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水稻类型,产量不尽相同。低产田一般在300-350公斤,高产田一般在500-600高产,特俗小气候地区云南永胜县涛源乡,可达1000公斤以上。
普通的常规品种五百到七百斤,高产的有一千斤,普通的杂交品种八百到一千斤,高产的有一千七,八百斤。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
(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穰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北方麦、粟、豆等亩产2石,折合今市制约为亩产303斤。
2、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
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由于推广双季稻以及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据吴慧研究,清代由于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平均亩产比明代增产16.8斤。再加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产量(平均亩壮志凌云加4.2斤),清代的平均亩产比明代(亩产346斤)共增加21斤,为367斤。
1990年全国大米产量1702000000000斤亩数是17.02亿亩。九十年代初水稻亩产在八百斤左右。袁隆平九十年代开始研制杂优水稻成功,使水稻亩产量达1300斤1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氏族就开始种植。两宋时期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既抗旱又高产。得到了迅速推广,从宋朝起,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成为中国人的主粮。
大米的营养价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至1. 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胶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
大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较少,所以不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不上动物蛋白质。但在午餐和晚餐时食用大米,较面食而言更有利于人们减肥。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一般食用大米作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约百分之1.3至百分之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亚油酸含量较高,一般占全部脂肪的百分之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别多2至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