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
南郑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_-- 107°22_,北纬 32°24_-- 33°7_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周家坪村,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行政区划
南郑县辖18个镇、12个乡:
镇: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
乡:胡家营乡、歇马乡、郭滩乡、忍水乡、两河乡、塘口乡、喜神乡、高家岭乡、西河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建制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 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气象要素评述]
气温2002年是最高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前年平均气温15.1 ,较常年偏高0.9 ,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南郑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南郑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7年2月21日,南郑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南郑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陕南,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的汉水流域,青山绿水、山高林密,是天然的好茶场。古诗云“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饮紫阳茶”。陕西南部属于我国产茶北区,95%以上的茶园分布在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西乡县、勉县等。 由于茶园远离工业区、云雾缭绕、土壤有机物含量高、土壤富含硒和氨基酸,产茶季节温度适中,不易发酵,因此该地区的所有茶叶都是按照绿茶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其品质是我国绿茶中的明珠,相对我国南部产区的绿茶,北方的绿茶更专业,更高贵。除了荣登《中国名茶图谱》的午子仙毫、紫阳毛尖、紫阳翠峰以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品尝的茶叶。
午子仙毫
产地:陕西西乡县高中山区五万亩无污染的科技示范茶园,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地区东部,北阻秦岭,南塞巴山,汉水流经此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茶园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处。这里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盛唐。明初是朝廷“以茶易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土壤富含锌硒,无污染。
品质:曾有“午子云雾茶,龙泉洞中水。仙境凤栖亭,品茗清明人”之佳许流传。鲜叶于清明前至谷雨后10天采摘,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干茶每公斤需6.2万个芽头。形似兰花,色翠显毫,香气持久,爽口回甘。以玻璃杯冲泡,下沉者如初春嫩芽,上浮者若初绽之兰花,十分美观。
定军茗眉
产地:分布在久负盛名的三国古战场定军山,也因此得名。
品质:系采摘福鼎大白茶、龙井长叶等茶树幼嫩芽叶精制而成。定军茗眉属高山绿茶,芽叶饱满,外形细秀如眉、嫩绿显毫且嫩香持久,滋味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定军茗眉因其外形似少女之秀眉而得名,色、香、味形俱佳,实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宁强雀舌
产地: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陕西省宁强县汉江源水流域,秦岭、大巴山之间。
品质:宁强雀舌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不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他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培、摇剔四道工序完成。其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泽翠绿,银毫披露,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汤色绿亮,叶底嫩绿成朵,内含有效成分丰富。
汉水银梭
产地:陕西省南郑县。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
品质:汉水银梭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采制技术十分讲究,为一芽一叶初展与一芽一叶展开两个等级。鲜叶品质优异,成茶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慧甘。
秦巴雾毫
产地:陕西省汉中地区的镇巴县。境内气候温和,“盛夏无暑,寒冬不凛”,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空气湿度大,土壤富硒肥力好。
品质:产于高山云雾之中,故取“雾”字。秦巴雾毫扁平光滑匀整,色绿。采制技术十分精湛,精选嫩芽肥壮,持嫩性强,叶肉厚,茸毛多的鲜叶为原料。成茶条扁壮实,毫尚显,色油润;内质香气具有熟板栗香,浓郁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和回甘,叶底鲜嫩明亮,成朵。
紫阳毛尖
产地:产于陕西紫阳县汉江两岸的近山峡谷地区,区内层峦叠嶂,多云雾,冬暖夏凉。土壤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和薄层黄沙土,矿物质丰富,土质疏松,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地区。
品质:紫阳毛尖为著名历史名茶,清朝已在名茶之列。现代又将工艺由晒青改为半烘炒,品质更加提高。紫阳毛尖清明前10天开采,至谷雨前结束。标准为一芽一叶。茶芽肥壮,茸毛多。成茶外形条索圆直紧细,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清亮,滋味鲜爽回甘。
三里垭毛尖
产地:陕西省平利县三里垭村,以地名茶。三里垭毛尖生产,历史悠久。清代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为历史名茶,也是陕西地方名茶,久负盛名。
品质:传统制作方法是一芽一叶,通过“三炒三揉”加工而成。干茶蜷如朵,色泽黄绿显毫,开汤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清亮,鲜醇爽品,回味苦甘,叶底嫩黄,朵朵均匀。由于采摘时讲究芽叶壮实,芽尖显露,带梗带鱼叶,其重心在下半部,冲泡时,芽尖向上,立于杯中。
条索紧细卷曲,大小均匀,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嫩持久,鲜爽回甘,汤色黄绿,叶底完整,嫩绿明亮。如果泡上一杯“三里垭毛尖”,便见茶芽在杯中悬空竖立,有的芽尖于水中三起三落,最后全部垂落杯底,仍是针尖上刺,叶柄下垂,恰似群笋出土,秋菊盛开,堪称“杯中茶景”。色、香、味、形俱佳,博得了人们的赞美。
紫阳富硒茶
产地:陕西省紫阳县境内天然富硒区。境内出产的茶叶是世界上首次通过科学鉴定的天然富硒茶。紫阳茶属历史文化名茶,在唐代即为宫廷贡品“每岁充贡”,在清代属全囯十大名茶之一。
品质:紫阳富硒茶天然富硒,芽叶肥嫩壮实,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浓而不涩,醇厚回甜,回味隽永,营养丰富,补硒保健,耐冲泡等特有品质,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抗人体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是国内外少有的一种延年益寿的特种优质保健茶。
商南泉茗
产地:陕西省茶叶基地商南县,位于商洛市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茶树与原始森林和峡谷为伴,长期云雾缭绕,四季花香,海拔1200余米。
品质:外形细嫩显毫,具有嫩栗香、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属半烘半炒的高档优质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