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现在,芍药已经成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是中国的爱情之花。
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6~3.5cm。
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5~6月,花一般着生于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5~13枚。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花径10~30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果实呈纺锤形,种子呈圆形、长圆形或尖圆形。
植物百科:芍药
芍药花图如下:
生长环境:
1、浇水
芍药害怕水涝,容易烂根。所以平时要根据天气情况以及土壤的干湿情况进行浇水。一般春秋两个季节蒸发比较小,三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即可,夏季蒸发较大隔一天浇一次水即可,可以用喷壶给芍药的叶子上喷上一些水。
冬季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浇水,一般两周左右浇一次,保持土壤墒情良好即可。
2、施肥
芍药花比较喜肥,平时施肥可以用一些自己腐熟的农家肥即可,一般两周左右给芍药浇灌一些稀释的腐熟农家肥,花期前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磷钾肥。
3、修剪
将芍药生长较稠密的枝条修剪一下即可,另外花蕾尽量保持一个花枝上一两个即可,过多容易导致芍药出现倒伏的情况。
扩展资料:
芍药的生长习性
耐寒能力较强,在我国北方地区也能够露地栽培,其次芍药耐旱,喜欢在疏松肥沃,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喜欢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芍药的根为肉质,害怕水涝。
芍药种植方法:
芍药的栽种方法非常多,可以选择播种、分株、扦插以及压条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株移栽,最好是选择在秋季进行,因为的根为肉质,春季分株根部容易受损,恢复会比较慢。
最好的移栽时间是每年的八月到九月中旬这段时间。
百度百科-芍药花
百度百科-芍药
植物百科芍药
芍药介绍:
别名:(花卉植物) 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
拉丁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植物科属:毛茛科、芍药属
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茎4棱形,高达1米左右,具叉状分枝。叶具柄,卵形、距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5厘米,宽4.5-8.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边全缘或微波状,侧脉每边6条,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侧脉在背面凸起,明显。
地理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江苏、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在东北分布于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于海拔1木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在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花瓣各色。
生长习性:
芍药性耐寒,在我国北方可以露地越冬,土质以深厚的壤土最适宜,以湿润土壤生长最好,但排水必须良好。积水(尤其是冬季积水)很容易使芍药肉质根腐烂,所以低洼地、盐碱地均不宜栽培。芍药性喜肥,圃地要深翻并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阳光充足处生长最好。
园林用途:
芍药花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是近代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或沿着小径、路旁作带形栽植,或在林地边缘栽培,并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时单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赏其特殊的花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药构成的专类花园称芍药园。
芍药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篮。如在花蕾待放时切下,放置于冷窖内,可长期储藏。作切花用的主要为重瓣品种;单瓣的插瓶,几天就瓣落花谢。
花萼裂片,条状披针形,近等大,长0.6-1厘米;花粉红紫色,长约5厘米,具黏毛,唇形,花冠筒稍短或与唇瓣等长,上唇顶端微凹,下唇反转,顶端浅裂;雄蕊,外露,着生于喉部,花丝丝状,长2.5厘米,药室不等高,药隔宽,蒴果有4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