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看你用基质做什么了。基质分为好多种。用途不太一样,我先给你说明一些用到基质的地方。
1有机蔬菜种植。有机蔬菜育苗基本都用营养钵里面放基质。
2现在一些大型的蔬菜种子公司也用营养钵,使用基质育苗。
3一些无土栽培要用基质。
4随着人们对蔬菜的质量的要求,我的家乡现在一些农民育苗也用基质了。
5一些花卉种植也需要用基质的。
以我的知识就知道这些地方比较常用。我下面在给你说一些基质的类型。
1蛭石:属云母族次生矿物,含铝、镁、铁、硅等,呈片层状,经1093℃高温处理,体积平均膨大15倍。孔隙度大,质轻,通透性良好,持水力强,PH中性偏酸,含钙、钾亦较多,且无病虫害。
2岩棉:为60%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焦碳经1600℃高温处理,然后喷成直径0.5mm纤维,再加压制成供栽培用的岩棉块或岩棉板。岩棉质轻,孔隙度大,通透性好,但持水性差。
3砻糠灰:为质轻,孔隙度大,通透性好,持水力较强,含钾等多种营养成分,pH高。
4泡沫塑料颗粒:为人工合成物质,含尿甲醛、聚甲基酸酯、聚苯乙烯等。为质轻,孔隙度大,吸水力强。
5泥炭:为半分解的植被组成,因植被母质、分解程度、矿质含量而有不同种类。富含有机质,持水保水力强,PH偏酸,含植物需要的营养成分,一般因通透性差少单独使用。
6锯末与木屑:为木材加工副产品,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多用作基质栽培花卉。锯末质轻,吸水保水力强并含一定营养物质。
以上说的基本都是单一的,也可以混合配比做成基质。我们用的最常见的就是泥炭。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用途选择,基质这很难说好坏,应该是各有各的优点。现在做基质的厂家很多,基本都差不多。 不要盲目的选择贵的,应该先看看适不适合自己的需要。
最后说明下,这可不是网上随便复制过来的。
在补充一下,楼主如果你是大批量用的话可以去厂家采购,如果用量不是很大,你最好去找经销商,在经销基质的地方可以看见比较多的品种。
环保~种植有机蔬菜算是环保吗?
众所周知,辣椒、葡萄、棉花、烟草、玉米、石榴、红薯、土豆、西红柿都是舶来品,但很少有人能全部说出它们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1、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辣椒于明代传入中国。清陈_子之《花镜》有番椒的记载。今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一种大众化蔬菜。
2、《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做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地,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
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因此,我国内地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3、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区,起初人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9世纪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在我国的棉花栽培历史上,先后种植过四个栽培品种:海岛棉(长绒棉)、亚洲棉(粗绒棉)、陆地棉(细绒棉)和草棉(粗绒棉)。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主要栽培品种也不一样,亚洲棉引入历史最久,种植时间最长,同时栽培区域较广;陆地棉引入我国的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取代了亚洲棉。目前广大棉区所种植的棉花多为陆地棉种(细绒棉),新疆还种植有少量海岛棉(长绒棉)。
4、谈起烟草,似乎古今中外,老幼皆知。其实不然,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烟草是舶来品,不是土特产,而且并非古已有之。除印第安人外,吸烟成为人们的嗜好,只不过才400多年的历史。烟草是茄科烟草属的植物,共有50多种,栽培最多的是红花草,其次是黄花种。烟草的别名很多。《粤志》称它为八角草,也叫仁草;《百花镜》称它为相思草;《和汉药考》称它为南蛮草,亦叫长命草、还魂草等。
烟草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及其附近,其范围可能北起墨西哥,南达玻利维亚,东到委内瑞拉。烟草传播得很快,1565年从法国传入德国,接着传入俄、日、英、印尼、印度及菲律宾等地。17世纪以后,吸烟之风传遍了全世界。烟草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厦门,所以当时叫它为吕宋烟。种植最早的是漳州。但也有人认为是先传入台湾,再传入漳州、泉州。
5、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_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6、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中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张骞得石榴种,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首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
7、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8、土豆,是马铃薯的俗称。土豆祖籍南美洲,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印加族人,不仅食用土豆,还把土豆当药用。
如今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就有130个国家种植土豆,我国的土豆也是从外国引进的,但它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喜欢的饮食之一。
土豆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各种各样的说法均有:第一种说法是,马铃薯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但它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却很晚;第二种观点认为,大约在17世纪的明朝末年,马铃薯传到了我国;第三种看法是,马铃薯传入我国的年份还没有定论,但在1700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换言之,1700年以前,马铃薯已引种到了我国;第四种意见是,马铃薯大约在16世纪传入欧洲,17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在华北、京津和山东一带栽培,以后推广到内蒙;持第五种说法的是美国学者德希珀金斯,他认为,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由欧洲人发现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时间而定的.马铃薯在17世纪被引进中国,它是经菲律宾群岛到达福建海岸,并且首先在福建种植的;第六种意见认为,马铃薯在徐光启以前已传入中国,因为徐光启(15621633)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在1633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因为1628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9、西红柿即番茄是明代时传入中国的。很长时间作为观赏性植物。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直到十八世纪,才有人冒险吃了番茄,从此知道了它的食用价值。相传,有一位法国画家看到番茄如此诱人,便萌生了尝尝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头,可是他却没有勇气食用,但是为了后人,于是他就壮着胆子,冒着中毒致死的危险,吃下了一个,并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然而过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体有什么不适,便索性接着再吃,只觉得有一种酸甜的味道,身体依旧安然无恙。
清代末年,中国人才开始食用番茄。现在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
当然算
因为种植有机蔬菜唔会产生化学废料
十分表面的回答,而且没有解释,令对有机种植认识不多的人不明白。
本人觉得种植有机蔬菜算是环保,因为种植时施肥的材料是环保。
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兹宣布: 1﹒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 *** 的责任 3﹒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在现代,人类改造起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认为的损害的迹像: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认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 4﹒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为了同样目的,工业化国家应当努力缩小他们自己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一般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5﹒人口的自然增长继续不断地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创造著社会财富`发展着科学技术,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善环境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6﹒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一时刻:我们在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著较好的生活。改善环境的质量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景是广阔的。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7﹒为实现这一环境目标,将要求公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地从事共同的努力。各界人士和许多领域中的组织,凭他们有价值的品质和全部行动,将确定未来的世界环境格局。各地方 *** 和全国 *** ,将对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大规模环境政策和行动,承担最大的责任 为筹措资金以支援发展中国家完成他们在这方面的责任,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种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在范围上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或者因为它们影响着共同的国际领域,将要求国与国之间广泛合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会议呼吁各国 *** 和人民为著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这些原则申明了共同的信念:1.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在这方面,促进或维护种族隔离、种族分离与歧视、殖民主义和其它形式的压迫及外国同志的政策,应该受到谴责和必须消除 2.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 3.地球生产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的能力必须得到保护,而且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加以恢复或改善 4.人类负有特殊的责任保护和妥善管理由于各种不利的因素而现在受到严重危害的野生动物后嗣及其产地。因此,在计划发展经济时必须主意保护自然界,其中包括野生动物 5.在使用地球上不能再生的资源时,必须防范将来把它们耗尽的危险,并且必须确保整个人类能够分享从这样的使用中获得的好处 6.为了保证不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或不可挽回的损害,必须制止在排除有毒物质或其它物质以及散热时其数量或集中程度超过环境能使之无害的能力。应该支持各国人民反对污染的正义斗争 7.各国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防止海洋受到那些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损害生物资源和破坏海洋生物舒适环境的或妨害对海洋进行其它合法利用的物质的污染 8.为了保证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了在地球上创造那些对改善生活质量所必要的条件,经济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9.由于不发达和自然灾害的原因而导致环境破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移用大量的财政和技术援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努力,并且提供可能需要的及时援助,以加速发展工作 10.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由于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和生态进程,因此,使初级产品和原料有稳定的价格和适当的收入是必要的 11.所有国家的环境政策应该提高,而不应该损及发展中国家现有或将来的发展潜力,也不应该妨碍大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应当采取适当步骤,以便应付因实施环境措施所可能引起的国内或国际的经济后果达成协议 12.应筹集基金来维护和改善环境,其中要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照顾他们由于在发展计划中列入环境保护项目的任何费用,以及应他们的请求而供给额外的国际技术和财政援助的需要 13.为了实现更合理的资源管理从而改善环境,各国应该对他们的发展计划采取统一和协的做法,以保证为了人民的利益,使发展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需要相一致 14.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 15.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在这方面,必须停止为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而制订的项目 16.在人口增长率或人口过分集中可能对环境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地区,或在人口密度过低可能妨碍人类环境改善和阻碍发展的地区,都应采取不损害基本人权和有关 *** 认为适当的人口政策 17.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18.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必须应用科学和技术以鋻定、避免和控制环境恶化并解决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19.为了广泛地扩大个人、企业和基层社会在保护和改善人类各种环境方面提出开明舆论和采取负责行为的基础,必须对年轻一代和成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同时应该考虑到对不能享受正当权益的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0.必须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和国际范围内从事有关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在这方面,必须支持和促使最新科学情报和经验的自由交流以便解决环境问题;应该使发展中的国家得到环境工艺,其条件是鼓励这种工艺的广泛传播,而不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 21.按照联合国 *** 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 *** ;并且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22.各国应进行合作,以进一步发展有关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对他们管辖以外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其它环境损害的受害者承担责任和赔偿问题的国际法 23.在不损害国际大家庭可能达成的规定和不损害必须由一个国家决定的标准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各国的价值制度和考虑对最先进的国家有效,但是对发展中国家不适合或具有不值得的社会代价的标准可行程度 24.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饿国际问题应当由所有的国家,不论其大小,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合作精神来加以处理,必须通过多边或双边的安排或其它合适途径的合作,在正当地考虑所有国家的 *** 和利益的情况下,防止、消灭或减少和有效的控制各方面的行动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25.各国应保证国际组织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起协调的、有效的和能动的作用 26.人类及其环境必须免受核武器和其它一切大规模毁灭性手段的影响。各国必须努力在有关的国际机构内就消除和彻底销毁这些种武器迅速达成协议 (1972年6月5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
我个人认为种植有机蔬菜不算是环保。
参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