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的科研项目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7:16:53
字号:

牵头组织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和十二五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 国际科学基金(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 IFS, Sweden)3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施肥课题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基金1项,共15项。

周卫的科研项目

(1) 主持国际科学基金项目(1996.7-1998.6):北方旱地土壤硫素转化机理(资助号:C/2534-1)。已完成。

(2) 主持国际科学基金项目(1999.1-2001.6):水稻土硫素行为与生物有效性(资助号:C/2534-2)。已完成。

(3) 主持国际科学基金项目(2002.4-2005.3):稻田土壤硫的挥发机理(资助号:C/2534-3)。已完成。

(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1999.12):土壤-植物体系钙降低镉毒害的机理(资助号:49671044)。已完成。

(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1999.12):苹果幼果直接吸钙机理与调控(资助号:39670516)。已完成。

(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1-2003.12):小麦拒镉与非拒镉差异机理(资助号:30070442)。已完成。

(7)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1-2004.12):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机理:着重钙和钙信使研究(资助号:30100109)。已完成。

(8)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1-2007.12):镉诱导的植物氧化代谢与钙信使的变化及分子机理(资助号:30471003)。已完成。

(9)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1-2010.12):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的分子生理机制(资助号:30771250)。正在进行。

(1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2.12):长期施肥下石灰性潮土氮、磷和硫的生物转化机制(资助号:30971865)。正在进行。

(11) 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1项(2006.1-2007.12,100万元):高效硫肥和高效钙肥系列产品开发与示范。已完成。

(12) 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基金1项(2002.8-2006.7):作物硫钙营养研究。已完成。

(13)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2006.1-2010.12):平衡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资助号:2006BAD25B01)。正在进行。

(14) 主持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施肥课题1项(2008.1-)。正在进行。

(15) 主持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1项,(2010.9-2014.8)。正在进行。

萧泽宏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对水稻土肥力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水稻土结构。水稻土结构与水的关系密切。肖泽宏在多年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水稻土的结构后认为,长期浸水的水稻土,土壤常处于分散状态,以微结构为主;而土壤一经脱水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再浸水后,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结构,也可以形成大量的大块结构。水稻的生长与结构有密切关系,具有大量的大块结构的水稻土水稻长不好;具有大量分散的微结构的水稻土水稻也长不好,只有大小结构配比适当才是最好的结构特性。他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由湿变干时,土壤由松散变为紧缩,再骤然进水,土壤可以疏松,此时速灌速排水后犁田,往往可以收到最好的犁田碎土效果。但是如果土壤含水量过高,则耕作后土壤性状不会达到最佳状态。为了测定水稻土的结构状态,他还制定了水浸沉降法以观测水稻土的结构组成。

2.水稻土的渗漏量。水稻土的渗漏量历来视为肥力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灌溉用水的依据。一般认为,水稻高产的田间渗漏量以15~30毫米/日为宜。萧泽宏经在田间反复考察后认为,如果以此作为夏季浸水种稻时的指标则嫌太高,如果以此作为冬旱田的指标则又缺乏实际意义,经用他与其同事们设计的稻田渗漏量测定器测定,在避免任何水面蒸发、植株蒸腾及侧渗等的干扰下,田间渗漏量以3~4毫米/日为宜,它也是高肥力水稻土的适宜指标。

3.水稻土的剖面形态萧泽宏在大量观察研究水稻土剖面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土壤的潜育现象。他将观察潜育现象的时间定为冬季干田期间,潜育分为表潜与底潜。表潜指犁底层以上的潜育现象,底潜为犁底层以下的潜育现象。这两种潜育现象都对禾苗生长有影响,表潜可以通过冬季旱耕旱种得以改良。底潜又分深度潜育、结构表面潜育和结构内部潜育等。深度潜育是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全部潜育化,排水严重不良,土壤呈无结构状态,受渍害最严重的一种;结构表面潜育是在多次受过严重干旱,在犁底层以下形成了棱柱状结构,以后又长期渍水,从而在结构面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潜育现象;结构内部潜育是潜育土壤经干裂为棱柱状结构,土体表面形成了红棕色氧化膜,而结构内部依然保留有不同程度潜育现象,这是一种正在脱潜中的水稻土。改良深度潜育土,应在开排水沟的基础上,同时开设地下暗沟;而对已有棱柱状结构的土壤,只需开一条主排水沟就可以得到改良。

洞庭湖原是雪峰山的东翼逐渐沉陷形成的。萧泽宏认为洞庭湖的沉积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四纪沉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沉陷大于沉积,主要是洞庭湖的东、西、南岸,而尤以南岸为最宽阔,东岸为最小;第二阶段为现代沉积。自宋代以来淤积明显大于沉陷。近200年来,虽然仍在不断沉陷,但淤积速度更大,演变为广阔的洞庭湖平原。对此,萧泽宏着重从土壤学角度予以分析:在洞庭湖的西南两岸都是以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而在沿此边缘一线,曾经历过强烈的淋溶漂洗作用,有一层深达数米厚的白色漂洗层,直达土表,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洞庭湖岸边。此层再向湖心延伸,以四水沉积物为主。洞庭湖的湖心逐步沉积,形成现在的安乡、南县、华容、沅江(约4/5)四县、市。并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的为红黄泥田,又因地形、地下水等影响而形成五花黄泥(即网纹层)、青泥;受严重淋溶漂洗的则形成为白泥,是肥力最低的一种土壤;长江沉积物形成的土壤为紫潮砂泥,一般在剖面中泥层与砂层相间发生,显示出每一次沉积的结果,地势最低的土层潜育现象明显,已发育成棱柱状结构,结构面上为红棕色,是正在脱潜的紫潮砂泥。

湖南的湘西北是一个广阔的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在湘南、湘中一带也有较多分布,萧泽宏对这一类地区的土壤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石灰岩地区的土壤,是一种深受母质,地形及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育成的土壤。土壤中石灰的淋溶程度有很大的差别,第一类为石灰淋溶作用比较弱的土壤,土层比较薄,上下层都有强烈的石灰反应,在丘陵及山区都有大片分布,其中有的有机质含量很高的为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低的为粗骨石灰土。第二类为淋溶性石灰土,这类土壤的基本特征是上层土为酸性或微酸性,下层接近基岩处为石灰性,主要分布在山区,以湘西山区最为普遍,土层一般不厚,为30~60厘米之间。淋溶性石灰土因其海拔高度而分为红色石灰土,**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在海拔400~500米以下,**石灰土分布在400~800米之间,而棕色石灰土则在800米以上。淋溶性石灰土也受母质成分的影响,而有钙质与镁质之别。第三类全土层已无石灰性反应,实际上已发育为红壤。

萧泽宏在农村调查中发现,湖南许多名优农产品(有的被称为“贡品”)的原产地往往只限于小片土地,一般在扩种后品质变劣。为了探求名优农产品品质与土壤的关系,1986年他开展了“经济作物名特产品产地的土壤条件与品质关系”研究。选定香稻米、茶、冰糖橙和苎麻产地土壤为研究重点,并以附近同一气候区的一般产品产地土壤作比较,并根据各作物的生育期采集土壤、植株、产品、灌溉水等进行检测,并尽可能进行场圃模拟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土壤氮、磷含量高,苎麻产量虽高但品质欠佳;土壤中钾的含量与苎麻的产量与品质呈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镁与苎麻的纤维支数呈正相关;在钾素营养丰富的情况下增施镁肥,提高苎麻的纤维支数更显著。灰绿页岩发育的青砂土是苎麻优质高产的最宜土壤,苎麻三季均可获得优质高产。

2.氮、磷、钾、钙含量丰富的中性紫色土和红砂土是冰糖橙优质高产的最宜土壤。土壤交换性钙与果径大小、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与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呈反比。K/Ca比与果实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正相关。痕量砷的存在,能提高冰糖橙的品质风味。中性紫色土磷、钙含量高,果径大,单果重,单株产量高,果皮色泽鲜艳,商品性状好。

3.土壤氮、钾养分对茶叶品质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含氮量的增加或含钾量的减少,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的含量及酚/氨比明显降低,而氨基酸、咖啡碱则明显增加。土壤交换性钙和新梢中钙含量的增加会导致茶叶品质降低,而土壤速效钾的适当提高可减缓这种不良影响。砂岩发育的黄红砂土是茶叶优质高产的最宜土壤,土壤处于海拔较高,土壤通气良好,钙含量不高,茶叶芽叶肥壮,持嫩性好,易制好茶。

4.土壤有机质、氮、磷、铁的养分含量与稻米品质呈正相关;锰、铜、锌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协调其他元素的平衡;痕量元素镧、钛、钴、镍等的适量存在能提高稻米的品质。土壤和水稻剑叶中镧、钛含量高,可使香稻米的香味更浓。著名香稻产地的地下岩隙水中含有锌、钙、硫、镧、钛、钒、铬、钴等微量元素较一般灌溉水高,凡岩隙水能浸润到的地方即是香稻的产地范围。

1979年起,湖南省开展土壤区划及土壤普查,萧泽宏在土壤区划中,他运用区域性土壤及地区综合特点与农业发展关系,分析了湖南土壤在分布和利用上的珍贵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从发展湖南省农、林、牧业为出发点,以土壤类型性状为基础,以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壤为目标,根据各地土壤分布的土壤类型组合和利用改良方向及途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全省划分为4个利用改良地区,10个土区,编写了《湖南省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1∶200万湖南省土壤母质母岩图、1∶200万湖南省土壤类型图和1∶300万湖南省土壤区划图(由湖南农业区划委员会出版)。在编写《湖南省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中,他十分注重土壤形成因素与客观存在的土壤性质结合来认识土壤体客观存在状态及其演变规律;注意土壤宏观认识和微观认识结合,土壤宏观性状是它的外表特性,微观性状是内在特性;注重土壤性状与改良利用途径结合。突出地域特点,分析不同地域的土壤及其他条件,明确不同地域生产发展方向及措施。此项成果获湖南省农业区划一等奖。

在土壤普查中,他制定湖南省土壤普查规划和技术规程,主持了试点工作,为湖南省培养了大批土壤普查技术骨干。他根据湖南的地带特点、地貌特征及生产活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对湖南省的主要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就土壤的改良与培肥,因土施肥,合理利用及土壤保护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他指导并参加了湖南省的土壤普查总结,共同编写出《湖南土壤》(包括9幅有关图件)(1989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此项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萧泽宏50多年在农业科研园地上辛勤耕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他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他不畏艰苦,在花垣县吉卫山考察时,他攀登过数十米高的陡峭断层;他多次徒步爬越2000米的雪峰山、武陵山等山地,考察山顶的植被与土壤,研究其可能利用前景。

他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农业中的土壤问题;善于团结同志,激励后进;他平等待人,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一视同仁,有问题时耐心解答,尽力解决,因而受到同事们的爱戴。

他现已年近八旬,依然心情开朗,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思考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思考着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壤以达到最好的效益,使农民们都富裕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1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