿为主的短低温水果面积达0.6万亩,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由此,茶叶、花卉、蔬菜三大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新的契机引进台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经验,一产带三产格局基本形成。台湾拥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丰富经验,许多台商投资伊始就有在永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日益重视,永福通往厦门等沿海及周边城市的交通主干道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便提上重要日程。 目前,永福启动了融休闲、度假、观光及旅游为一体的上林度假区及上林水库台商户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了金兴园艺、永福花卉研究所、鸿鼎观摩茶厂、台品观光茶园、翔园观光果园、九福峰有机茶园、尚顺农场等首批7个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并开发西山农家乐、永福民俗馆、千年水松、妈祖庙等一批集历史、人文、古树为主体的永福乡土风情旅游点建设。今年4月,创业园被省旅游局正式命名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镇长詹崇仁说,今年还将争取成为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2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