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花期预测,如果父母本花期相差3天以上,就要采取促控措施进行调节,以促进发育较慢的亲本,抑制发育较快的亲本,达到花期相遇。在措施上以促为主,促控结合,早促早控(以幼穗分化三期以前促控效果最好),力争主动。具体调节措施有:
(1)肥调。采用氮控钾促法。在幼穗发育3期前,对生长较快的亲本,偏施氮肥可以促进营养生长,推迟生殖生长。一般按实插面积每667米2施尿素7~10千克,可调节3~5天。但在幼穗分化后期或父母本生长较旺、施肥水平较高的田块,不宜采用,以免造成徒长。在幼穗分化前期发现花期不遇,对生长较慢的亲本增施磷钾肥,同时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每667米2每次施75~100克,每天或隔天早晚喷,连续5~7天,一般可调节3~5天。
(2)水调。利用干控水促法。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对水反应不同,恢复系敏感,不育系迟钝。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控制田间水分,可调节花期3~4天。如父早母迟,可以晒田控父,母早父迟,则可深灌促父。
(3)化调。野败型不育系内源赤霉素水平偏低,必须补充外源赤霉素。喷施九二〇,一般可使亲本提早抽穗2~3天。具体方法是:在花粉充实期(约抽穗前4~5天),用九二〇2.5克,对水300千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000克配制混合液(可喷父本1公顷,母本0.3公顷),进行叶面喷施。
水稻抽穗扬花期如何防治病虫害?
利用自然风可以帮助稻花传粉,这是授粉的一种方式,可以人工授粉,养蜂,通过蜜蜂采蜜授粉使每个花穗都能够良好的授粉,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水稻是否高产花期管理很重要,稻田是否有充足的水量和喷洒杀虫剂的方法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首先自然环境对水稻的影响,水稻在花期遇到连续下雨,花穗上的花粉会被雨水淋掉,长期的雨水积累在花穗上,花穗会出现腐烂、发霉、变黑的现象,稻穗?在生长期间,穗粒慢慢长大,也会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成熟的季节最怕的就是狂风暴雨,会出现倒伏,影响收割和产量。
其次是人工管理,水稻在开花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这个时候应保证稻田有足够的水量,若发现水稻叶子发黄,应及时施加复合的,氮磷钾的比例为,2:1:1,氮对花穗有显著效果,可以增加花穗上花朵数量,以及花的品质,孕育出好的花穗,才有可能结出更多的稻粒。
种植水稻时会有害虫也属于正常现象,害虫把稻叶卷成筒,稻叶成了它们的生存之地,也可以看到叶子上有啃咬的痕迹,这种虫多为卷叶虫,它们会啃食稻叶上的叶肉,破坏稻叶的表面积,导致水稻叶子变白或枯萎,减弱水稻长势,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也就影响水稻的产量。
所以要隔三差五的去稻田观察水稻的长势,发现害虫应及时根治,在花期如果不及时治疗,虫子会咬断花穗的颈部,而这个时候正是蜜蜂传粉的时候,需注意在没开花之前打药,提前做好预防,或者在指定农药商店购买对蜜蜂没有危害的药剂进行喷洒,以免影响蜜蜂的正常传粉、授粉。
在喷药时最好选择上午和傍晚,上午露水蒸发时和傍晚没露水之前,没有露水叶面更容易吸收,也是虫子出来觅食之时,在这个时间段杀虫效果更佳。
综合上述,水稻的产量,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工的精心管理,稻田缺水、病虫危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水稻种植的稠密也会受牵连,所以在种植时应选好株与株间的距离,以免影响发株,过于稠密,不利于通风和光合作用,有一个正确的种植和管理方法才会有高产的水稻。
1、避开花期用药,使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一定要避开水稻开花时间进行。一般早、中水稻开花时间大多在8:00-13:00,但以9:00-11:00开花最多、最旺盛。水稻开花时颖壳张开,花极速伸长将花粉伸出颖壳外,如果此时施药,药液或药粉很容易进入花器,伤害杀死花粉、花药、子房等;同时,花液述会把花粉冲落,从而影响授粉,造成水稻不实率增加,颖壳呈褐色,使水稻减产严重。因此,水稻施药要在下午3时后进行,并且动作要轻,要尽量避免碰伤稻穗。
2、合理选用农药,水稻开花期施用农药一定要选择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切不可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更不能使用禁用农药品种,如六六六、赛力散等,以防稻谷内农药的含量超标污染水稻,损害人身健康。
3、严把用药浓度,要严格掌握药剂的使用浓度和使用药量。因为水稻花期刚抽出的稻穗组织幼嫩,抗药剂能力弱。因此,在施用农药时一定严格把握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以防发生药害。如遇久晴干旱、空气干燥的气象条件,在配置药液时应适当加大对水量,以避免发生喷施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