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我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余载,一生浸在稻田里,直到今年年初,这位乐观的老人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袁隆平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神农”,成为中国农业乃至科学界的代名词,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夸大了袁隆平的成就,让中国人“吃得太饱”不仅仅是袁隆平一人。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对人类主要有以下三大贡献。
1.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经过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培育出不少杂交水稻品种,其中一些品种具有相当突出的优势。在台风经常光顾的地区,即将收获的时候遇到台风,损失惨重,农民们也欲哭无泪。有了抗倒杂交水稻,即使台风过境,农民的损失也大大减少。有些品种的杂交水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有显著抗病性,减少减少使用农药,大米更有机更绿色。除了抗倒、抗病的杂交水稻,袁院士还培育出耐寒、抗旱、耐贫瘠等优良品种,这样可以更广泛地种植水稻。
2.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稻穗大、颗粒多,大大提高了水稻的每亩产量。小时候,我妈说吃大锅饭时期,水稻顶多五六成收获。后来种了杂交水稻,妥妥地十成收获,年景好的时候,甚至有11-12成收获。不管是田地稀少地区,还是田地广袤地区,亩产量都十分重要,农民们都盼着好收成,这是他们的口粮,也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3.降低世界饥饿人口数量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产量高,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也降低了世界饥饿人口数量。我国人口众多,约占全球人数的1/5,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现在,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和美国大面积种植,国外的人们也吃上了杂交水稻,从而世界饥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