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漳河镇迎接村位于荆门市西郊的漳河边,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从景区东侧穿过。距荆门市中心约19公里,是大型人工湖泊型风景区。
到了迎接村,就等于到了漳河。漳河风景区总面积4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库容20。25亿立方米。漳河水库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库中岛屿星罗棋布,200多个岛屿托水而出,可与千岛湖媲美。水库水质清澈,晶莹剔透,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质标准,部分水质达一级标准,可直接饮用。
漳河河道两岸群山起伏,风景如画,风景区内植被优良,生物种类繁多。漳河风景区不仅景色绚丽,引人入胜,还拥有许多历史古迹。景区内有诗圣曾居住过的“杜甫沟”;关公试刀的“祭公剑”;修建于清代的“乐天处”;以及妙趣横生的“青蛙岩”、“青蛇岭”、“蜈蚣山”等等。
漳河风景区除拥有工程、人文、自然、生态景观外,还开发有许多游乐项目:水上摩托、水上飞伞、攀岩登山、森林攀爬、滑索滑草、飞天走索、果园采摘,荡晃晃桥、寻梦里老家。
迎接村正好坐落在漳河风景区核心区域,所在镇为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全国文明镇、省“百镇千村”示范镇。经过多年建设,迎接村目前已建成游览区三处——宏图水上飞机场、避暑沙滩浴场、锦绣植物园,并拥有避暑山庄、锦绣山庄度假村两处,农家乐餐饮服务点20处,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拥有旅游船只15艘,全村旅游从业人员110人,年旅游收入65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村内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迎接村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百镇千村”示范村、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另被荆门市委、市政府授予“荆门市农业两型试点村”、东宝区委、区政府授予“生态园区试点村”。
锦绣山庄度假村的老板杨之义告诉记者,下一步迎接村将利用茶叶基地,建设茶文化风情园。以茶文化休闲、国学养心、茶园采摘体验为特色,展示漳河绿茶从种植到加工制作的全过程,同时游客可以通过现场采摘等方式获得深入的茶文化体验。依托天然茶园,设置健康步道,让人漫步其中,淡定舒缓情绪,得到充分放松。
(记者张仕洪)
2020年10月14日,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名单出炉,迎接村榜上有名。
信息来源:荆楚网
迎接村附近有漳河国家水利风景区、荆门市龙泉公园、荆门市博物馆、仙居山、香龙洞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漳河蜜桔、漳河水库翘嘴_、漳河水库草鱼、栗树湾香菇、八角雪枣等特产。
五代十国的经济
恩施是热门旅游目的地,风景秀丽,自然景观迷人,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著名的特产有河扎、恩施豆皮、格格、莼菜、土家油茶汤等。口味独特,属于恩施。
合渣
何渣也被称为懒豆腐。恩施土家族对渣渣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因为食物稀缺,渣渣拌救了很多人的命,有句流行的话叫“辣椒是盐,渣渣拌过年”。
在恩施,混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张观混渣就是制作混渣火锅的典型。漳河渣得名于宣恩的一个小集镇张观。它是由煮沸的渣,加入一些鲜汤猪肉,鸡肉和鸡蛋等制成。并制作了鲜肉渣、鸡渣、蛋渣等一系列渣火锅,尤其是镇上一位姓黄的老太太做的最有名最正宗。另外,神泉拌渣店也是当地知名的拌渣店。
恩施豆皮
成品豆皮乳白色,有淡淡的香味。恩施豆皮分为米豆皮、绿豆皮、玉米豆皮,其中米豆皮最受欢迎。恩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豆皮。豆皮是恩施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恩施人生活的一部分。
格格
“格格”是用辣椒渣混合其他主料蒸出来的。恩施街头的小餐馆门口随处可见。火堆上冒着热气的小蒸笼很多,这个蒸笼里的东西就是“格格”。“格格”的品种很多,有牛肉格格、羊肉格格、猪肉格格、肥肠格格等。
莼菜
福宝山水盾据说是古代神山的馈赠,是水中之宝。自晋代以来,它一直是宫廷案件的贡品和皇家宴会的美味。它可以煮,油炸和冷食,尤其是与鱼,熟鸡肉,火腿和香肠一起做汤。鲜嫩可口,风味独特,鲜、脆、嫩如鱼髓、琼脂。
土家油茶汤
民间有句话叫“不喝茶汤,心慌”“一日三餐三碗,工作辛苦”。用食用油将适量茶叶炒至蜡黄后,在锅中加水,加入姜、葱、蒜、辣椒等天然调味品。水烧开后,舀入碗中,加入煎(或炒)炒的米花、玉米花、豆腐果、花生、黄豆等“泡货”食用。土家族油茶汤是恩施土家族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之一,也是土家族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每当有客人上门,土家族人都要奉上一碗油茶汤。家乡的油茶汤香、脆、滑、鲜、美、爽、解渴。堪称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盛行于全州,尤以咸丰、来凤为甚。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熄,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 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公元943年后晋出帝时,春夏裏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公元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公元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 到后周世祖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她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而两广地区也让不少人迁居,五十年来,南岭以南无事,使得南汉府库逐渐充实。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朝的粮食重镇。 历经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在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鉴湖等, 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区在唐朝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四万余顷。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
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 而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在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茶叶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据《四时纂要》记载当时江南茶园时分发达。五代时,楚国马殷对于茶叶、植桑养蚕与棉花十分兴盛,带动楚国的商业与贸易发展。闽国发展经济产物茶叶,又奖励海上贸易,大举提升当地的经济。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两地比较发达,不仅有民间书肆出售的佛经和日用各书,而且士大夫阶级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雕版印刷较发达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到后蜀时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公元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提议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诗经》、《书经》、《礼记》等等九经,出现官方大规模印刷。这个计划由国子监实现,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共二十二年。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此后朝廷刊印经书的数量增加,这个任务也交给国子监负责,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内,被称为“监本”。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国的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也保持优良的传统,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窑即十分兴盛。而吴越国的越器,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 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公元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