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喝中药要注意什么?夏天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6:37:59
字号:

很多喜欢养生的人可能会在平时喜欢用些中药之类的,但是不论什么时候用中药都要注意些事项,比如夏季的时候天气比较湿热,这个时候用中药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比如药性方面。那么,一般夏季喝中药有哪些需要注意以及禁忌的地方呢?

夏天喝中药要注意什么?夏天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凉开水煎药

煎药时一般人都食用自来水直接煎药,实际上水质对药性也是有影响的,煎药最好使用纯净水,自来水中的漂白粉可能会影响药效。可以将自来水煮开后冷却再使用。

2、煮之前泡药材

药材在煎煮之前,可以先进行浸泡,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在水中,利于药效的发挥。不过要注意不要浸泡太长时间,防止药材变质。

3、保存药液

为了药材的充分利用,有时候人们会将煎过一次的药材再次使用。一般人们习惯将药渣保存后翻煎,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正确方法是将剩余的药液保存起来,再次煎煮。

4、药液的储存

夏季气温炎热,药液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引起变质。最好将药液放入冰箱内储存,如果发现药液有变质的迹象,要立即扔掉。药液的保存容器最好选择玻璃、陶瓷或者不锈钢制品。

5、夏天喝中药调理

1、夏天喝中药调理好吗

夏天可以喝中药调理。喝药调理本身就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的,气候与药材本性是无关的,只要针对病症用对药材,夏天喝中药也是能起到调理身体的效果的。

2、夏天喝中药上火吗

中药材分寒、热、温、凉四性,夏季的确不宜服用进补的药材,但喝清热解火的中药,不仅不会上火,对病症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3、哪些病适合夏天调理

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冬季易加重的慢性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冷痛、体虚易感等病症,适合在夏天服用温阳、散寒、除湿、通络的药物,以改善体质,达到祛病的目的。

什么叫药物的四性五味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有寒热之性。同样,药物也有各自性味,从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疗作用。

所以,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真正发挥的效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有寒热之性。同样,药物也有各自性味,从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疗作用。所以,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真正发挥的效能,达到冶病养生的目的。

四性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性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前人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各种药物的性质及其疗效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而来。

四性的具体所指,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而且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四性的具体描述也各不相同。《神农本草经》中指寒、热、温、凉四气,但在具体药物的四气中,却未提到凉,而是有平,该书所载药物的四性可归纳为寒、微寒、平、微温、温五类。之后各医家又有多种称谓,如甚寒、颇寒、甚寒凉、暖、冷、大冷、至冷等。然而中药的四性总归不过寒、热两种,与阴阳相对应,其余便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虽然多提寒热温凉,平性也是重要的一种四性描述,不过平性是相对而言,药物仍有偏性。历代医家所列四性中,平性药物均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四性现在一般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描述,称为四性、四气是沿用古人的一种说法。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性是从药物对机体作用所发生的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同疾病的属性,寒症或热症相对而言,由药物本身的功能来决定的。治热症的药物属寒凉性,治寒症的药物属温热性;温热性的药物能升人的阳气,增强人体机能活动,按药物的作用分类而论,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作用的药物,如桂枝、紫苏、附子、干姜、当归、川芎、陈皮、菖蒲均属温热性的药物;寒凉性药物能减弱人体的机能活动,或降低人体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作用的药物,属寒凉性,如桑叶、菊花、石膏、知母、赤芎、丹皮、石决明、钩藤等。

此外,尚有一些药物,药性平和、四性不明显,对于寒症、热症都可应用,称为平性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亦有微凉、微温之分,实质上仍属于四性之内。

所谓四性,又称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此外,四性之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化痰开窍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如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等;温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性病症,如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腹中冷痛等。

另外,平性属阴,能健脾开胃、强壮补虚。如枸杞、甘草、芡实、白木耳等药物。

寒性:属阴。

作用:清热解暑、泻火通便、消除热症.

药材代表:黄连、黄芩、金银花、知母等.

凉性:属阴。

作用:降火气、清热除烦。

药材代表:西洋参、薏仁、罗汉果等。

温性:属阳。

作用:清祛寒、温中补虚。

药材代表:红枣、当归、川芎、龙眼等。

热性:属阳。

作用:祛寒、温经止痛。

药材代表:肉桂、附子、炮姜等。

五味

所谓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材滋味,此外还有不太常提到的淡昧。五昧作为药性理论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五味的作用特点总结为:“酸收、苦坚、甘补、辛散、咸软”。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酸味

作用:能收敛固涩、生津开胃、止汗、久咳不愈、遗精滑精。

对应器官:肝。

代表中药材:乌梅、莲子、芡实、五昧子、五倍子、山茱萸、山楂、酸枣仁。

注意事项:不易多食,会损伤筋骨;感冒者不宜服用。

苦味

作用:具清热泻火、解毒、除烦、通泄大便等作用,治疗咳喘、呕恶等。

对应器官:心。

代表中药材:黄连、大黄、黄芩、白芍、杏仁、白果、金银花、青果。

注意事项:多食易导致消化不良、口干舌燥、便秘、干咳:体热者慎服。

甘味

作用:补虚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用于正气虚弱、多种身体疼痛。

对应器官:睥。

代表中药材:人参、红枣、甘草、山药、饴糖、薏仁、熟地。

注意事项:多食易发胖、伤齿;上腹胀痛、糖尿病及龋齿患者应少食。

辛味

作用:发散风寒、行气行血,治疗风寒表证,感冒发烧、头痛身重。

对应器官:肺。

代表中药材:麻黄、桂枝、生姜、防风、白芷、细辛、款冬花、菟丝子。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

咸味

咸味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疗大便燥结、肿瘤、结核等。

对应器官:肾。

代表中药材:芒硝、鳖甲、牡蛎、龙骨、草决明、玉米须。

注意事项:多食宜升高血压、使血液流速变缓;心血管疾病及中风患者忌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4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