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在水稻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这么大的成就背后,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首先是西方舆论的压力,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的大课题,难度系数非常的非常的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而且,当我们取得世界性的进步的时候,西方的某一些国家肯定就会虎视眈眈,通过制造一些舆论来进行精神上的压力来逼迫袁隆平院士来放弃他的想法,但是他克服了这些困难,顶住了舆论,成功的将水稻研制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袁隆平先生在学术上的困难。我们知道,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虽然困难很艰巨,但是袁隆平还是凭借自身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冲破了难关,为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超级水稻出现大面积绝收事件,是否意味着超级水稻是失败的?
现实的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属于品质极差的动物饲料级的粗粮,绝大多数国人根本没吃过杂交水稻,而粮食店也几乎没有出售杂交水稻的店,因为这个杂交水稻是南方本身口感就差的籼米杂交以后口感更差的类型,属于有数量没质量的典型代表。南方人有可能会吃过,但是北方人几乎没有吃过杂交水稻,因为北方常吃的是精米,南方的籼米北方人都吃不下口,更别说口感更差的杂交水稻,这种水稻即使是高级大厨师也很难处理好。
杂交水稻与北方颗粒饱满成型且一致的水稻差距特别明显,和南方比较差的籼米也有明显的口感差距,这就造成即使是农民工工地也是买籼米作为比较差和便宜的选择也不会考虑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大部分做了饲料和支援非洲。杂交水稻没人吃核心原因就是品质本身太差,即使是加工成其他食品比如米糕米饼,掺一点进去口感也会有可感受的下降。
杂交水稻本来是国外研究动物饲料的育种科技,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目的,而在后期的研究当中隆平高科属于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内种子企业,也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受到很多反对转基因农作物人士的反对。所以杂交水稻的成品,只有产量没有质量,国内种植面积非常少。农业部统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全国种植面积低于3%
袁隆平超级水稻出现绝收事件并不意味着超级水稻是失败的。超级水稻只是大面积绝收,并不是所有的都出现绝收现象,所以还是有一两个是成功的。
超级水稻的绝收现象,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相信袁隆平一定会不断地总结超级水稻绝收的原因,然后发明出一个更好的超级水稻。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可能这一次的超级水稻是失败的,但是并不代表着所有的超级水稻都是失败的,我相信袁隆平的超级水稻一定有成功的一天的。
袁隆平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个普通发明家那么简单,如今,我们十几亿中国人之所以会衣食无忧,都有赖于袁隆平当初发明出了杂交水稻,要不是袁隆平的话,可能我们还在饿肚子呢!所以对于一代伟人,我们应该予以尊重。
袁隆平年事已高,正常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安享晚年了,但是他为了让中国能够发展的更好,就算已经身体大不如前了,仍然在做一些科研工作,我觉得袁隆平身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袁隆平的事迹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中就学过,当时的袁隆平还很年轻,根本就没有那么老,如今袁隆平能够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为中国发明出超级水稻,虽然超级水稻一开始的反响不尽如人意,但是没有一个发明一开始就是成功的,历史上哪一个发明家不是试了很多次之后才发明了一样东西的呢?所以我觉得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根本就没有失败,只要袁隆平不放弃,那么超级水稻就会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