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芬,字静蕾,女,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当代实力派画家,现居北京。以写意和工笔花鸟和特色山水画享誉画坛,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并获奖。她将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与当代鲜明的审美元素完美融合,并赋予中国画唯美主义显著特征,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高品质,形成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和极具形神兼备、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
现为世界书画协会副会长、天地人才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医学院特聘艺术指导讲师,
徐淑芬自幼酷爱中国书画艺术,8岁学习绘画,15岁临池学习书法。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经多方拜师,并发奋自学。刻苦钻研,广有收益。初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王春林发现,收其为徒。后师从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华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书画家徐湛先生。
在名师的指导下,徐淑芬画技提高很快,她的工笔牡丹,其作品力求精湛,在绘画过程中,总结了名师大家的艺术特点,使所绘牡丹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气韵生动,画面宁静、清新,内容丰富、含蓄,格调高雅、超凡脱俗。而她的写意牡丹,则是大气磅礴,富贵高雅,灵动飘逸。她的每幅作品都富有时代生机,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徐淑芬画画多在意境深远、含蓄上下功夫。她追求想象中的,心灵所向往的,以至梦中所呈现的最美好的东西。她用这种激情去创作,使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满浪漫的诗意,以求达到以物传情、借物抒情,寄托人间真情的崇高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除去写意花鸟和工笔画,她还广泛涉猎山水绘画创作,在长期的创作中,徐淑芬表现出的是对传统绘画精神与趣味的高度尊重。她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术美学有着较深的领悟,这使得她在表现山石、云水、树木等景物时的一点一墨、一招一式,皆中传统,不失基本规矩,从而获得笔与墨在形态趣味上的纯正中和。徐淑芬作画法度严谨,气魄开张,传统文人画的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形式主义笔墨,在她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她似乎在潜意识中,传承了五代两宋院画的格物精神,先入其形质,再出其气象,在精致周到的造像格局中,求得自然万象的气质精神,这可以看出徐淑芬在诸多传统绘画形态的选择上的“心志”之高远。
徐淑芬说;中国画中的色彩山水画家当推刘海粟、朱屺瞻、林风眠、石鲁等大家,他们援引西方绘画的色彩融入笔墨结构,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传统青绿山水画有别的新的色彩山水画格局。这是一个新传统,其中林风眠的色彩风景,就是一种彩墨绘画格体,与传统完全不同了。到了二十世纪晚期及当今,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又出现了另一种面貌,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色彩山水,其主要特征是“墨、色”相和,那么现在的格局则是“形、色”并构,当然,这是当代水墨画多元形态中的其一色彩表现。
徐淑芬的山水画即是“形、色”并构型彩墨山水,其笔墨直接为物象造型服务,笔墨形态即物象形态,色彩与物形形成统一的表述语言,色与形不可分。这也可以说是将宋代院体山水造型理念与当代色彩观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方式。徐淑芬从发掘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色彩入手,参合西方现代美术色彩观念及构成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彩墨艺术面貌。其作品将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与现代性色彩巧妙地结合,注重色墨交融、点线面的构成和色彩情感表达,用笔灵动,个性鲜明、构思精巧、画面清新富丽,艳而不俗,富有阳光感和生命意识,现代彩墨是对中国画的创造性发展,是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重要艺术方向,呈现出活力勃发、张扬个性、积极进取的当代文化价值取向。
色彩是徐淑芬重要的的艺术表现语言,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色彩构造基本上都是依物象而存在。她的用色技巧基本是平涂加晕染,其妙处是能使色彩显示出层次的厚度和交互的变化,最终使色彩凸显出一种氛境。如果剥开其附着的“物形”,色彩自身亦能显示出一种合理完整的结构,虽然,画面上各种物象自有一种自为的笔墨结构,但使得物象结构获得厚度与气质,并最终使整个画面显现出意境的因素,则是色彩的作用与力度。
以画品,观人品,徐淑芬在画坛上辛勤耕耘三十多年,她得名师传授,走临摹、写生、创作并重的道路。勤奋好学,不畏艰苦,耐得寂寞,坚持不懈,始终把民族优秀传统绘画作为基础,并全身心的投入大自然中吸取源泉,捕捉灵感。从大量的写生中提炼,升华,将自我情感融于自然,从而在创作中得以体现。她说:“创作是画家的根本,一个画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就不会有自己的感受,形不成自己的风格,更没有自我,作品也不会生动感人。”
徐淑芬还认真读书,刻苦研究,奇思妙想,破俗求异,将中国画净化、诗化、拟人化,用情人的眼去观,用情人的心去想,去发现国画本身之美。这种充满爱心的交流是创作激情和艺术成功的保证。
看徐淑芬的画,是一种语言,是那种静静的说给自己心灵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谦和的、是素朴的,是纤柔的,是温暖的,它像禅院里空空回荡的木鱼声,像老僧悠扬沧桑的诵经声,像春水漫过河滩的汩涌声……
徐淑芬的绘画语言,是从心灵中升腾起来的。当然,这样的升腾,毕竟要有某种触动、某种感悟、某种愉悦。徐淑芬在行走中,拾取大地的鳞片,她能发现那些细微的代表自然万物纤毫的器官,发现它的内蕴和深藏的秘密。于是,形于她画笔一端的,往往都是她的心跳和呼吸纠结的情思,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高品质,形成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极具形神兼备、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本刊编辑). 徐老师微信号:13264211952
1、吴门画派
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故名。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周之冕、陈淳、张宏等。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2、北方山水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亦称“北宗山水画派”。 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又说 :“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3、南方山水画派
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或“南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也说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 :“董巨”。惠崇和赵令穰的小景,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 。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4、黄派
又称“黄筌画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黄筌,光大于宋初的黄居寀。黄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黄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时西蜀和中原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
5、徐派
又称“徐家野逸”,简称“徐派”。中国著名的画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代表画家为南唐的徐熙。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以徐熙野逸称之。徐氏的笔墨技巧,对于后世影响很大,至徐熙之孙徐崇嗣出,徐熙画派名声渐振。后经张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陈道复、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发展,成定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从而与黄筌的花鸟画派,两者互相竞争,影响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花鸟画坛。
6、湖州竹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此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宋文同、苏试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明莲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画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故称。元代张退之认为墨竹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昂、萧悦等也善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歇》赞萧。而至文同竹艺大进,文氏毕生画竹。
7、浙派
亦称“浙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8、黄山派
亦称“黄山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他们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涛。石涛法名原济,早年喜山水,屡登庐山、黄山诸名胜,在宣城十载,与梅氏、戴本孝等交往。这些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相互影响,以画黄山而著名,故称作“黄山派”。新安画派主要亦师黄山,故有人主张归入黄山画派,但风格与“黄山派”不同,正如浙江与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将其归入“黄山画派”,实误。
9、虞山派
亦称“虞山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翚,先后师王鉴、王时敏,悉心临摹历代名作,并取法宋元诸名家,平素与知友恽寿平切磋画艺。圣祖玄烨(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绘制《南巡图》巨构,并赐书《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著,故画名盛于康熙间。他的主要学生有杨晋、顾昉、金学坚等。王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风尚,对清代山水画影响颇大。
10、岭南派
亦称“岭南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
11、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常州(今属江苏)古名毗陵、武进,故又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此派以花卉、草虫写生为胜。所绘花卉,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绘。祖述于北宋初年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常州画派自宋以来画家云集。始于北宋毗陵僧人居宁,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南宋元初于青言、于务道祖孙以画荷著称。明代孙龙擅画泼彩写意花鸟。清代唐于光以“唐荷花”和恽寿平的“恽牡丹”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达高峰。
12、米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画山水从董源变来,突破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多用水墨点染,不求工细,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晖,晚年号懒拙老人,画院学士,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用水墨横点写烟峦云树,崇尚平淡天真,运笔了草,自称“墨戏。“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纯以水墨烘托,用卧笔横点成块面的“落茄法”表现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称“米点山水”、“米氏云山”,属水墨大写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从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又说为此派米芾所创,由他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发展。
13、松江派
亦称“松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顾正谊及其子侄辈代表,称“华亭画派”。
14、江西派
亦称江西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的画派。罗牧江西宁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画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凉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江淮间人师之者众,为江西派创始人。秦祖永评其画云:“稳当有余而灵秀不足”。作品有《墨笔山水图》、《林壑萧疏图》轴等。
15、大风堂画派
指由张善子、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及其传承人共同构筑、并以大风堂画斋命名的绘画群体。
16、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中国传统画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即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人数达百余人,主要以赵之谦、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等为代表,有“海派”之称。
17、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大家:赵望云、石鲁、黄胄、崔振宽、王西京、王宝生、王子武、王金岭、罗平安、何海霞、方济众、赵振川。
18、相对画派
1986年创立,创始人薛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