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予
父亲年轻时也出外打工,但花花世界却没有留住他归巢的心,最终选择扎根在农村的土地上。
小学时,家徒四壁,分田到户,正当壮年的父亲耕作着属于我们家的那块田地。对面积没什么概念,我无法形容具体田地面积,但我知道它足以提供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一年的口粮。
春日,播种的季节,天未大亮,朦朦胧胧,父亲母亲便起身,作罢早饭。还早,便会在门外喊我们三兄妹起来吃饭,不待我们应答便扛着农具出门去了。到烈日当头的正午才会返家,尽管未到炎热的夏季,仍是汗流浃背。
从播种到收割,父亲母亲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农地里,农忙时,我们也需下地帮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有经历过才懂这份苦。
每到稻子金黄收割的季节,正好暑假,便要随父母下地。收割稻子要花费近一周时间,每天早出晚归,代表着不能看电视,不能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年龄尚小的我们有时会生出不情愿感,但慑于父亲的威严,没人敢反抗。
我依然能清晰记得每当天已大暗返家的情景,一两百斤的粮食压在父亲母亲的肩上,瘦弱的他们被压得只能弯着身前行,田埂上的背影略显踉跄,而走在后面的我们无忧无虑的嬉笑打闹。
在我印象中,父亲每年总能种出收成满意的粮食。父亲说这是我们一家子的口粮,所以他不得不用心。
尽管喜欢折腾的父亲还搞了很多副业,但最终都没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所以在我小学的记忆中最后还是这片地稳稳的占着霸主地位。
这时,父亲的一亩三分地寄予的是我们一家人的生存口粮!
初中,生活稍改善,这片地的革命性地位已不再不可撼动。但父亲母亲却仍将它放在中心位置,我继续随着父母在这里度过我的假期。
在这里,它也目睹了父母对我的第一次失望!
生活并没有苦到供不起孩子读书,但每天一起相约出门的同学却接连辍学,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远比课堂有吸引力。年少无知,我并不讨厌读书,我只知道可能以后的寄宿生活每周只剩自己一个人独自行走两个小时去学校。
于是,一个周末,陪同父母下地,终于鼓足勇气,“爸,我不想读书了,我想与丽丽她们一起去打工”,我一直是乖乖女,读书成绩也算中上,我知道读书这件事上我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但请原谅我的少不更事。
对于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来说,他们害怕子女再像他们一样用体力过活。我想当时我的那番话应该是亲手撕碎了他们的梦了吧!
我只记得,当我说完,父母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平时性格温和的母亲很激动的质问我为什么。我牵强的理由并不能打动她,她不得不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堆让我要为自己将来考虑的话,话到最后便以泪洗面。
相较于母亲的激动,父亲的沉默反倒令我不安。最后他只是对着母亲生气的说:“不想念就不念,回家种田又不是会饿死,逼她干嘛。”我知道,这是气话。
那天,我没有也不敢跟父亲再多说一句话。
当然,在母亲的劝说下我还是回到了学校,至此父母基本每周五都骑着摩托接我回家。我知道他们是不想我一个人,他们想让我安心。
他们也更努力的耕耘着这片地,从初中到大学,从种植水稻到种植烟草,再到彻底的改头换面变成果园,父亲考虑的不再是口粮而是创收,因为他知道要把他女儿从农村送到城市并不是几斤粮食能解决的。
那些话伤了他们的心,但即使到现在我并未后悔,因为他们我更懂得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此时,父亲的一亩三分地承载着他女儿成长的资本!
现在,春季绿波盈盈、夏秋金色稻浪已经停留在远去的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每年的硕果累累。
几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父母汲取了需求,却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们不再年轻,不再硬朗。
城里的生活,百无聊赖,超过一周父亲便再也闲不住,念叨着还是老家好,还能去地里走走,我们总是哭笑不得。果树管理无需耗费太多时间及精力,我们也有能力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与这片土地为伴,隔三差五要看上两眼才可解心头之痒。
于是,现在多数时间父母还是选择待在乡下,每次打电话回去五次有三次总能听到母亲说父亲去果园了。与小时候不同,他们一般选择早晚天气舒爽时去一会,也当活动筋骨,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并不多干涉。
刚学会用微信的父亲,去到地里经常会给我发来照片,有时候打开却是模糊的,我知道那是不懂拍照的父亲手抖拍糊了。但每次我还是会不自觉咧开嘴的笑。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我们还是选择了离开父母在外面飞。独自在家的他们除了我们偶尔的电话,我想更多陪伴他们的是对孩子的思念、年老的孤独。
果园成了父亲现在排除寂寞的一种寄托,成了代替我们陪伴他的一种方式。
这时,父亲的一亩三分地守候着他的精神寄托!
父亲的一亩三分地,陪着我们在最苦逼的日子里煎熬着,又伴着我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五个人的身影也渐渐变成两个人。孩子已长大成人,父母也逐渐老去,但它却仍守着那一方天地,履行着它的职责,未曾移动半分。
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封神,安古代像关羽孙权一样,关公庙,吴王庙,袁隆平就是神,跟过去一样会立庙!
我父亲是九六年去世的。他在生教育我们兄弟姊妹,一定要把粮食看的重,一粒饭掉在桌上要捡起来吃了,他说粒米度三关!我们小时候有些不解,他跟我们说他小时候的往事,他说小时候,你爷爷奶奶很苦,也不是说苦,大家都苦,那个时候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田里只看见草,禾都长在草里,牛马毡草把田里泥巴都沾紧了,禾怎么也长不好。
他说记得那年嫁你二姑姑,正值青黄不接,你爷爷叫我拿着簸箕去田里用手抓禾线头(就是禾线老了一半),他说从来没有吃的那么饱饱的,撑的柺。那个时候饿死好多人,连现在的猪生活都没有。父亲一十三岁就扶犁打耙,做事还没有饱饭吃,吃杂粮才能勉强充饥,从解放后,粮食虽有改变,还是不能吃饱,到了八十年代,袁隆平研制出了威优六号,又遇分田到户,杂交水稻连续高产,人们生活从此好起来了!
可是有些人不讲良心,吃饱了撑着,好人说成坏人,不摸着良心说话,小心遭雷劈。
我是第一感谢党和国家英明政策,第二感谢袁隆平,是他给我们饱饭吃!
在古代,袁隆平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会成为仅次于神农氏的神。在古代,是农业 社会 ,大多数人辛劳一年,打的粮食仅够全家食用,如果遇到年成不好,还要吃糠咽菜才能勉强度日。
有一天,来了一个叫袁隆平的人,指导人们种植水稻,当年粮食大丰收,民众手中有了余粮,生活丰衣足食。于是,人们便认为他是上天派来的神仙,很多地方都来请他去指导水稻种植,当地的税收也增加了,经济也得到发展,慢慢的,袁隆平的名声大噪,传到京城,皇帝闻知,大悦,让袁隆平进京面圣,并赐府第,赠牌匾,皇上御笔?谷神再现?。
于是乎,袁隆平成了谷神。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饥荒伴随国人几千年,人们拜神求佛都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就是人民心中的活菩萨。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伤透了脑筋,粮食的多少,关系着王朝的兴衰。
历史 上的每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都与饥荒有关,灾荒年,粮食歉收,农民就会背井离乡,讨荒要饭。
袁隆平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使水稻高产,是国家的功臣,在古代,会被封神的。虽然现在不兴封神了,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多年以后,肯定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稻神?。
在古代能够为部落带来利益的都能称为神。袁老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袁老为世界水稻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现代的神农氏?米神?。
袁老的一生为了水稻产量能够大幅度提高,让全世界人们能够吃饱饭。他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水稻事业,他是我敬重的科学家之一!
就是这样,还有人公开诋毁袁老,这些人真是大言不惭,吃饱了撑的!
1、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