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烹饪是西方饮食文明之源。原因是古希腊的主要食物、烹调方法尤其是正长格局与品种都直接影响着西方许多国家的饮食烹饪。关于古希腊烹饪的情况,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主要见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以提供部分线索。在此,便根据这些资料和文物,从饮食生活概况、主要食物原料、烹调技术、正餐与宴会等方面,大致勾勒一番古希腊饮食烹饪的轮廓。
希腊文明是建立在葡萄酒和橄榄油基础上的。希腊用橄榄榨制橄榄油,不仅供本国人使用,而且外销其他国家。希腊也从国外引进许多新的水果、蔬菜和调味料等.进一步丰富了食物原料。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人就已经种植了大量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水果和蔬菜,它们在质量、成熟时间和需要的土壤、水分等方面各有不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时人的饮食需要。其中,葡萄和橄榄的产且最大、质量最好。希腊人用葡萄酿造出大量美酒。有了丰富的食材使希腊美食文化成为经久不衰沿袭至今的最局希望文明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古代希腊,人们通常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明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吃,称作明明ariston,较为简单、清淡;第二顿饭在临近黄昏时吃,较为丰富、浓厚,常常被视为大餐deipnon。在有闲阶层里,第二顿饭可能演变成一个酒菜丰富的社交聚会synlposin,并且持续整个晚上。
进餐的地方常常是一个公共大厅。在希腊人的家中都要选择一个主要的房间作为进餐的地方,里面放着桌椅或凳子供人们使用。
而在雅典和其他一些城市里,中等和上等阶层的房子很多,还有一种专门供男人们进餐和娱乐的房间,叫做andron。在这个房间里备有沙发和小桌,每张沙发上可以躺一人或两人。进餐时,每一张沙发前或每一个人面前都要放置一张干净的小桌,桌上放刚刚烹饪好的菜肴、面包和美酒,人们常常斜靠在沙发上将菜放在面包上直接用手吃.如果是汤菜,则盛人小碗中食用,当甜点上桌食用后就要把餐桌换掉。在接下来的娱乐活动中,可以由主人或参加者组织、安排,内容包括唱歌、猜谜、杂耍和其他竟争性游戏。
在所有的情况下,那就是自由的男人与家庭的其他人分开进餐,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吃什么菜肴,都是如此。家中的奴隶、儿童不论男女都都只能与家庭主妇一起进餐。
在古代希腊尤其是雅典,男性职业厨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工作常常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他们出租自己的服务或自己的奴隶的服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在家庭中负责日常饮食的厨师。此外,希腊人十分重视饮食,常常把食物作为一种恩赐和依赖的媒介。
古希腊的烹调技术主要集中在烹饪方法和调味方法上。其烹饪方法主要有烤、煎、炸和煮等,而且烤法通常在室外完成。他们所用的烤法虽然原始,但操作时却有条不紊、十分用心。除了大量使用烤法,希腊人也用其他的烹饪方法。
当时人最喜欢用各种辛香料来调味。括葡萄干、橄榄、刺山柑、洋葱、大蒜、孜然、芝麻、杏仁以及橄榄油、醋、葡萄汁、蛋、盐和腌渍的鱼肉.也包括百里香、牛至、茵香、蔺萝、芸香、洋苏草、欧芹、无花果叶子及其他香草等。而用这些香草进行调味的方法在后来的西方各国烹饪中被广泛使用,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古代希腊的雅典还喜欢使用一种来自远方的调料—埋葬虫。人们常常将埋葬虫的体液干制后作为调料加人菜肴中,使菜肴拥有非常别致的风味。
正餐与宴会在古代希腊,正餐与宴会通常采用大致相同的格局和组成,其菜点品种也相差无几。
开始时先上一篮子烤面包,然后是第一道菜.由各种开胃食物和调料组成,与面包一起供享用。第二道菜由海产品和蔬菜水果组成,仍然伴有面包。这道菜可以是生食的牡蝠、海胆;可以是油炸的小虾、鱿鱼片,烤或煮的鳃鱼片、鳗鱼片、金枪鱼片、桑葚香肠;还可以是甜面粉糕饼、甜馅咸鱼和配有奶酪的菜肴等。而龙须菜、花椰菜、白菜及其他蔬菜和各种各样的橄榄、蒜头既作为菜肴的装饰物,也是菜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道为主菜,由鱼类、家禽家畜或其他肉类组成,并配以酒。最常出现在菜单上的主菜,有级鱼、鳍鱼、金枪鱼、海产妒鱼、鳃鱼、蝶鱼及红色和灰色的胭脂鱼等鱼类,以及鸡肉、鸭肉、鹅肉、牛肉、猪肉、羊肉、野兔肉等。这些禽畜都必须按要求由
专门的肉厨屠宰和烹饪,并且要求有适当的宗教仪式。如果认为这样做过于昂贵,那么主菜可能就仅限于鱼类了。第四道是餐后甜点,多由蛋糕、奶酪和干鲜果品组成。餐后甜点,也称为第二席,其蛋糕非常香甜,有着突出的蜂蜜味和芝麻味。干鲜果品包括胡桃、杏仁、无花果、梨子、葡萄和葡萄干等。
在这个正餐格局中,最初的两道菜都少不了面包,而第三道菜则少不了酒,而且酒是主菜和餐后甜
点之间的最佳选择,也是餐后甜点和饭后闲谈及娱乐活动中的必备之物。在那时,酒通常要加水稀释以便使人喝得更多,而马其顿王国的酒是最受欢迎的酒品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占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上述的正餐与宴会格局也得到广泛流传,儿乎成为后世
所有西餐风味流派的正餐与宴会格局的蓝本「时至今日,西式正餐格局大多是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等,只是其组成有所不同,而且酒中很少掺水或完全不掺水。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
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
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
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大人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大人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大人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
国主看了蚕豆,想吃蚕豆,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大人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大人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大人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大人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后来,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苏州安度晚年,又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