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益大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10-10-20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通河县富林乡富林村。
通河县益大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230128NA000170X,企业法人程大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通河县益大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1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2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贮藏包装等服务;3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在黑龙江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24071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088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通河县益大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通河县的经济发展
中盛1号高102.1cm左右,主茎有12片叶,穗长约17.9cm,每穗粒数约111粒,据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该品种处理空壳率为9.6-13.5%。在两年品质分析结果中,胶稠度为76mm-82mm,食味品质81-86分,已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是香稻品种。
一、特征特性
1、中盛1号在适应区,从出苗至成熟需要约132天,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株高102.1cm左右,主茎有12片叶,长粒型,穗长17.9cm左右,每穗粒数约111粒,千粒重25g左右,属于香稻品种。
2、根据两年品质分析结果,中盛1号出糙率为81.8-82.3%,整精米率为68.7-70.4%,垩白粒米率为1-4.5%,垩白度为0.1-1.3%,直链淀粉含量(干基)为16.7-18.28%,胶稠度为76mm-82mm,粗蛋白(干基)为7.07-7.49%,食味品质81-86分,已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3、据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该品种叶瘟3-5级,穗颈瘟5级。
4、根据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中盛1号处理空壳率为9.6-13.5%。
二、产量表现
1、在2017-2018年区域试验中,中盛1号平均公顷产量为8288kg,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了7.9%。
2、中盛1号在2019年生产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8266kg,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了9%。
三、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
中盛1号在适应区播种期为4月12日至4月19日,插秧期为5月15日至5月22日,秧龄30-35天,插秧规格为30cm?13.3cm,每穴4-6株。
2、施肥
(1)肥料种类
一般每公顷施纯氮100kg,氮、磷、钾的比例为2:1:1,磷肥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2次施入,每次各施25kg。
(2)施用氮肥的方法
①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为4:3:2:1:。
②基肥量为纯氮40kg,纯磷50kg和纯钾25kg。
③蘖肥量为纯氮30kg。
④穗肥量为纯氮20kg,纯钾25kg。
⑤粒肥量为纯氮10kg。
3、灌溉
浅湿干交替灌溉。
4、防治病害
需注意预防稻瘟病和冷害。
5、收获
一般9月15日至9月25日可收获。
四、适宜种植的地区
中盛1号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绥化市北林区、延寿县、通河县、巴彦县、六三农场?10℃活动积温2500℃区域中种植。
1945年9月3日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下,农业生产很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6--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80年粮豆亩产已达290斤。比1949年亩产196斤,增加94斤,增长了48%,年递增1.17%。粮豆总产量为15258.5亿斤,比1949年总产量的8286.6万斤增加6971.9万斤,增长率为84.13%,年递增为1.64%。农业总产值为2995.3万元,比1949年的871万元增加了2124.3万元。增长2.44倍,年递增为4.1%。
1983年,粮豆总产量比1982年增产81.4%,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1985年粮豆总产量达16601.1万斤。平均亩产302斤。总产值为5451.7万元。农民所得3569.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6.5%,人均收入338.40元。
2011年,耕地面积达180.2万亩,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15.5亿斤;新建樱桃谷肉鸭养殖棚舍153栋,年养殖规模超过千万只;新增旱改水面积10万亩,有机水稻发展到5000亩,食用菌发展到1亿袋,芦笋发展到870亩;投资600万元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5万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通县设治后,民间自行开办的油坊、磨坊、皮庄首饰铺和手工业作坊,在崇古尔库站和岔林河口兴办。
民国18年,1929年,通河县有制粉、制麻、铁器、木器、印刷等工业作坊64户。新兴的手工业开始发展。民国20年,1934年9月,由范惠民等人投资开办宝兴源油米加工厂。
伪康德元年,1934年,三合米厂开始拥有一些粮米加工机械,职工人数达到30余人。同年10月又兴办了益丰米厂,有粮米加工机器3台、工人20余人1935年,县内主要工业48户,其中勉为支持的4户,稍有微利的35户,尚可维持的9户。
1947年,县人民政府对52户私营工业进行整顿,保留23户,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通河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7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4个,个体工业356个,私营工业2个,生产合作社1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214.7万元。
1965年后逐年办了一些新兴工业企业,特别是电力工业有很大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仅能生产铁木农具、油、酒、米面的落后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建材、轻工、机械制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门类。由于十年动乱,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缓慢。
1985年通河县全民所有制工业24个,集体工业29个,乡镇工业4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 604.0万元。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3 202.0万元,县属集体工业总产值786万元,乡镇工业总产值616万元。主要工业品有水泵、交流电动机、皮鞋、白酒、锌皮、水泥、红砖、机制纸及纸板、人造板、面粉、干电池、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等,产品大量销往省内外。
2011年投资1亿元的存明木制品深加工项目完成投资9400万元,老厂区完工投产,新厂区完成车间、库房建设和设备订购;投资1.4亿元的百家得冷饮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00万元;投资5000万元的圣通硅业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预计年末投产;投资1.5亿元的兴润樱桃谷肉鸭孵化、养殖、加工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崇古尔河有机食品生产项目启动建设;投资5亿元、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龙源岔林河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石油开发项目已打勘探井21眼,其中油井8眼、油气井9眼、气井4眼。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通河县设治,地方财政由县衙门户股管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捐税,上级机关定期拨给行政补助费。地方财政定期上缴捐税提成,入不敷出。
民国初期,县公署第一科掌财政、内务,后设地方捐务处专管地方财务,民国18年,1929年改为财政局。民国时期,通河县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支出不断增加,造成地方财政连年赤字。
伪满初期,县公署设财务局,实行财政预算制度。1939年,合并到行政科,改设财政股。伪满时期,地方财政支出,特别是警费支出连年骤增,地方财政收支不平,只有靠上级补助和行政借款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1946年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立财粮科。1950年财政、粮食分设,成立财政科。1968年与税务局合并成立财税革命委员会,1970年改称财政金融科,1973年恢复称财政科,1984年改称财政局,至1985年下设预算、农财、工财、商财、粮财、省企管理、会计管理、预算外和秘书九个股、控购和国库券两个办公室。
建国后,县财政经济工作认真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使财政工作稳步发展。从建国初至1985年的37年中,有32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6年,通河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204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12万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支出实现32,682万元,同比增长16.5 %,其中: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实现27,180万元,同比增长11.2%,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年通河县始有私人钱庄。民国5年,1916年官商创办通河县农商钱局,办理存款、贷款及托汇业务,发行地方纸币。
民国期间,县地方金融机构、商会、捐务处等多次发行地方纸币,受到省政府通报禁行,殃及通河县。
1948年东北银行在通河设立办事处,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通河支行。
1955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通河支行,此后,两行时分时合,1979年7月1日两行分设。
1962年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河办事处,1965年升格为支行,后合并到县财政科,1975年重设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河支行。
1984年10月成中国工商银行通河支行。
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6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31元,同比增长6.3%。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和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亿元,同比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