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37:18
字号: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论文

 题目:关于老年便秘证治

 1病因及病机

 1.1气血不足 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竭,大肠失去濡润,而形成便秘。

 1.2阳虚寒凝 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生,凝滞肠胃,致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形成便秘。

 1.3阴液不足 老年体弱或久病,或服用泻下药物过多,导致津液大伤,肠道干枯,大便燥结难下。

 1.4气机郁滞 老年之人,多忧善虑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1.5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

 2治疗

 2.1非药物治疗 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及身体锻炼,特别是功能性便秘更应如此。食物应富含纤维并多饮水。

 2.2药物治疗 便秘临床上分为气秘、虚秘、冷秘和热秘。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2种。

 2.2.1气虚便秘 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

 2.2.2血虚便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

 2.2.3冷秘 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 苁 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

 2.2.4气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 榔 、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内金等。

 2.2.5热秘 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元参、生芪等。

 3典型病例

 3.1女患,65岁。长期便秘,伴腰痛腰冷,时腹胀,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药:仙灵脾10g,肉 苁 蓉20g,生黄芪15g,佛手10g,香椽10g,生山楂15g,当归15g,牛膝10g,首乌15g。

 患者体弱,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便秘。肾阳不足,则腰痛腰冷。脾虚运化无力,则腹胀,食欲不佳。仙灵脾、牛膝温肾助阳,肉 苁 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佛手、香椽理气,首乌、当归补血行气,润肠通便。5剂后每日大便1次。后守方调理。

 3.2男患,92岁。曾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数日或每周大便1次。曾用泻火通便之品,服后腹泻不止。时有腹胀,乏力,面色苍白,时咳嗽、痰多、苔薄黄略腻、脉细。辨证属气血不足,治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方药:生黄芪15g,茯苓15g,太子参15g,全瓜 蒌 20g,佛手15g,香椽15g,木香10g,郁香10g,当归15g,生山楂15g,白芍15g。

 患者气血不足,脾虚不运,遂成便秘、腹胀。水饮不能运化,聚而成痰。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面色苍白,乏力。生黄芪、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润燥、佛手、香椽、木香、郁金理气,以助脾运化,生山楂健胃消食,全瓜 蒌 清痰热,又可润肠通便。5剂后即每1~2d正常大便1次。后守方化裁,以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调理。

 4讨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肠道传送无力,故成便秘。以虚秘、冷秘、气秘为主。在治疗时,不可妄用泻火通便之药,而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同时加入理气健脾之品。虽然饮食及疾病等如饮酒或过食辛辣厚味,也可出现热秘,但多为虚实夹杂。故应慎用泻火通便及破气之药。如通便药久用或用量过大,则干扰正常条件反射,形成药物依赖,同时也使气血津液更加受损,致肠道津液干枯,反而加重便秘。通便药的应用须中病即止,便秘缓解后,即去通便药,而根据病因,分别继续施用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以治其本,防止便秘再发。

?

?

 题目:中药材市场走势分析研究

 一、大幅震荡调整变化异乎寻常

 受SARS疫情影响,2003年的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变化异乎寻常,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交易红火,销量持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大体为:2003年1~3月份,SARS疫情出现,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交易比2002年冬明显增多,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开始复苏;4~6月上旬,SARS疫情加剧,药材购销两旺,批量成交加快,不少品种价格飞涨,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新高;6月份以后,一方面SARS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国家着手对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禁售中药饮片,药材交易迅速回落,跌入低谷;进入9月份,药材交易重现生机,市场渐趋活跃。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变化速度之快为历年罕见。

 二、销量不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

 综观2003年的药材交易,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近300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平均较2002年分别增长25%~48%和33%~42%不等。其中,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计口径的48.5%~54.3%,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28%~33%,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12.7%~23.5%。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致使许多药材供过于求,市场滞销,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低谷中运行: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芍、厚朴、茯苓等。但SARS让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易再次活跃起来。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上涨了几十倍之多,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

 三、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

 2003年的药材交易红火,虽然中间震荡起伏,但整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SARS疫情的刺激,药材销售旺盛。在狙击SARS的战斗中,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给疲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拉动多数家种药材走出低谷。

 2、受旱 涝 灾害影响,药材产量下降。我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 涝 灾害,致使湖南、广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场供给量严重下滑,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3、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市场供应日趋减少,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 艽 、野山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于高价位。2002年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虫夏草,由年初的16000元上涨到26750元,特大虫草王已涨至41000元的高峰。

 4、出口需求增加。进入2003年,中药材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整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药材出口渠道拓宽,销售范围扩大。桔梗、北沙参、山药、黄芩、太子参、罗汉果等品种出口顺畅。

 5、受秋后粮棉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牵动,部分家种品种都不约而同的跟随农产品价格上浮。

;

药品蓝皮书 | 攻坚克难,中药外贸平稳发展(上)

农村5个药材种植致富项目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给农村创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农民朋友们不再满足于只种植水稻、玉米等,而是琢磨着要种点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要说经济效益高,当然不能不提药材了。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问题的愈发,使得中药材开始渐渐回归大众视野,药材不仅治病更重要是养生。

罗汉果种植

葫芦科植物,素有良药佳果之称,果实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及多种维生素等。秋季采摘果实后晾晒干燥,具有清热润肺、润肠通便的功效。

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畅销国内外市场,因此种植前景广阔。

木贼种植

别名木贼草,节节草,锉草,节骨革,擦草。有散风热,退目翳的功效。

有散风热,退目翳的功效。能够镇痛、镇静、降血脂、利尿、抗衰老、抗菌抗病毒、止血等。

种植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止渴、益智、安神等功效,还是一种较好的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增强肌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对治疗神经衰弱、心肌乏力、边劳、嗜睡、肝炎等有良好的疗效。

北五味子既是难得的中药资源,又是别具风味的浆果资源,在酒类、果糖、果茶、果冻、果酱等饮料、食品及保健产品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北五味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价值高,现已开发出来的产品有五仁醇、五味子素片、五味子糖浆等中成药以及五味子药酒、五味子饮料等多种保健品。

地黄栽培

地黄,又名生地、熟地等,是一种用量较大的中药材,目前,国内外都很畅销,并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地黄原野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现已广为栽培。

一般亩产鲜地黄2000~3000千克,可加工成干地黄1000~1500千克,收入可观,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

决明子种植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供药用。有清肝、明目、通便等功效。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昏花、大便秘结、高血压头痛、急性眼结膜炎、青光眼、肝炎、夜盲症、痈疖疮疡等病症。

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江苏、安徽、四川等地,近几年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外贸整体增长放缓,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更加剧了海外贸易复杂度。在“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政策引领下,我国医药行业攻坚克难,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环境变化,总体实现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尤其是中药类产品贸易,2019~2020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6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05%。其中,出口额为4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进口额为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3%,保持出口和进口双增长态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30.7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额为21.44亿美元,同比增长6.18%;进口额为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3%,进出口受疫情影响呈不同趋势。

2019年以来,中药贸易情况稳中有升,既有惊喜,也有隐忧。

1.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呈现较强“抗压性”

在全球经济承压,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中药材及饮片行业表现出强大的“抗压性”。2019年出口额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2%,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1%,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量增加,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8.01%(图1)。

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品种分别为:肉桂、枸杞子、人参、大枣、当归、黄芪、茯苓、半夏、西洋参、石斛。前十大品种的出口额占据中药材及饮片总出口额的50%,集中度比较高。2020年上半年,多种中药材及饮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肉桂、当归、茯苓、半夏这四种产品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两位数,肉桂的出口量增幅更是高达近70%,继续保持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的地位。

亚洲地区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主要市场,其出口额占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85%左右。日本、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德国、泰国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市场。对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出口保持稳定,越南和中国台湾表现抢眼,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6.67%和19.21%。对其他市场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20年上半年,日本仍保持我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第一大市场的位置,对日本出口额1.13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2.56%,对日本出口额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的18%。2020年上半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额7832万美元,所占份额已由2016年同期的36%萎缩至13%,中国香港由2019年的第二大出口市场降至第三位,作为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转口贸易的集结地,其地位日渐式微。值得一提的是越南,2019年我国出口至越南的中药材及饮片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90.70%;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8259万美元,同比增长74.78%,越南已成为我中药材及饮片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也有大幅增长,增幅均在30%以上。

2.提取物出口增速放缓

中药出口占比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仍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2019年出口额23.8亿美元,同比增长0.19%,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植物提取物出口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的下跌,2019年出口均价同比下跌5.19%,2020年上半年同比下跌6.93%。

在出口品种方面,排名前十的热点品种为甜菊叶提取物、桉叶油、薄荷醇、万寿菊提取物、辣椒提取物、甘草提取物、柑橘幼果提取物、越橘提取物、芦丁、银杏叶提取物,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达6.5亿美元,占提取物出口额的50%以上。其中,甜菊叶提取物出口额达到1.3亿美元。

3.中成药出口“量减价增”

中成药出口由2019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19年中成药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下降0.45%。价格下跌是中成药出口低迷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成药出口平均价格下跌11.28%。而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中成药需求增长,出口均价有所提升,同比增长4.31%。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东南亚、北美、欧盟市场出口均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分别为27.14%、34.24%、50.43%。不过,中成药目前在中药产品总出口额中占比仅为9.3%,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

具体到单品种,中成药出口额最大的为安宫牛黄丸;其次分别为片仔癀、清凉油和地黄丸等。2020年上半年,中国香港依然是中成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但其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19年的49%下降到40%。其余前几大出口市场分别为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可以看出,中成药出口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药认识逐渐加深,对中药疗效认可度不断提高,中成药出口贸易预期将保持增长。特别是中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世界人民对中药的了解,未来中成药的出口或将有所改观。

4.保健品出口迎来增长

目前,保健品在海关统计系统中比较特殊,有单独编码的保健品主要是鱼油、鱼肝油、蜂王浆、蜂花粉、卵磷脂、燕窝等,维生素以及矿物类制剂产品并未统计在内,另外不少保健品是以食品的形式出口,也未纳入保健品项下,本文中有关保健品贸易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2019年,保健品出口表现一般,全年出口额为2.47亿美元,仅微增0.21%。但2020年上半年,保健品迎来高速增长,出口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9.73%。从出口数据来看,近一年半,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为保健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除美国外,其他市场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5.中药类商品进口整体放缓

2019年中药类商品进口额21.5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5.9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药类商品进口放缓,进口额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3%。

从细分领域来看,2019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大增,进口额3.58亿美元,同比上涨25.82%。但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7.01%(图2)。进口额较大的品种如龙眼、西洋参、鹿茸、乳香、没药、血竭等进口量不同程度下跌,是造成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

中成药2019年进口额3.92亿美元,同比下降2.51%,进口量也同比下降6.94%。2020年上半年,中成药进口额1.5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5%,进口量同比下降43.63%(图2)。多年以来,我国内地一直从香港地区进口大量中成药,进口额约占总进口额的50%,而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自香港地区进口额分别下降11.88%和46.82%,这或许是中成药进口额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9年植物提取物进口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5%,2020年上半年进口3.50亿美元,同比下降12.02%(图2)。其中,薄荷醇对进口贡献巨大,其进口额占提取物总进口额的40%左右,2019年进口额3.45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1.05亿美元。整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量下滑明显,薄荷醇进口量下降5.07%,其他精油类产品进口量下降10%左右。

与其他三类中药商品不同,保健品进口业绩颇为“亮眼”。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保健品进口额5.56亿美元,同比增长24.77%,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2.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4%(图2)。其中,燕窝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保健品,2019年进口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加43.8%,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05%。

亚洲地区依旧是我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占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4%。2019年对亚洲地区出口额23.88亿美元,同比增加8.02%,2020年上半年为11.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4%。对北美洲、南美洲中药出口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增幅分别为24.11%和33.97%。对欧盟市场出口也保持8.83%的增速。

1.美国市场需求强劲

美国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美出口的中药类商品主要是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80%以上。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对美中药类出口额同比下降16.1%,但植物提取物需求相对刚性,且占比高,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大涨带动中药整体出口美国反弹明显,同比增长24.14%。长期来看,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会改变,美国作为我中药类商品出口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仍将延续(图3)。

2.日本市场整体下调明显

日本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日本在我国各类中药商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对日出口5.3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出口2.37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1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植物提取物出口1.07亿美元,同比下降17.31%;保健品出口逆势增长,出口额1167万美元,同比增长超30%(图3)。

3.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

2019年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自2017年开始滑落至第三大出口市场的位置后,出口额连续下跌,2019年内地对香港地区的中药类商品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同比下滑5.34%,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1.79亿美元,同比下滑17.47%。在总出口额中的占比也进一步萎缩至10%以下(图3)。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丧失已经不可挽回,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倾向于产地直接采购。

来源/《2019药品蓝皮书》

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于志斌 李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9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