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谱大全:车前子谱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30:28
字号:

药 名:车前子

中药谱大全:车前子谱

拼 音:cheqianzi

英文名:plantain seed

来 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种子。

功 效:利水通淋,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止泻。

主 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

性味归经:甘,寒。①《本经》:“味甘,寒。”②《别录》:“咸,无毒。”③《药性论》:“甘,平。” ④《药品化义》:“味淡,性平。”

入肾、肝、膀胱经。①《本草蒙筌》:“入膀胱。”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膀胱、小肠三经。”③《本草经疏》:“入肾、肝、膀胱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用药忌宜: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①《本草经疏》:“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②《本草汇言》:‘肾虚寒者尤宜忌之。”

药物配伍:《日华子本草》:“常山为使。”1、配六一散,用治夏日中暑。2、配车前草,用治暑热泻痢;小便短赤,小便不利,甚则隆闭,小便带血,甚或尿血,以及浮肿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可使用);石淋,凡泌尿系统疾患均有良效。3、配红曲,和胃止痢,行水消胀之力增强,用治脾胃不健,饮食不节,湿热下痢,痢下赤白,里急后重,小便不利等症。4、配血余炭,散瘀止血,利尿消肿益彰,用治尿少,尿痛,尿赤,小便带血等症,急性肾炎,泄泻,痢疾。5、配白茅根,共奏利水通淋,凉血止血之功。用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等症。尤宜于湿热内停,或水热互结所致的尿少,尿痛及尿血。 6、配麻黄,可用治痰壅肺闭之咳喘。7、配怀牛膝,补肾利水,用治肾虚尿闭,小便不利诸症尤效。8、配白茯苓,健脾利水,疏利膀胱湿热,使热除而不扰动精宫。9、配百部、车前草,三药相伍,一润一利,化痰止嗽,对湿热痰嗽为宜,用治湿痰咳嗽痰多最效。10、配赤茯苓,清热渗湿,利水止泻,治湿热小便不利,水肿,水泻等症。11、配益元散,共奏清暑利尿之功,用治夏日受暑,小便不利,吐泻不止最宜。

别 名:车前实(《神仙服食经》)、虾蟆衣子(《履巉岩本草》)、猪耳朵穗子(《青海药材》)、凤眼前仁(《中药材手册》)

处方名:车前子、车前仁、 生车前子、炒车前子、炙车前子、盐车前子、酒车前子等

处方中写车前子指生车前子,为原药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炒车前子又名炙车前子。为净车前子用文火炒至微焦香时,取出晾凉入药者。

盐车前子又名盐水炒车前子。为净车前子用文火炒至微香时,喷洒盐水,翻炒均匀,取出晾凉入药者。

酒车前子为净车前子用黄酒淋洒拌匀,微闷,待吸尽,再用文火炒干入药者。

商品名:大粒车前子:又名大车前子、江车、江车前、江车前子、大车前等名称。为植物车前的种子。主产于江西、河南。此外,东北、华北、西南及华东等地亦产。

小粒车前子:又名车前子、平车前子、秃车前子、小车前、平车前、秃车前等名称。为植物平车前的种子。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此外,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地亦产。

关车前子:又名关车、关车前、大关车等。为大粒车前子产于辽宁者。

以上商品以粒大饱满、干燥、色黑亮润、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药材①大粒车前主产江西、河南。此外,东北、华北、西南及华东等地亦产。②小粒车前主产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此外,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后搓出种子,簸去果壳杂质。

拉丁名:药材semen plantaginis原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

炮制方法:车前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空粒。盐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喷淋盐水,再略炒取出,晾干。(每车前子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纲目》:“凡用车前子,须以水淘洗去泥沙,晒干。入汤液炒过用;入丸、散,则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烂,作饼晒干,焙研。”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①大粒车前:为车前的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2毫米,宽1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密网纹,种脐淡**,椭圆凹窝状,气味无,嚼之带粘液性。以粒大、色黑、饱满者为佳。②小粒车前:为平车前的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1~1.5毫米,宽不足1毫米,余与上种相似。显微鉴定: 粉末:深灰黄棕色。①种皮外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细胞壁粘液质化,遇水膨胀溶化,常残留细胞壁碎片和粘液质痕迹。②种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25~83μm,直径5~ 19μm,壁微波状,常数个细胞为一组,以其长轴略作不规则镶嵌状排列。③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较厚,有的孔沟较宽,胞腔内充满细小糊粉粒。本品以粒大、均匀饱满、质坚硬、色棕红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车前种子含多量粘液、琥珀酸、腺瞟呤、胆碱等,所含油脂的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粘液中含酸性粘多糖车前聚糖(plantasan),还含有车前子酸(planterolic acid)、蛋白质、琥珀酸、腺嘌呤、胆碱、梓醇。 种子含多量粘液质,并含车前子酸(plantenolic acid)、胆碱、腺嘌呤、琥珀酸、维生素b1、脂肪油(约 10%)、蛋白质、树脂等。

中药图谱大全:诃子图谱

本草纲目中药大全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医药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药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中,共收录了1892种中草药及其相关知识,是中医药学领域的经典之一。

作为中医药学领域的经典之一,本草纲目中药大全书对于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每一种草药都有详细的描述、功效、用法、剂量等,对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的操作步骤

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操作步骤。

1.药材的选购

选购药材是中药制剂的第一步,正确的选购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在选购药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的品种、产地、规格等信息应清楚明确;

2)药材的外观应无虫蛀、霉变、油污等现象;

3)药材的气味应纯正、浓郁;

4)药材的质量应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

2.药材的处理

处理药材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处理可以提高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在处理药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的清洗:将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2)药材的切割:将药材切成适当的大小,以便于煎煮和使用;

3)药材的晾干:将药材晾干至适当的程度,以便于贮存和使用。

3.中药的煎煮

中药的煎煮是中药制剂的核心环节,正确的煎煮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在煎煮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的选择:应选择干净的自来水或蒸馏水,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水;

2)火候的掌握:应根据药材的特性和需要煎煮的时间来掌握火候,避免过火或不足;

3)煎煮时间的掌握:应根据药材的特性和需要煎煮的时间来掌握煎煮时间,避免过长或不足。

4.中药的贮存

中药的贮存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贮存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在贮存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贮存环境:应选择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贮存方式:应选择密封、防潮、防虫的贮存方式,避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影响;

3)贮存时间:应根据药材的特性和贮存条件来控制贮存时间,避免过长或不足。

结尾

本草纲目中药大全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经典之一,对于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操作步骤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提高中药的应用价值。希望广大中医药学爱好者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中药的操作步骤,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 名:诃子

拼 音:hezi

英文名:medicine terminalia fruit

来 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

功 效:敛肺,涩肠,下气。

主 治:治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

性味归经:苦酸涩,温。①《药性论》:“味苦甘。”②《唐本草》:“味苦,温,无毒。”③《海药本草》:“味酸涩,温,无毒。”

入肺、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肾、大肠五经。”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用药忌宜: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①《品汇精要》:“气虚人忌多服。”②《医学入门》: “气虚及暴嗽、初泻,不可轻用。”③《本草经疏》:“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热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僻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④《本草求真》:“虚人不宜独用。”

别 名:诃黎勒(《金匮要略》)、诃黎(《千金方》)、随风子(刘禹锡《传信方》)

处方名:诃子、诃黎勒、大诃子、诃子肉、柯子、呵子、炒诃子等

处方中写诃子、诃黎勒、大诃子、柯子、呵子均指生诃子。为原药除去杂质晒干入药者。偏于敛肺清火开音。

诃子肉又名诃子皮。为净诃子除去果核,取净诃子果肉入药者。

炒诃子又名炙诃子、煨柯子。为净诃子用麸微炒入药者。偏于涩肠止泻。

商品名:诃黎勒,诃子,以表面黄棕色、微皱、有光泽、肉厚、干燥者为佳。

药用部位:以上植物的叶(诃子叶、幼果(藏青果)、果核(诃子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原产印度、缅甸等处。我国西藏、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分布。药材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9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