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一)
“后庭花”是一种花
北宋苏辙在《寓居六咏》中写下“后庭花草盛,怜汝计(通‘系’)兴亡”。句后自注:“或言矮鸡冠即玉树后庭花。”这是具体指出“后庭花”的花名的最早记载。
稍后的玉灼在《碧鸡漫志》中叙述后庭花的源流时也提到:“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尺(尺,一作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人曰后庭花。”
明末陈仁锡在一部类书中说得更具体:“寿星鸡冠即矮脚鸡冠,有浅、白二色,即后庭花也。”
解释 二)“后庭花”是指屁眼,可见于古色情小说。
TO:散落DE梦 ,李煜是南唐的后主,是在唐朝后的朝代,“后庭花”被广泛引用是在杜牧那首诗出现后,而李煜的这首《后庭花》的名气可不高,很多人都不知道呢~~~~
后庭花
作者: 李煜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这花叫什么名字?
凤仙花的花色多得让你咋舌,这小小的花儿怎么长出了那么多种颜色呢?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事实上,在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就达两百多个品种。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儿花、金凤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茎肥厚多汁而光滑,节部膨大,呈绿色或深褐色。茎色与花色相关。叶互生,狭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朵或数朵簇生叶腋,萼片3枚,侧面两枚较小,后面一枚大,向外延伸成距。花瓣5枚,有两对合生,似3片,或重瓣,有白、粉、红、紫或杂色,有时花瓣有条纹和斑点。花期6~10月。蒴果尖卵形,种子圆形,黄褐色,成熟时易自行爆裂。
原产印度、我国南部、马来西亚。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喜暖畏寒,要求阳光充足,适宜深厚潮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一年生草本花卉。是民间广泛栽培的草花之一。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达两百多个品种。
凤仙花性喜热畏寒,适应性强,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药,花主治蛇伤、腰肋引痛;根和叶能散血通经。
栽种要领:
1.清明前后播种,播种后不要覆土,盖薄膜注意保暖,防止倒春寒;
2.性喜温暖和光照充足,不耐寒冷,忌烈日曝晒,喜湿润怕干旱,忌水涝。水份不足时易落花落叶。对土壤适应性强。
3.发芽土温:22--25℃ 发芽天数:5—8天
生长适温:16--22℃播种至开花:60-70天
现在花市上大部分是新几内亚凤仙。新几内亚凤仙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色丰富、色泽艳丽欢快,四季开花,花朵繁茂,花期长;植株丰满,叶片洁净秀美,叶色叶形独具特色;生长速度快、可自然成型,宜作周年供应的时尚盆花。
凤仙花生长条件:理想的营养生长温度是白天22℃~25℃ 夜间20℃~21℃;5周后对于高大植株白天24℃~26℃夜间18℃,对于紧凑植株白天20℃~21℃夜间18℃;18℃的夜温是花的分化和发育的理想温度,特别是在低光照下;白天温度超过28℃~29℃,应当遮阴,否则会减小花的大小。温度低于15℃或高于32℃将影响正常生长。需光照充足,但在夏季需遮挡强光照。
栽培技术:成品花通常种植在10~15cm的花盆中;基质应疏花透气,并有一定的保水性。对盐害非常敏感,宜薄肥勤施。避免浇水过多或干旱。最适PH值为5.8~6.5。为了使植株造型丰满,应进行摘心整形。4月中播种,苗期生长较快,一般经一次移植后定植露地,株行距30-40CM,干旱季节应及时浇水。7月中旬开花,花期40-50天,花盛开后应追肥一次。若10月1日用花,可于7月下旬播种。
施肥与浇水:前三周用50~100ppm氮肥,随后三周用100ppm氮肥,然后根据土壤分析施肥,每两周后浇水一次避免盐害产生,扭曲、深绿并卷曲的叶子是太高盐分的信号,缓释肥和微肥的应用经常导致中毒。
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是灰霉病、腐霉病、丝核菌和粉霉病,低盐和适量溉水可避免腐霉病。虫害:开花前应时刻注意蓟马、蜘蛛(生长点卷曲)和真菌蚊子的防治,否则花期杀虫剂的应用会影响花的发育,用35盎司/100GAL的药溉根可防治真菌蚊子。
一、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和种子内越冬。翌年,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栽植不过密,适当通风,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将病叶、病株清除,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
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
二、凤仙花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三、凤仙花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间,主要*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四、凤仙花疫病
症状在根茎处发病。初在根茎处变褐缢缩,后引起立枯症状。一般花坛在梅雨季,盆栽花过湿时,发病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上或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残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病茵侵染幼苗引起倒伏,成株期,雨水多,湿度大易发病。病菌发育适温27℃~31℃,最高36℃,最低10℃,遇阴雨或湿度大,或土壤粘重、地势低洼、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摘除病叶;增施磷、钾肥等。
2·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7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栽培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开花延迟或无花:缺少光照、夜温过高(高于20℃)、氮肥用量过高,以上三种原因常常同时存在;不生根或最初不生长,根腐、基质太湿,并经常温度低(低于20℃)、有时盐分过高;如果只有部分植物不生长,真菌、蚊子可能是一个原因。花不育或花少:通常由低光和高夜温(20℃以上的夜温)造成,同时出现更严重;高氮肥,特别是高氨态氮肥也会造成,以上情况同时出现会更严重。
凤仙花名趣谈
凤仙花俗称"指甲花"。因为红色的风仙花瓣捣烂后加少许明矾,可以染指甲,鲜红可爱,数月不褪。此法曾流传成风,所以"指甲花"成了凤仙花的代称。
凤仙花历来被列为花草中的下品,上盆固然不能,连花圃也不愿容纳。种植凤仙,多在篱落墙隅,而且这些地点稍好的地方还要种上菊花,为此有人将它贬称为"菊婢"。
但评论花的品级高下,也因人而异。有人爱凤仙并命美名“金凤花”,《群芳谱》云:“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
以形状命名的还有两个叫法。凤仙叶类而长,有锯齿,很象桃叶,因此有“夹竹桃”之称,当然这末免与真的夹竹桃相混了。凤仙花果实为葫果,状似小桃,故又有人关其名日“小桃红”。
“好女儿花”也是凤仙的一个别名。原来南宋光宗的皇后讳凤,官中妃嫔和侍从等为了避讳,便胡诌出这个好笑的花名。
凤仙花还有个滑稽的英文名字叫“莫碰我”,因为它的种籽成熟时,只要轻轻地碰一下,它那充满种籽粒的小口袋,就会散射出“子弹”,很是有趣。根据这个特性,中医又叫它“急性子”。
此外,凤仙花还有海纳、羽客、早珍珠,透骨草等别名,各有所本。
凤仙花的花色多得让你咋舌,这小小的花儿怎么长出了那么多种颜色呢?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事实上,在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就达两百多个品种。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儿花、金凤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茎肥厚多汁而光滑,节部膨大,呈绿色或深褐色。茎色与花色相关。叶互生,狭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朵或数朵簇生叶腋,萼片3枚,侧面两枚较小,后面一枚大,向外延伸成距。花瓣5枚,有两对合生,似3片,或重瓣,有白、粉、红、紫或杂色,有时花瓣有条纹和斑点。花期6~10月。蒴果尖卵形,种子圆形,黄褐色,成熟时易自行爆裂。
原产印度、我国南部、马来西亚。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喜暖畏寒,要求阳光充足,适宜深厚潮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一年生草本花卉。是民间广泛栽培的草花之一。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达两百多个品种。
凤仙花性喜热畏寒,适应性强,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药,花主治蛇伤、腰肋引痛;根和叶能散血通经。
栽种要领:
1.清明前后播种,播种后不要覆土,盖薄膜注意保暖,防止倒春寒;
2.性喜温暖和光照充足,不耐寒冷,忌烈日曝晒,喜湿润怕干旱,忌水涝。水份不足时易落花落叶。对土壤适应性强。
3.发芽土温:22--25℃ 发芽天数:5—8天
生长适温:16--22℃播种至开花:60-70天
现在花市上大部分是新几内亚凤仙。新几内亚凤仙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色丰富、色泽艳丽欢快,四季开花,花朵繁茂,花期长;植株丰满,叶片洁净秀美,叶色叶形独具特色;生长速度快、可自然成型,宜作周年供应的时尚盆花。
凤仙花生长条件:理想的营养生长温度是白天22℃~25℃ 夜间20℃~21℃;5周后对于高大植株白天24℃~26℃夜间18℃,对于紧凑植株白天20℃~21℃夜间18℃;18℃的夜温是花的分化和发育的理想温度,特别是在低光照下;白天温度超过28℃~29℃,应当遮阴,否则会减小花的大小。温度低于15℃或高于32℃将影响正常生长。需光照充足,但在夏季需遮挡强光照。
栽培技术:成品花通常种植在10~15cm的花盆中;基质应疏花透气,并有一定的保水性。对盐害非常敏感,宜薄肥勤施。避免浇水过多或干旱。最适PH值为5.8~6.5。为了使植株造型丰满,应进行摘心整形。4月中播种,苗期生长较快,一般经一次移植后定植露地,株行距30-40CM,干旱季节应及时浇水。7月中旬开花,花期40-50天,花盛开后应追肥一次。若10月1日用花,可于7月下旬播种。
施肥与浇水:前三周用50~100ppm氮肥,随后三周用100ppm氮肥,然后根据土壤分析施肥,每两周后浇水一次避免盐害产生,扭曲、深绿并卷曲的叶子是太高盐分的信号,缓释肥和微肥的应用经常导致中毒。
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是灰霉病、腐霉病、丝核菌和粉霉病,低盐和适量溉水可避免腐霉病。虫害:开花前应时刻注意蓟马、蜘蛛(生长点卷曲)和真菌蚊子的防治,否则花期杀虫剂的应用会影响花的发育,用35盎司/100GAL的药溉根可防治真菌蚊子。
一、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和种子内越冬。翌年,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栽植不过密,适当通风,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将病叶、病株清除,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
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
二、凤仙花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三、凤仙花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间,主要*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四、凤仙花疫病
症状在根茎处发病。初在根茎处变褐缢缩,后引起立枯症状。一般花坛在梅雨季,盆栽花过湿时,发病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上或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残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病茵侵染幼苗引起倒伏,成株期,雨水多,湿度大易发病。病菌发育适温27℃~31℃,最高36℃,最低10℃,遇阴雨或湿度大,或土壤粘重、地势低洼、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摘除病叶;增施磷、钾肥等。
2·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7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栽培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开花延迟或无花:缺少光照、夜温过高(高于20℃)、氮肥用量过高,以上三种原因常常同时存在;不生根或最初不生长,根腐、基质太湿,并经常温度低(低于20℃)、有时盐分过高;如果只有部分植物不生长,真菌、蚊子可能是一个原因。花不育或花少:通常由低光和高夜温(20℃以上的夜温)造成,同时出现更严重;高氮肥,特别是高氨态氮肥也会造成,以上情况同时出现会更严重。
凤仙花名趣谈
凤仙花俗称"指甲花"。因为红色的风仙花瓣捣烂后加少许明矾,可以染指甲,鲜红可爱,数月不褪。此法曾流传成风,所以"指甲花"成了凤仙花的代称。
凤仙花历来被列为花草中的下品,上盆固然不能,连花圃也不愿容纳。种植凤仙,多在篱落墙隅,而且这些地点稍好的地方还要种上菊花,为此有人将它贬称为"菊婢"。
但评论花的品级高下,也因人而异。有人爱凤仙并命美名“金凤花”,《群芳谱》云:“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
以形状命名的还有两个叫法。凤仙叶类而长,有锯齿,很象桃叶,因此有“夹竹桃”之称,当然这末免与真的夹竹桃相混了。凤仙花果实为葫果,状似小桃,故又有人关其名日“小桃红”。
“好女儿花”也是凤仙的一个别名。原来南宋光宗的皇后讳凤,官中妃嫔和侍从等为了避讳,便胡诌出这个好笑的花名。
凤仙花还有个滑稽的英文名字叫“莫碰我”,因为它的种籽成熟时,只要轻轻地碰一下,它那充满种籽粒的小口袋,就会散射出“子弹”,很是有趣。根据这个特性,中医又叫它“急性子”。
此外,凤仙花还有海纳、羽客、早珍珠,透骨草等别名,各有所本。
蜀葵
基本信息
名称: 拉丁语学名:Althaea rosea 英名: Hollyhock 别名: 一丈红、熟季花、戎葵、吴葵、卫足葵、胡葵 科属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锦葵目 Malvales 科: 锦葵科 Malvaceae 属: 蜀葵属 Althaea 种: 蜀葵 A. rosea 产地: 原产中国,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均有 山西省朔州市市花,当地人称“大花”。 品种:主要是Althaea chinensis Wall., Althaea ficifolia Cav., Althaea rosea Cav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而高。叶互生,心脏形。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生瓣,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6月至8月。蒴果,种子扁圆,肾脏形。原产中国四川,现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耐寒,喜阳,耐半阴,忌涝。蜀葵植株高可达2米至3米,茎直立挺拔,丛生,不分枝,全体被星状毛和刚毛。叶片近圆心形或长圆形,长6厘米至18厘米,宽5厘米至20厘米,基生叶片较大,叶片粗糙,两面均被星状毛,叶柄长5厘米至15厘米。 花单生或近簇生于叶腋,有时成总状花序排列,花径6厘米至12厘米,花色艳丽,有粉红、红、紫、墨紫、白、黄、水红、乳黄、复色等,单瓣或重瓣。果实为蒴果,种子扁圆形。蜀葵喜光,不耐阴,地下部耐寒,不择土壤,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为好,花期5月至9月。根系发达,茎直立挺拔,下部木质化,高可达3米,全株被毛。叶互生,叶片粗糙而皱,圆心脏形,3~7个浅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具长柄,一般长6~25厘米。托叶2~3枚,离生。 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6~9枚,阔披针形,基部联合,附着于萼筒外。萼片5,卵状披针形。花冠直径6~13厘米,有紫、紫红、粉红、淡红、紫黑、黄、白等色,还有边缘不同色的复色种。花瓣5枚或更多,倒卵形,边缘波状而皱或齿裂,单瓣、半重瓣至重瓣。雄蕊多数,花药联合成筒状并包围花柱,花柱线形,突出于雄蕊之上。果实扁圆形,种子肾形,背部边缘竖起如鸡冠状,侧面有斜纹,种子千粒重9.2克左右。
习性特征
蜀葵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耐盐碱能力强,在含盐0.6%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耐寒冷,在华北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冬。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良好。
用途作用
蜀葵花,也叫、麻秆花、熟季花、棋盘花。植株可达3米,故有一丈红之名。它的花朵大,花期长。花有单瓣重瓣之分,颜色有紫、红、白、黄等色。 蜀葵属锦葵科,多年生大草本花卉。一年栽植可连年开花,是院落、路侧、场地布置花境的好种源。可组成繁华似锦的绿篱、花墙,美化园林环境。 蜀葵的根、茎、叶、花、种子是药材,清热解毒,内服治便秘、解河豚毒、利尿、治痢疾。外用治疮疡、烫伤等症。它的花儿,是食品的着色剂。 蜀葵根含糖、醇类物质。花含花青素、红色素、葡萄糖、蜀葵贰。种子含脂肪油,油中不饱和游离醉34.88%。茎秆可做编织纤维材料。
象征意义
蜀葵 - 生日花 生日花:蜀葵 遭犹太人投石击死的圣斯塔法诺之花 蜀葵 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蜀葵是属于锦葵科锦葵属的植物,是被选来祭祀圣斯塔法诺的花朵。他在巴勒斯坦向众人讲解耶稣遭杀害的经过时,被犹太人以乱石击死。 花语:梦 相传,公元415年人们发现圣斯塔法诺的遗骸。他曾经在耶稣受钉十字架后,发表演说,结果不幸被犹太人以乱石打死。后来他托梦告诉主教,人们才找到他的遗骨。因此蜀葵的花语是“梦”。种植方法
1.蜀葵繁殖方法: 蜀葵通常采用播种繁殖,也可进行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扦插多用于优良品种的繁殖。 春播、秋播均可。依蜀葵种子多少,可播于露地苗床,再育苗移栽,也可露地直播,不再移栽。南方常采用秋播,通常宜在9月份秋播于露地苗床,发芽整齐。而北方常以春播为主。蜀葵种子成熟后即可播种,正常情况下种子约7天就可以萌发。蜀葵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4年,但播种苗2~3年后就出现生长衰退现象。露地直接播种,如果适当结合阴雨天移栽,既可间苗,又可一次种花多年受益。 蜀葵的分株在秋季进行,适时挖出多年生蜀葵的丛生根,用快刀切割成数小丛,使每小丛都有两三个芽,然后分栽定植即可。春季分株稍加强水分管理。 扦插花后至冬季均可进行。取蜀葵老干基部萌发的侧枝作为插穗,长约8cm,插干沙床或盆内均可。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湿,并置于遮荫处直至生根。冬季前后应在床底铺设电加温线,以增加地温,可以加速新根的产生 2.蜀葵栽培管理: 蜀葵喜凉爽气候,忌炎热与霜冻,喜光,略耐阴;宜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蜀葵栽培管理较为简易,幼苗长出2至3片真叶时,应移植一次,加大株行距。移植后应适时浇水,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施追肥1至2次,追肥以磷、钾肥为好。播种苗经1次移栽后,可于11月定植。幼苗生长期,施2-3次液肥,以氮肥为主。同时经常松土、除草,以利于植株生长健壮。当蜀葵叶腋形成花芽后,追施1次磷、钾肥。为延长花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花后及时将地上部分剪掉,还可萌发新芽。盆栽时,应在早春上盆,保留独本开花。因蜀葵种子成熟后易散落,应及时采收。栽植3-4年后,植株易衰老.因此应及时更新。另外,蜀葵易杂交,为保持品种的纯度,不同品种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间隔。蜀葵易受卷叶虫、蚜虫、红蜘蛛等危害,老株及干旱天气易生锈病,应及时防治。
蜀葵-病虫害防治
多年生老株蜀葵易发生蜀葵锈病,感病植株叶片变黄或枯死,叶背可见到棕褐色、粉末状的孢子堆。春季或夏季在植株上喷施波尔多液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起到防治效果。发病初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生长期间有红蜘蛛为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7000至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2500至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防治基本无效。 有时还有棉大卷叶螟危害蜀葵叶片,发生时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编辑本段]二.中药蜀葵
别名棋盘花、麻秆花、一丈红、蜀季花、斗篷花、饽饽花、光光花、熟季花、端午花 来源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an.,以根、叶、花、种子入药。春秋采根,晒干切片;夏季采花,阴干;花前采叶;秋季采种子,晒干。 性味归经甘,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用于肠炎,痢疾,尿道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 子:利尿通淋。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 花:通利大小便,解毒散结。用于大小便不利,梅核气,并解河豚毒。 花、叶:外用治痈肿疮疡,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3~6钱;子、花均为1~2钱;外用适量,鲜花、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戎葵、吴葵 集解 集解 气味(苗)甘、微寒、无毒、滑。 (花)咸、寒、无毒。 (子)甘、冷、无毒。 主治 1 、小便淋痛。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2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一天服三次。 3 、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 。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4 、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5 、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用根代花亦可。 6 、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 7 、酒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8 、痈肿不穿头。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 修治 发明 正讹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 治淋疾,催生,医恶疮,消痈肿,涂汤火伤。
[编辑本段]三.古诗《蜀葵》
原文
蜀葵 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 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 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 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徐寅
创作背景
据《西墅杂记》记载,明代成化甲午年间,日本使者来到中国,见栏前蜀葵花不识,问之才明白,遂题诗云:“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蜀葵伸过五尺栏杆,尚有一半在外,足有一丈高。蜀葵别名一丈红,想由此而来。古时候,人们除认为在端阳节食用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和饮用雄黄酒祛病强身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石榴、蒲蓬等物,用以驱鬼、避邪。据说,取蜀葵的叶片研汁,用布揩抹在竹纸上,稍干后用石压平,就成了葵笺。唐代许远曾制此笺分赠白居易、元稹、彼此作诗唱和。传说此种纸色绿而光滑,可惜现今无人有此雅兴制作这种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