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的词性寄生的词性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04:00
字号:

寄生的词性是:动词。

寄生的词性寄生的词性是什么

寄生的词性是:动词。结构是:寄(上下结构)生(独体结构)。注音是:ㄐ一_ㄕㄥ。拼音是:jìshēng。

寄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寄生jìshēng。(1)一种生物体依附在另一生物体中以求供给养料、提供保护或进行繁衍等而得以生存。(2)指不劳而获的生活。

二、引证解释

⒈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引《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耘,寄生之君也。”瞿秋白《饿乡纪程》三:“于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巴金《<憩园>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个年轻人淹死在河里,使得一个阔少爷病死在监牢中,使得儿子赶走父亲,妻子不认丈夫。”⒉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亦指依附于他物而生长的生物。引《诗·小雅·_弁》“_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_,寄生也。”《汉书·东方朔传》:“_郭舍人_乃覆树上寄生,令朔射之。”颜师古注:“寄生者,芝菌之类,淋潦之日,著树而生,形有周圜象_数者,今关中俗亦呼为寄生。非为_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_枝_叶者也。”晋曹摅《赠石崇》诗:“浮萍依水,寄生附林。”清王士_《池北偶谈·谈异四·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_间,可径丈,葳蕤四垂。”⒊寄居生存。引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便娟之_竹兮,寄生乎江潭。”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⒋犹托生。旧时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后转生世间。引《云笈七_》卷一_二:“丘曾前生万劫,已奉灵_,功德未备,致寄生转轮,至于今日。”⒌古代战马身上的一种装备,其形如扇如帚,树于马尻具装之上,以障蔽骑乘者的背部。引《南齐书·东昏侯纪》:“帝於殿内骑马从凤庄门入徽明门,马被银莲叶具装_,杂羽孔翠寄生,逐马左右_从,昼眠夜起如平常。”《南史·齐纪上·高帝》:“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_,乃编_皮为马具装,折竹为寄生,夜举火进军。”⒍引申为戎装。引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五:“虫为寄生,军装亦名寄生。”

三、国语词典

依附他物生活。词语翻译英语toliveinoronanotherorganismasaparasite,tolivebytakingadvantageofothers,parasitism,parasitic德语Parasitismus(S,Bio)_法语parasitisme

四、网络解释

寄生(中药材槲寄生的别名)寄生是一种灌木,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的茎枝,是中药材槲寄生的别名。寄生又称为冬青、北寄生、柳寄生、飞来草、倾寄、寄生、黄寄生、冻青、台湾槲寄生。寄生(汉语词汇)寄生出自《管子·八观》,意思是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现代也有一种生物体依附在另一生物体中以求供给养料、提供保护或进行繁衍等而得以生存的意思。

关于寄生的近义词

寄居水蛭附生

关于寄生的反义词

独立自给

关于寄生的诗词

《寄生草·饮》《亭上茅寄生》《寄生树·嗟哉寄生树》

关于寄生的诗句

还寄生计仰斧镰异乡萍梗寄生涯醉乡聊欲寄生涯

关于寄生的单词

guest

关于寄生的成语

孤悬浮寄北门之寄寄人篱下生寄死归

关于寄生的词语

孤悬浮寄北门之寄生寄死归人生如寄廉可寄财寄人篱下寄生虫寄雁传书浮生如寄寄情诗酒

关于寄生的造句

1、纨绔子弟整日无所用心,以声色犬马为乐,过着腐朽的寄生生活。

2、我们也有一双手,什么事情也会做,决不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

3、蝴蝶兰把它那长枝垂下,枝头色彩绚丽,芬芳异常的花朵引人注目。然而,你可曾注意,作为寄生植物的蝴蝶兰是从宿主身上获得营养的。为蝴蝶兰提供水、养料的那棵被寄生的树,岂不是更有牺牲精神?

4、开拓者称它们为寄生虫,把人们的田地啃噬掉,致使人们的牧群饿死。

5、食土的习俗,食土的行为很常见,或许是因为“干净的”泥土似乎能给予人体一些保护,免受寄生物、病原体的侵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寄生的详细信息

板栗树的寄生植物有药用价值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槲寄生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原植物形态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生药性状 12 性味归经 13 槲寄生的功效与主治 14 槲寄生的用法用量 15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 16 槲寄生的药理作用 17 槲寄生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来源 17.3 性状 17.4 鉴别 17.5 检查 17.5.1 杂质 17.5.2 水分 17.5.3 总灰分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含量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7.7.4 测定法 17.8 槲寄生饮片 17.8.1 炮制 17.8.2 含量测定 17.8.3 鉴别 17.8.4 检查 17.8.5 浸出物 17.8.6 性味与归经 17.8.7 功能与主治 17.8.8 用法与用量 17.8.9 贮藏 17.9 出处 1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槲寄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槲寄生的中成药 1 拼音

hú jì shēng

2 英文参考

mistletoe [朗道汉英字典]

colored mistletoe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stleto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sc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scum alb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Visci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inese viscum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槲寄生

槲寄生为中药名,见《新修本草》。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 的干燥带叶茎枝[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Visci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visc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lored Mistletoe Herb

6 槲寄生的别名

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

北寄生[2]。

7 来源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 的干燥带叶茎枝[1]。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的带叶茎枝[2]。

8 产地

槲寄生主产河北、辽宁、吉林[2]。

9 原植物形态

槲寄生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5月,果期9月。

寄生于榆树、桦树、枫杨、梨树、麻栎等树上。

槲寄生主产东北、华北地区。

10 采收与初加工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

11 生药性状

茎枝呈圆柱状,直径3~8m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

12 性味归经

槲寄生味苦,性平[2]。

槲寄生苦,性平;归肝、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槲寄生的功效与主治

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功用与桑寄生基本相同[2]。

14 槲寄生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5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

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

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槲皮素内消旋肌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及黄酮苷等[2]。

槲寄生叶含黄槲寄生苷(Flavoyadorinin)A、B,高黄槲寄生苷B(Homoflavoyadorinin B)及羽扇豆醇、肉豆蔻酸[2]。

16 槲寄生的药理作用

槲寄生叶的浸剂及该植物的其他部分的酊剂有温和的降低血压、利尿作用[2]。

17 槲寄生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槲寄生

Hujisheng

VISCI HERBA

17.2 来源

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17.3 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金**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17.4 鉴别

(1)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厚19~80μm。皮层较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老茎散有石细胞;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射线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

本品茎的粉末淡**。表皮碎片黄绿色,细胞类长方形,可见气孔。纤维成束,直径10~34μm,壁较厚,略成波状,微木化。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钙簇晶直径17~45μm;方晶较少,直径8~30μm。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2~102μm。

(2)取本品1.5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对照药材1.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7.5 检查 17.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IX A)。

17.5.2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IX H第一法)。

17.5.3 总灰分

不得过9.0%(附录IX 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5%?(附录IX?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I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1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IX?D)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铵溶液(15 :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4nm。理论板数按紫丁香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紫丁香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细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5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丁香苷(C17H24O9)不得少于0.040%

17.8 槲寄生饮片 17.8.1 炮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茎外皮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皮部**,木部浅**,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叶片黄绿色或黄棕色,全缘,有细皱纹;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17.8.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紫丁香苷(C17H24O9)不得少于0.025%

17.8.3 鉴别

(除茎横切面外)同药材。

17.8.4 检查

(水分 总灰分)同药材。

17.8.5 浸出物

同药材。

17.8.6 性味与归经

苦,平。归肝、肾经。

17.8.7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17.8.8 用法与用量

9~15g。

17.8.9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17.9 出处

粟寄生的作用与功效

粟寄生是一种中药材,也叫粟奴,它是寄生在粟穗上的一种真菌,因此有些地区也把它叫做粟粒黑粉,或者谷子黑粉。它收集起来去掉杂质,晒干就能入药。它入药以后功效与作用有很多,想具体了解可以随我一起去看看。

1、粟寄生的作用

粟寄生属于真菌类中药材的一种也叫粟奴,它味淡微苦,性质温和,能利小肠也能除烦满,平时多用于人类肠胃病的治部,能缓解人类的消化不良与胸部满闷,治疗时多以开水冲服为主,用量在一到二钱之间。

2、粟寄生能治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人类的高发疾病,平时人们胃功能下降,或者胃酸分泌不当时,人们都会出现消化不良,这时可以用粟寄生进行治疗,它是一种菌类物质能保护胃黏膜,也能调节胃酸分泌,能让人们消化不良的症状很快好转。

3、粟寄生能调节心情

平时人们经常出现胸中烦满以及和焦虑等不良症状,这与脾胃失和有很大的关系,这时可以适量服用粟寄生,就能调节心情,让人们胸中满闷的症状明显缓解,平时需要时可以取一钱粟寄生放在茶杯中,加蜂蜜适量,然后用开水冲调,调匀以后直接服用,每天服用两次就可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8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