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5:20:43
字号: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炎症,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霉菌性、病毒性和支原体性肺炎。临床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其中约90%~95%是由肺炎球菌引起。临床有突发的寒颤、高热、咳嗽、血痰、胸痛等症状。肺炎的诱发因素有受寒、病毒感染、酒醉、全身麻醉、镇静剂或麻剂过量等。这些因素会削弱全身抵抗力和会厌的反射作用,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损细胞吞噬作用,使致病物能轻易地吸入而引起感染。此外,心力衰竭、有害气体的吸入、长期卧床的肺水肿、肺淤血,以及脑外伤等都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生长繁殖,导致肺炎。

肺炎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方一白头翁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秦皮9克。

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大叶性肺炎。症见:高热汗出,气促痰鸣,痰色铁锈,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白头翁、秦皮凉血解毒;黄连、黄柏燥湿清热。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二活肺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丹参30克,毛冬青30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20克,川芎10克,柴胡9克,红花9克,枳壳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化瘀,清热化痰。

主治病毒性肺炎。症见:发热,头痛,乏力,咳嗽咯黄痰,胸闷气急,发绀,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肺听诊可听见湿性罗音。

方解丹参、赤芍、牡丹皮、毛冬青、生地黄凉血解毒;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化瘀;柴胡、枳壳开提肺气。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三清肺化痰汤

出处流传民间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下),荆芥6克,杏仁10克,冬瓜仁12克,生苡仁12克,桃仁6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芦根20克。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肺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杏仁、冬瓜仁、生苡仁、桃仁、浙贝母、芦根、黄芩清化痰热;薄荷疏风清热;荆芥辛温解表。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加减若热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气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黄;痰稠加金荞麦。

方四退热平喘汤

出处流传民间

组成麻黄6~15克(先煎),生石膏30~90克(先煎),芦根30~60克(先煎),杏仁10~15克,银花15~30克,连翘15~30克,黄芩15~30克,生苡仁30~60克,前胡10~15克,苏叶10~15克,蝉蜕6~9克,柴胡15~30克,甘草6~10克。

功用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主治大叶性肺炎。

方解麻黄、生石膏、杏仁宗麻杏石甘汤之意,宣肺泄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芩、生苡仁、前胡清热化痰;芦根润肺生津;苏叶辛温解表;蝉蜕清火利咽;柴胡引药上行,解肌退热。

用法先煎生石膏、麻黄、芦根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合一起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滤取药汁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服;病重者,每日2剂,分4~6次温服。

按语便秘加大黄;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高热昏谵加安宫牛黄丸;高热抽搐加羚羊角、钩藤、白芍,药后取微汗,无汗加重药量,汗多则下次减量,热退则麻,杏、苏、柴等当随之而减。辛温之品不可多服,以免汗多伤津,反助里热。

方五贝龙银黄汤

出处《甘肃中医》

组成银花30克,连翘10克,知母10克,浙贝母10克,地龙10克,甘草10克,黄连5克。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症见壮热烦渴,喉鸣痰涌,咳嗽喘憋,甚则鼻翼煽动,颜面口唇发绀。

方解支气管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肺气郁闭是其主要病理机制,痰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重用银花,意在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病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理实验证实其对多种细菌和各型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组成复方后抗菌效力明显提高。知母清热滋阴;浙贝母、地龙、甘草化热痰利咽喉,其中地龙解毒力强,并有显著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对肺炎喘嗽欲内陷厥阴之变证有防微杜渐的作用。方中银花、连翘、知母、黄连是针对“热”字而设,贝母、地龙、甘草是针对“痰”字而用,诸药化瘀清热,功效颇佳。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六龙虎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麻黄5克,生石膏10~15克,知母10~15克,杏仁10克,地龙1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龙虎汤为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地龙而成,其中生石膏、知母对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有广谱治疗作用;杏仁、甘草祛痰止咳;麻黄、地龙、甘草具有抗过敏、解痉定喘作用。诸药配伍,既有清热解毒抗感染,又有止咳祛痰定喘,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七麻杏芩柴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麻黄5~10克,川贝母5~10克,天竺黄5~10克,牛蒡子5~8克,桔梗5~8克,知母5~8克,法半夏6~8克,苦杏仁6~10克,柴胡8~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0~15克,石膏20~50克。

功用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小儿肺炎因风热犯肺、阻遏肺气者,治疗上应针对病因选用辛凉清热解毒的药物,在这一前提下,解决肺气壅郁及少阳气机失和最为关键。麻杏石甘汤以辛凉宣肺为主,而小柴胡汤则以枢转少阳气机为要,两方合用则肺气宣通,少阳气机枢转正常,从而使全身气机升降开合的功能恢复正常。另方中连翘、板蓝根辛凉透邪清热;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知母、川贝母、天竺黄清热化痰止咳;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用法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八肺炎合剂

出处《新中医》

组成生石膏30克,炙麻黄9克,桑白皮12克,瓜蒌21克,青天葵12克,天竺黄12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地龙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泄肺热、涤痰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肺炎。

方解方中石膏清气泄热,甘寒生津;青天葵清泻肺中壅塞之气,性味甘凉无毒,祛邪而不伤正,苦杏仁、麻黄宣肺透邪,平喘止咳;加大黄旨在上宣肺气,下通腑气,一宣一通,气机通畅,则肺气得舒,痰热可泄;桑白皮、天竺黄、瓜蒌清肺豁痰;地龙祛风解痉平喘;桃仁活血化瘀,且可止咳平喘;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则热清气平,肺降有权,喘咳自止。本方辛宣清热,旨在顿挫热势,保存正气。

用法浓煎取汁90~120m1,分2~3次服,每日1剂。水煎分次温服,每日1剂。

方九沙参麦冬汤加味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沙参8~12克,麦门冬8~12克,百合8~12克,桑叶6~10克,白扁豆6~10克,杏仁6~10克,桔梗6~10克,地骨皮6~10克,百部6~8克,甘草3~6克。

功用滋阴润肺,清肺化痰。

主治支气管肺炎,气阴两虚型。

方解小儿肺炎,风热毒邪虽是主要致病因素,然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加之小儿阴常不足,因而临床所见,无论在肺炎初期、中期、恢复期均有不同程度阴伤之象。故不能一概而论地清热解毒、降逆平喘。肺为一身之华盖,朝百脉,喜润恶燥,为病最多,治其大法唯有清润。故以桑叶、地骨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百合、沙参、麦门冬、玉竹滋阴润肺;山药、白扁豆益气养胃;杏仁、炙枇杷叶润肺化痰;百部、桔梗清肺化痰。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热重阴伤者加生石膏12~18克,竹叶6~10克;久病阴伤者加太子参6~10克,山药、白术各6~8克;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枇杷叶6~8克。

用法水煎取汁100~2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剂。

中药中的人名

川军是有海军的,虽然四川地处内陆,但是有河啊,长江上跑军舰还是可以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军阀刘湘成立“川江公安舰队”,作为川军“海陆空”一体化的组成部分。

当然了,这个“川江公安舰队”听起来名头挺大,但实际上名不副实。当时刘湘认为向国外并定制购买时间太久,便买了两艘德国的退役巡逻艇安上装甲和大炮,还有买了一艘商船并安上大炮和机枪等武器。

也就是说当时的四川海军总共有三艘“军舰”,分别是“巴渝”、“长江”、“嵯峨”!蒋奎为川军海军司令,兼任“长江”舰的舰长!

就这样,川军的海军就成立了。

有好事者,还张贴告示,打趣道:

“告尔沿江小渔船,浪翻军舰要赔钱,买船用了五万五,买炮用了三万三。”说来有趣,当时在海军成立后,刘湘兴致勃勃跑到朝天门码头,准备检阅自己的“海军”。

检阅当天很热闹,虽然这“军舰”有点假,但好歹也是装了大炮铁壳子的,是个稀罕玩意儿。

刘湘原本是要来好好显摆显摆,可是中途却出了意外。当时蒋奎看到岸上那么热闹,为了活跃气氛,便下令鸣礼炮,让岸上的领导们听听响。

这不开不要紧,一开可就坏了事。这个军舰本身只是小火轮,根本承受不起开炮的后坐力,只要打了一炮后,船身就得摇摇晃晃,后退一大截,差点翻了船。看得刘湘脸都黑了。

还有个版本说是当时风大浪急,刚好卢作孚民生公司有两艘拖轮路过,结果掀起的水浪把军舰“军舰”晃来晃去,当时蒋逵大怒,抄起话筒高喊:

“前面龟儿子拖轮,给老子让开,浪翻了老子,你龟儿子赔不起!”

张必果曾经写诗讽刺道:

“好个巴渝大兵船,由渝开万才七天。 一切设备都齐整,外有纤藤两大圈。 若非拉滩打倒退,几乎盖过柏木船。 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赔钱。” 当然了,虽然刘湘的海军破烂不堪,但是毕竟是“海军”啊,其在统一四川的争斗中,仍起了不小的作用。

当年,二刘争川,刘湘海军炮轰泸州城,掩护攻城部队,一举打垮刘文辉。刘湘也最终击败堂叔刘文辉,成为了四川王!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三天,症状就完全消失。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为何药?”徐长卿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就要治罪。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会意,忙说:“秉万岁,这草药生于山野,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

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而“蛇痢草”的原名反倒鲜为人知。

关于何首乌·名字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何首乌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据说,很久以前,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到很远很远的深山里去采药。已经好多天没见到人了,突然有一天,他们面前竟然站立着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黑发齐腰黑髯齐胸的男人!一个满面红光双目炯炯有神的男人!顿时,把一老一少的两个人吓坏了!老者哆嗦着问,你是谁?是人?是鬼?还是神?对方用不很清楚的话语问:你,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不是抓丁的吧?这一问,倒把一老一少两个人问楞住了,抓丁?抓什么丁?不是抓丁就好就好,那个男人低头自语道。又抬起头问,秦始皇还抓丁吗?那老者更愣住了,什么秦始皇,现在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啦,后来仔细询问才知道,此人为避秦抓丁,逃入深山,从未出去,不知世事变迁,竟已近百年。问其所食,指一长藤植物,说春夏秋食其藤,冬食其土中果。问其物名,未知。老者见该世外之人食之,发乌黑油亮,故取其名曰:合首乌,后误传为何首乌

相传北宋年间,潘洲一带有一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而且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深受乡邻的尊敬。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蘑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形状很像中药山栀,但又有些像中药柯子。他将果实的外壳剥去尝了尝,发现其味道甘淡,却有芳香之气,于是摘了一些带回家。因采回的果实尚未干透,他担心药物放久了会变质发霉,便将果实放在锅中炙炒。不一会儿,锅里溢出一股芳香之气,馋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郭使君无奈之下,只得拣出炒熟的四五枚给孙子吃。谁知道,第二天早晨孙子在大便时竟然排出几条蛔虫。郭使君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又取出十余枚果实让孙儿吃了。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孙儿一个劲地打嗝、呕吐,郭使君忙用生姜、陈皮、甘草等药来解毒。过几天后,他又减半量给孙子服用,这次孙子又顺利地排出几条蛔虫。从此,郭使君凡遇到虫积、疳积的患儿,就酌量使用这种果实去医治,多获良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生,就给这种中药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使君子”。并被载入《开宝本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1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