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良)
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别名雅连、家连,系商品雅连之一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连,今虽吴蜀皆有,唯以雅州、眉州为良。”《荥经县志》记载:“黄连出瓦屋深山中……明季岁贡连八百五十斤”,荥经、洪雅均旧属雅州,故名雅连。主要栽培于四川省洪雅、峨眉,其次马边、峨边、金口河、沐川、雷波等县、区。据《洪雅县志》(清嘉庆十八年版)记载:“至今市易之连,则择阴山开垦荒土,取其秧栽植,上覆木竹枝叶荫之,不令见日,三年后收。”同年出版的《峨眉县志》也载:“近人于山阴土肥处栽畜”,可见一百多年前已有较完整的栽培技术。
以根茎入药。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木兰花碱等。药理试验黄连煎剂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性寒,味苦,无毒。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治温病热盛心烦、吐血、衄血、湿热、痞满、呕恶、痢疾、肠炎、目赤肿痛等。
一、形态特征
根状茎单枝,稀分枝,有时节间细长,俗称跳秆;节上着生极多须根;外皮褐色或黄棕色,断面深**。匍匐茎长13—30cm,顶端有叶1—3片,具膨大的顶芽。叶基生,革质,等腰三角形,长4.5—13cm,宽5—12.5cm,3全裂,中央全裂片三角状卵形,羽状深裂,两侧全裂片斜卵状三角形,不等2深裂或半裂,小裂片彼此邻接;叶面起伏不平,近叶缘皱缩,叶缘具针刺状锯齿。花茎从根茎顶端抽出,长15—20cm,圆锥状总状花序,有3—9朵花,淡黄绿色;苞片线状披针形,近中部3裂或羽状深裂;萼片狭卵形;花瓣窄条形或近倒披针形;雄蕊约20枚,长仅为花瓣的1/2左右,多数无花粉。蓇葖果6—12个,一般6—7个,无种子(图14—13A)。
图14—13A 三角叶黄连形态图
1.植株 2.花萼 3.雄蕊 4.雌蕊 5.花瓣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习性
三角叶黄连花不育,无种子,人工栽培用匍匐茎进行扦插繁殖。8月上旬扦插,当年或次年春,从插条弯折处上段中央部位,以及顶芽基部产生须根,当年不会萌发新叶;10月下旬后顶芽明显膨大,鳞片增厚,变成紫红色,称为“一年春”。次年春解冻后,顶芽萌发出新叶,老叶随即枯死,一般有叶3—4片,稀为5片,植株挺直,叶缘刺手,仅一个顶芽,很少开花和抽生匍匐茎,称为“二年春”,又叫“子货”。植株生长进入第三年,一般有叶6—10片,具顶芽和侧芽,植株变柔软,叶缘也不太刺手,称为“三年春”。顶芽为混合芽,3月上、中旬萌发,抽生花薹,与开花同时萌生新叶,老叶即枯死,进入果期后,新叶即完全代替老叶。侧芽抽生匍匐茎,一般1—4枝,匍匐茎先端触地能生根,如果不拔去,次年又从先端抽生匍匍茎。植株生长进入第四年,是雅连生长发育的盛龄期,称为“四年春”。一般有叶10—18片;普遍抽薹开花;抽生的匍匐茎也最多,在5枝以上,最多可达20枝。植株生长进入第五年后,叶片苍老,叶片数、匍匐茎数逐渐减少,植株发育衰退,这时根茎生长达到适收龄。
雅连的根茎是由匍匐茎转化而成。当入土的匍匐茎弯折处上段中央及顶芽基部萌发须根时,两端也开始膨大,随着植株生长不断增粗,形成两端肥大的结节。4年后结节膨大相连的就形成单枝根茎;如果两端结节没有相连,中间就形成细长的节间,这是产生“过桥”(跳秆)的主要原因。根茎生长肥大不仅与植株生长有关,而且与匍匐茎的抽生有密切关系,匍匐茎抽生过多,根茎小;匍匐茎少,或者拔除尽的,根茎增粗快;多年不拔除匍匐茎,任其蔓延生长,则只有须根,不能长成粗壮的根茎。短枝匍匐茎未拔除尽,由于培土厚被埋入土中,也会生根增粗形成根茎的分枝,这是少数根茎产生分枝的主要原因。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雅连栽培分布于海拔1400—2500m的高山,以海拔1700—2200m的山区生长发育良好。海拔1400m以下栽培的,根茎组织松软,植株早衰。800m以下栽培的,植株不能安全越夏。海拔2000m以上,植株生长年限长,一般5年才能收获,而且病害少。
由于生长在高山地区,故性喜高寒而潮湿的气候条件,最怕炎热和干旱。气温在30%以上时,植株生长受抑制;气温超过35℃,植株就会迅速死亡。据孔文彦对几种黄连的耐热性试验:雅连在恒温28℃,24小时后新叶1枚先端就略有灼伤;恒温30℃,24小时后,灼伤新叶萎蔫;恒温32℃,24小时后,叶全部萎蔫。但是它的耐寒能力较强,冬季积雪封冻近100天,气温-10℃以下,仍保持常绿不凋。雅连的须根系不如味连发达,叶片大而多,叶面积蒸腾量大,土壤干旱植株就会萎蔫。但是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也会引起死亡。峨眉产区年平均气温在5—10℃之间,最高月平均气温14—19℃,最低月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700—2200mm,相对湿度85%以上,积雪60—100天。
雅连原野生于荫蔽林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弱光的环境条件,形成了怕强光,喜林间间歇性光照的特性。尽管产区阴雨、云雾天气多,晴天很少,全年日照时数不到900小时,人工栽培仍需搭荫棚遮荫,植株生长发育才会正常。随着海拔高度、株龄、地势不同,对荫蔽度的要求也有差异:一般海拔2000m以上荫蔽度可小些;1700—1900m荫蔽宜稍大,应在50%以上;1700m以下荫蔽度应比同地区的味连稍大,宜在60—70%,否则植株灼烧严重,死亡率很高。1982年在洪雅铜厂坝(海拔1700m)调查,雅连荫蔽度仅5—20%的,四年生植株存苗率低于20%;荫蔽度50%的,四年生植株存苗率达80%以上。而在海拔1300m的峨眉龙洞村,雅连荫蔽度60%以上,三年后几乎全部死亡;该地的味连移栽第二年起就完全无荫蔽物,却生长发育良好,产量还高于有荫蔽物的味连,可见雅连要求比味连更荫蔽的条件。株龄增长,植株对强光的抵抗能力也不断增强,进入收获龄则可拆除荫棚,在完全光照的条件下,反可促进养分向根茎转移,使根茎更充实肥大。一般阴坡栽培荫蔽度宜小些,阳坡荫蔽度宜大些。
雅连种植在人迹罕至的高山,运输极感困难,管理中一般没有施肥的习惯。因此,对土壤的选择是严格的,以休闲30年以上,含腐殖质丰富的森林腐殖土为最好,腐殖质层厚度宜在13—17cm以上。据调查洪雅产区土壤以山地棕色森林土为主,其次是山地黄壤;峨眉产区土壤为黄棕壤,质地为中壤、重壤。其养分含量和pH值情况以洪雅为例(表14—23)。
表14—23 洪雅雅连土壤养分含量和pH值调查表
(三)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
雅连含的有效成分与其他黄连相同,主要是小檗碱,其次是黄连碱、棕榈碱和药根碱。其中小檗碱含量低于味连、云连,药根碱的含量则高于它们。小檗碱含量变化规律则与味连有差异:味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是随生长年龄而显著增加;而雅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各年却无显著变化,第2—6年的含量分别为3.27%、3.32%.3.88%.3.25%.3.47%。
雅连根茎中小檗碱含量随季节和生育期发生变化则是较显著的。据王宪楷测定不同采收期小檗碱含量变化,以9月含量最高,3月最低;当花期结束后,小檗碱含量就逐月上升;9月后气温下降,小檗碱含量又逐月下降。由此可见季节变化、植株生长发育对雅连小檗碱含量的影响是很大的(表14—24)。
表14—24 雅连不同采收期小檗碱含量
三、栽培技术
(一)种类
雅连在历史上有过不少的栽培种类,大多数已被淘汰,目前在洪雅、峨眉尚能见到的有以下5种:刺盖连、杂白子、花叶子、铁线连和草连,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种或变种。一般按根茎大小将其分为大连和小连两个类型。
1.大连
特点是根茎粗壮,常产生跳秆,产量较高。主要有刺盖连、杂白子和花叶子。
(1)刺盖连,又叫大红袍,是目前栽培最普遍的种类,即三角叶黄连。植株大,叶缘有针刺状锯齿,有刺手感,故名。根茎粗壮,产量高。匍匐茎较多而粗壮。芽苞大,冬天被紫红色鳞片,故又名大红袍。果实中无种子。原产瓦屋山(洪雅产区),大约70年前引入峨眉产区。
(2)杂白子,洪雅产区称为铁线连。在40多年前栽培较普遍,现仅洪雅尚有少量栽培。植株大,根茎多呈弯曲状。叶片狭卵形、披针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叶面较平,叶缘不刺手。匍匐茎少。果实内有种子。可用种子繁殖或匍匐茎扦插繁殖。抗病力较强,能适应较向阳和海拔较低(1500—1700m)的环境栽培〔图14—13B(1)〕。
图14—13B(1) 杂白子黄连形态图
1.植株 2.果实 3.匍匐茎
(3)花叶子,目前在洪雅部分地区常与其它品种混杂一起栽培,峨嵋地区老荒林中偶见。植株较小,根茎常产生2—3个分叉,无跳秆。叶片较小,裂片显著狭窄,叶缘颜色深浅不一,故名。匍匐茎少,每株仅6—7枝。果实内无种子。
2.小连
根茎细小,无跳秆,质量较松泡,产量低,品质也较差。目前仅存铁线连和草连两种。母狗连也属此类,但已绝迹。
(1)铁线连,别名小连。40多年前普遍栽培。传说是从云南引种的,经鉴定系云南黄连(C.teeta Wall.)。目前洪雅尚有少量栽培,多与刺盖连混杂。植株较矮小;根茎小,很少分枝,节间密;匍匐茎纤细,故名。叶片卵状三角形,3全裂。单株产量低,但是可以密植到每亩10万株以上,所以亩产也较高。
(2)草连,别名草连子。原植物为峨眉野连〔图14—13B(2)〕的新变种(C.omeiensis var.stolonifera S.L.Zhang var.nov.mss.)。形态与峨眉野连极为相似,主要区别是根茎小,常有分枝,略呈鸡爪状;叶片卵状披针形,两侧全裂片较长、较大;具匍匐茎,细长;芽苞紫绿色;萼片边缘呈淡紫红色;果实内有种子。可用匍匐茎或种子繁殖,匍匐茎繁殖的,3年即可收获,品质较差。适应能力强,海拔1000m上下栽培,生长发育良好。在较荫蔽的环境条件下可以不搭荫棚。目前在洪雅、峨眉尚有零星栽培〔图14—13B(3)〕。
图14—13B(2) 峨眉野连新变种形态图
1.植株 2.果实 3.萼片 4.雄蕊 5.雌蕊 6.花瓣
图14—13B(3) 草黄连形态图
1.植株 2.花放大 3.雄蕊放大 4.柱头放大
(二)选地、整地
选择30年以上未种过黄连的冷箭竹林地,腐殖质土层厚17cm以上,呈酸性反应的森林土,坡度30—50度的地势栽培为宜。于4—5月开荒,伐去地内树木和箭竹,保留针叶树,只砍去主干中部以下的树枝。将荫棚所需的棚桩选留起来,箭竹则堆放地边让其自然落叶。清除地面石块、杂草、乱枝叶等,堆砌在地的下端成石埂,以拦截被冲刷的土壤。开荒面积不宜过大,每块土地最好控制在1亩以内,土地之间至少保留林带宽20m以上。这样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水土保持。开荒面积过大,土壤肥沃程度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黄连收获后箭竹和针叶树种等很难进入,森林植被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恢复。
开荒后顺坡挖沟作畦,畦宽133—167cm。畦沟要翻土,并清除草根、竹根、树根和石块,但不要将土覆盖于畦面。畦上不宜翻土,使竹根等保留在土中,可防止冬季结冻,土壤膨胀时拔起黄连秧苗,竹根、树根腐烂后又会成为黄连生长所需的养分来源。
(三)搭荫棚
整地后即插好荫棚支柱,俗称棚桩、叉子,于栽秧后盖上荫蔽物。支柱每畦一行,插在畦的中央,每隔133cm一根。先顺放后横放竹竿于支柱上,使成为方格状,然后将竹竿顺畦向依次排列于横杆上,即成荫蔽物,荫棚四周再斜放竹竿遮住斜射的强光。荫棚高度一般不超过1.5m,并要活动而简易,以利结冻前撤棚和解冻后重新搭棚。
(四)繁殖方法
雅连果实内无种子,人工栽培是拔取3—5年生植株的匍匐茎作插条(产区称为“黄连秧子”),进行扦插繁殖。
1.拔秧
选择4年生植株,无病害或病害轻微的地块作为拔取匍匐茎(秧子)的基地。种用的匍匐茎宜选择茎粗壮,叶色浓绿,顶芽肥大饱满,呈毛笔形,紫红色。拔下的匍匐茎每40—50枝整齐地扎成一把。不适宜作种用的匍匐茎,也应全部拔除,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茎肥大。拔下的匍伏茎不能及时扦插的,宜放屋内阴湿处贮存,以免日晒、风吹或雨淋影响成活。需远途运输的,最好是早晚运送,以免秧苗受高温失水影响成活。
2.栽秧
8月上旬栽秧最好,当年即会生出新根。8月下旬栽秧,当年不会生新根,冬季易受冻拔起。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栽秧宜早;1900m以下的中山,栽秧可稍晚。栽秧方法与一般茎扦插不同,先用特制的铁叉在畦上钻孔,孔略倾斜,如钻孔遇石块、竹根等阻碍,可更倾斜地向旁边钻孔,或换位钻孔;将匍匐茎弯曲,用铁叉叉住弯曲处插入孔内,深度以露出叶片、顶芽低于畦面约2cm为宜,再用泥土封孔口掩盖顶芽。一般株行距为11—13cm,每亩栽苗5万—6万株。为了防止品种退化,减少病害,产区习惯互换秧苗栽植,称为翻秧。一般海拔2000m上下与1500—1800m所产的匍匐茎相互交换栽植。
(五)田间管理
1.查苗
栽秧第二年解冻后,搭棚时发现有被拔起的秧苗,应及时重栽,以保证全苗。
2.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进行2—3次。第一次在春季解冻后,第二次在夏季,第三次在冬初拆棚前。用特制的铁钩刨松畦面泥土,并连根刨去杂草。连地四周及棚外67—100cm处的杂草都应除尽。
3.培土
产区俗称“上土”。培土可促使根茎向上生长,冬季培土更有防冻的作用。栽秧当年至收获前一年,每年冬季冰雪封山前培土一次,称为上冬土。栽秧次年化冻后,也要培土一次,称为上春土。培土方法冬季与春季不同,但是都从畦沟中挖取泥土。冬季培土将泥土完全覆盖住植株,使畦面不露绿叶,特别要掩盖住芽苞。春季培土只能将泥土覆盖于植株空隙间,切忌掩盖花薹和叶片,因为这时正萌发新叶和抽薹,被泥土覆盖易发生死苗。
4.拆棚与搭棚
每年冬季培土后,即将荫棚的棚盖物全部拆除,依次铺放在畦面,称为放架或下架,以免积雪压垮荫棚,并有防冻减轻冻拔危害的作用。每年春季解冻后,将拆下的棚盖物又重新搭上荫棚,称为上架或捡架。第二年即将收获的,冬季拆除荫棚后就不再搭棚,称为亮架或亮棚,能促进根茎的充实,提高产量和品质。
5.追肥
雅连产区不进行追肥,所以产量比味连低,但它能保持野生状态的品质。追肥试验证明,施用饼肥、尿素、过磷酸钙等,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六)病害、鸟兽害及其防治
1.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sp.)
发生极为普遍。感病后叶片上先发生油渍状小点,渐扩大成病斑,边缘暗红色,中心灰白色,有时穿孔,叶柄基部也发生暗红色病斑,故产区称为“鸡血红”。严重时叶片枯萎,或者叶肉腐烂仅存枯萎的叶脉。防治方法:主要采取高山和低山互换秧苗栽种,以减少为害;荫蔽度不宜过小,以免光照过强植株生长不良,易染此病;也可以喷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8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霜霉病
(Peronospora sp.)
产区俗称“冬瓜灰”。夏季初至秋季均有发生。此病易误认为白粉病,发病时叶面有**小点,叶背面、叶柄上蒙被灰色粉状霉,感染迅速。严重时,叶片枯死,根茎随之腐烂。以中山、低山易发生,高山发生较少。采取高山、中山互换秧苗栽种;喷40%霜疫灵300倍液进行防治。
3.锦鸡
俗称“黄连鸡”。有时啄食叶片和花薹,为害不严重,一般未防治。可以设套绳捕捉或猎杀。
4.竹鼠
(Ochotona daurica Pallas)
俗称“竹牛”。喜食竹子和竹根,在地下掘洞取食,使地内形成许多隧洞,截断雅连须根,植株被翻出土面失水枯萎。可于洞口设圈套或灌水逼迫它出洞捕杀;或用大隆毒饵诱杀。
5.野猪
(Sus crofa Linne)
冬季及初春常闯入地内寻食,将黄连成片践踏或翻出土面。可诱杀或猎杀。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一般高山区栽培的5年收获,中山区栽培的4年收获。适收与否应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状况来确定:植株生长呈现衰退,即叶片数明显减少,叶片变小、枯萎的,即可收获;植株生长正常,而且旺盛不衰的,尽管栽培已4—5年,甚至6年以上,都可以不收获,因为年限愈长,产量也愈高。
采收时依次将黄连全株刨起,尽量抖尽泥土。挖掘要仔细,全面翻刨,以免遗漏损失。
(二)加工
在黄连地内临时建简易的烘炕,称为山炕。将刨起的黄连植株铺放炕上,加温干燥,并经常翻动,使干燥的泥土、须根、叶片脱落。炕至根茎已有4—5成干燥,叶片大部脱落,叶柄干燥时下炕运回复炕。运回的黄连要及时放入大炕(固定烘炕)中加温干燥,称为复炕、上大炕。坑时火力不宜过猛,以免炕焦,并经常翻动,使上下干燥一致。一般九成干即可下炕,盛于撞笼中,来回推送使根茎相互撞击摩擦,将粗皮、须根、叶柄、泥土等去掉。然后取出筛选成大小两级根茎及扦子等。其中大连再进行修剪去掉残存的芽苞、叶柄等,即成为药材。一般亩产干品50—60kg,高产的可达100kg。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川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川大黄的副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大黄的功效2、大黄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3、大黄有什么功效?4、大黄有什么作用和功效中药大黄的功效中药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
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
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
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
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
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
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
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
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
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
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
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
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
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
每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大黄的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用5-10克;1”3岁的患儿用10~15克;3-6岁的患儿用15-20克;6-12岁的患儿用20-30克。
可治疗肠痈:
取大黄、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鲜败酱草50克,鲜紫花地丁40克。
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外敷于麦氏点(阑尾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肠胀气:
将大黄5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双侧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时,必要时可每日敷2-3次。
患者一般敷药一小时后即可出现肠蠕动和排气现象。
可治疗痈肿疔疮:
取大黄末15克(局部有脓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鸡蛋清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烫伤:
取生大黄末30克,将鸡蛋黄炼油后与大黄末混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脉管炎:
取大黄、芒硝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猪油将其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疗烧伤:
将大黄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个月后滤取浸液,并装入无菌的喷雾器内,每日朝烧伤创面喷射4~5次。
目前,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
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人则在咖啡中添加大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德国、瑞士等还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
国际性的大黄专题研讨会已举行过两次。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大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黄这味著名的“将军”必将更显神通。
大黄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大黄
又名:将军、川军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等多种功效,是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并以其攻下泻实之力而闻名,自古皆称其为“将军”。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淤血,治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黄还具有利胆、抗菌降脂、降低尿素氮等作用。
大黄小档案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
大黄属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均可作为中药材使用。
一般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风干、烘干或晒干。
现代研究发现,大黄中主要含有番泻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鞣质、钾、钙、镁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
主治1.用于大便煤结,热结便秘等属实证者。
2.用于火热上炎引起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
3.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等症。
4.用于淤血凝滞引起的产后腹痛,月经不通,跌打损伤等症。
5.外敷用于热毒疮疖及烧烫伤。
类似药物比较
正品大黄,根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外皮棕褐色,除去外皮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木部发达,具放射纹理,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可见星点,排列呈环状或散状,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砾感。
伪品大黄,根呈圆柱形或纵剖成不规则条块状,外皮棕褐色,多已刮除,表面黄棕色,横断面橙红色至黄棕色,根木部宽广,射线细密,红棕色,根茎横切面无星点,气不清香而浊,味先涩后苦。
注意事项
1.大黄入煎剂应后下,或用沸水泡服,否则会减弱药效。
2.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出现**。
3.女性胎前产后、怀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忌用。
4.脾胃虚弱、气血虚弱、无积滞或无淤血者忌用。
5.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慎用。
大黄有什么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又称生军、将军、川军。
性味苦、寒。
有泻实热、下积滞、化瘀、解毒功效。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
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省。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
茎无毛或有毛。
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
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
形态特征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木质化,不分叉,呈萝卜形,有的具数个分叉,呈牛头形。
茎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纵沟和短柔毛。
根生叶大,近圆形,掌状深裂。
花序圆锥形,分枝紧密,小枝向上挺直,数枚簇生于各节。
花小,数朵簇生,绿白色或浓紫色。
瘦果红色,三角形,长圆,具3个棱翅,顶部圆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长习性
性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
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区。
气候条件:冬季最低气温要在-10℃以上,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为55-1000毫米。
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
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种,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
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以党参、黄连为前作。
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可达85%以上,种子寿命为l-2年。
大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为好,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厩肥4000-5000千克,在贫瘠的土壤上,还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种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进行。
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亩用种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为了节约种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区,常采用播种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宽1.2米、长21米的高畦,四边开好排水沟。
横向在畦上开沟条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层草。
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粪尿追肥。
过冬时10月下旬在大黄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损,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处暑)移栽。
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时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芦头,压实土壤,使根与土紧密结合。
移栽时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
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
为防止伤口处腐烂,栽种时可在伤口涂上草木灰。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黄第一年幼苗小,杂草易生,结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抑制杂草生长。
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2-3次。
第一年6月亩追饼肥50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别于5月、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钙20-30千克,氯化钾10-20千克,施后覆土,浇水。
(3)打薹大黄栽种后,第二年开始抽薹开花,除留种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应在晴天进行。
4.病虫害防
治病害主要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发生,或在高温多湿时发生,常在大黄收获的当年,或前一年发生。
根部顶端开始变黑腐烂,叶片同时变黄,以至枯死。
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积水,及时松土。
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伤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发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叶烧毁,减少病菌来源。
虫害有蚜虫,6-7月为害严重,可用乐果乳剂2000倍喷洒。
鼠害可诱杀或人工扑杀。
5.采收与加工
大黄栽种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时收获。
收时,先剪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将土抖掉,过大的根茎可切成几块,中、小形的切成片,风干、晒干或烘干。
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即可。
每亩可收干货400千克左右。
大黄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忌用。
大黄的基本介绍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
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关于川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和川大黄的副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