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紫花地丁
拼音名Zihuadiding
英文名HERBAVIOLAE
来源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的干燥全草。
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2~6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粘。
鉴别本品叶的横切面:上表皮细胞较大,切向延长,外壁较厚,内壁粘液化,常膨胀呈半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偶有粘液细胞;上、下表皮有单细胞非腺毛,长32~240μm,直径24~32μm,具角质短线纹。栅栏细胞2~3列;海绵细胞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40μm。主脉维管束外韧形,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细胞1~2列。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贮藏置干燥处。
主治
1、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2、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3、痈疽发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4、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5、喉痹肿痛。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取吐为效。
提醒您:紫花地丁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紫地丁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一般适合在5~10月之间进行采收,茎干和嫩叶部位可入药,有去热降火和消炎抑菌作用。植株除了药用,还可以食用,将采摘的植株清洗干净,过一道水后,可以和其他蔬菜一起炒食,也可以煮粥和煲汤食用。
紫地丁草的功效作用和食用方法紫地丁草是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被称为堇堇菜。植株较矮小,株丛紧密,植株可入药,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期间进行采收,将植株清洗干净,切成段并晒干,可用于制药。紫地丁草是寒性植物,药用有去热降火的和消炎抑菌作用。
紫地丁草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经常食用,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有利于人体健康。紫地丁草的嫩叶和茎杆部位可以食用,将其采收后,用清水洗净,在食用前焯一道水,可以炒食,也可以煮粥和煲汤食用。
紫地丁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较矮,高度在10厘米左右,根茎较短小,叶片青绿,呈长卵状或披针状,叶尖部位较尖。花朵为紫色或淡紫色,花瓣呈卵圆状,花期4~9月之间。果实呈长圆状,种子球状,颜色为浅**,果期在4~9月之间。
紫地丁草喜温,喜光照,植株的适应能力较强,容易成活,主要的繁殖方式为播种翻和分株繁殖。植株一般生长在田地、山地、林坡和草丛中,分布在中国黑吉辽、云贵川、湖北、山西和湖南等其他地区,也分布在朝鲜和日本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