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的火炬传递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0:35:00
字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得知自己成为奥运火炬手,很兴奋。奥运火炬手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我更深感责任重大。”19日,仍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忙碌着的谢华安院士,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谢华安的火炬传递

采访谢华安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作为水稻育种专家,他几乎以田间地头为家。每年12月至次年5月,谢华安总在福建、海南两地奔波,至今已30多年:冬天到海南选种、育种,5月份把种子运回福建施种,提高育种效力。

谢华安,1941年生于闽西一个贫穷的农家。童年时,他目睹过乡亲对颗粒无收的绝望,经历过饥肠辘辘的日子,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成为他一生的梦想,也成为他坚守育种事业的动力。

育种是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蹲田头、做实验,日晒雨淋。于是,黝黑的脸、粗如老农的手,成了谢华安最鲜明的特征。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实践中的勤奋与刻苦,让谢华安培育出一系列广为播种的优质良种。如,对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明恢63”,我国当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最显著的水稻良种“汕优63”,屡破世界纪录的超级稻“II优明86”,目前世界上利用航天科技育成的表现最为突出的作物新品种、曾创下了航天水稻最高单产纪录的“Ⅱ优航一号”等,从而成就了他“中国杂交水稻之母”的美誉。谢华安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谢华安说,科学精神与奥运精神有共通之处,科学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会失利一样,这时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肯吃苦、去探索,不断反思、改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科技创新,做到更高、更快、更强,为国争光。

“为迎接奥运圣火5月份到达福建,我要积极锻炼,不辜负这项神圣的使命。”他说,“我期待北京奥运取得成功,把我们国家的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展现出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期待我国运动员赛出好的成绩,为国争光;期待办得文明和谐,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现我们中国人的胸襟。” 一双手,皮肤粗糙、黝黑,长满老茧;一双手,与锄头打了半辈子交道;一双手,培育出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之冠的优良稻种;一双手,将奥运火炬高高举起。 这双写满艰辛与荣耀的手,属于奥运火炬手、中科院院士谢华安。 5月11日上午,谢华安作为福州的火炬手之一,用他那双又黑又粗的大手,将象征人类和平、友谊的奥运圣火高高擎起。 谢华安的那一棒火炬接力跑得非常稳健。“我整天下田地,跑农场,这双手一辈子与锄头、稻种打交道,这点距离对我来说很轻松,”谢华安说,“但今天重任在肩,因为我代表的是千百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

研究历史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7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