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感觉自己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先说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边缘,风沙大,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住窑洞,吃小米,面食,羊肉、水果主要产红枣,唱民歌,打腰鼓、说话口音类似于山西省、民风淳朴,豪迈、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产能单一且两级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总之和相邻的山西有诸多相似之处。再说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沙尘大、省会所在地,陇海铁路贯穿期间,受政府支持力度大,经济相对发达和均衡,也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以面食为主,吃羊肉、猪肉、喜酸辣和油腻食物、水果主要产苹果,石榴,说话口音自成一体但受河南影响,唱秦腔、民风耿直,部分蛮横,小气,住封闭院落,整个人文,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类似于河南。最后说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多山地,少平川,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南方气候。一年两季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水果主要有橘子,樱桃,猕猴桃、核桃和板栗等、主食大米为主,馒头,面条为辅、吃猪肉,喜麻辣,熏肉,自酿酒、虽然有陕南民歌和小调,但多数陕南人自己都没听过,更别说会唱了、多住开放或半开放式院落、经济因交通和南水北调影响较为落后,工业主要为三线建设留下的军工产业,近年来开始发展 旅游 业,现已初见成效、民风醇朴,语言、饮食、人文环境等受山地阻隔影响多变,汉中近巴蜀,安康近巴蜀和湖北,而商洛受关中影响较大(这也是一提陕南多指汉中和安康,而商洛往往被忽略的原因)。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岭山区,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生活差异很大。
陕北是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从南到北为:延安、榆林,榆林和内蒙接壤,离鄂尔多斯也不远;陕北黄河对岸是山西。
小黄米,种植杂粮较多;
吃的是黄馍馍、炖羊肉、洋芋檫檫,子长煎饼,羊汤饸饹。
水果有:苹果、枣,羊肉也比较有名,如洛川苹果、黄河滩枣,狗头枣等。
喝的是老榆林、麟州坊酒
唱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舞的是安塞腰鼓;
陕南位于秦岭南麓,是山区 ,从西往东分别是汉中、安康、商洛3市,汉中和四川接壤,安康和四川、重庆接壤,商洛和湖北接壤。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流淌过汉中、安康,丹江(南水北调从丹江调水)过商洛;
湿润多雨,有种植水稻、茶叶、生产桔子等,山货很多,吃腊肉、浆水菜(酸菜)、蕨菜,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土豆。
吃的是:汉中热面皮、菜豆腐、麻辣鱼、汉江鱼虾,紫阳蒸盆子、安康蒸面、洋芋糍粑等;
喝的是城固特曲、秦洋特曲、泸康酒、四皓酒,包谷酒、果酒,丹凤葡萄酒
唱的是陕南民歌、采茶歌、汉江号子
关中是平原 ,南到秦岭北麓,北到黄土高原过度带;从西往东为: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城市;西与甘肃接壤,东与河南接壤。
主要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水果有猕猴桃、苹果、葡萄等
吃的是油泼面、肉夹馍、秦镇米皮、牛羊肉泡馍、
喝的是西凤酒、太白酒、白水杜康、长安老窖,黄桂稠酒、醪糟米酒,;
唱的是秦腔、秦歌、陕西话歌曲,西安爱情故事、流川枫与苍井空、长安夜,灞桥
民间耍的是社火
关中,陕北,陕南的差异并不只是文化,地域的,还有饮食,习惯,语言,经济,总之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特别是文化,陕北有民歌,秧歌,腰鼓窑洞等;关中秦腔,羊肉泡馍、古代诸多遗迹,如秦兵马俑,古城,秦始皇陵,大雁塔,华山,等等等等古迹;陕南风景秀丽,经济不好。陕南的人好吃好穿好玩。关中 历史 悠久,工业基础好,但是人小气,抠门。陕北是暴发户,环境恶劣.
陕北情况似乎更极端,乡以下几乎均处于加速衰败之中。因为陕北地域宽广,人口稀少,近年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异军突起,经济总量极度攀升,本来不多的人口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加速向县城和工业园区集中。关中还能保持以“386199”部队为主的农村留守群体特征,而陕北则是妇女和儿童也进了城,只剩下老人了,那种荒村孤老的农村场景更让人感觉凄凉。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只有月河,汉江靠河边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数人居大山之中,古时候靠种粮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在这个经济突飞的年代他们只有出外务工改变环境,陕南听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惯面食,没见过窑洞,过不惯陕北的气候,因为陕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湖南搬过来的,所以有很多山里人都还操着一口湖南话,都喜欢湖南的花鼓戏,喜欢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饭.但陕南人勤奋,地少人多,但气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会超过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热,盛产大米,油菜,等绿色食品,但其他什么都可以种,但是矿产资源甚少,没有太大经济支柱,所以发展也跟不上去。但陕南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从各方面发展经济,农民硬是凭着自己双手盖起了自己的两三层小洋楼,建设了新农村,不过和好地方相差还是甚远,不过十天高速-惯穿了陕南,相信这以后的发展将是突飞,超速的,猛进的。
为了说明陕南城镇化的特殊性,首先从关中说起。一般的关中农业乡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是因为县域经济发达而迅速壮大了,而是萎缩了,有点“灯下黑”的味道。我是关中人,对此体会最深。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白菜心”,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人口稠密,在传统农业 社会 ,是外人非常羡慕的天府之国, 历史 上外省人口曾在各个 历史 时期持续迁入关中,犹以河南、山西、甘肃为多。但在今天的时代,这个天府之国已经不是昨天的模样,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关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机械化也因为平原地带生产条件好而得到普及,传统农村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只剩下现在常讲的“386199”部队。按照一般的城镇化理论,农村人口有一个梯次转移的过程,即由村向镇再向县城再向地级城市直到省城的逐级转移过程,但在关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场景,而是人们起步就选择了进入县城。
本人汉中人,神木待了半年多,一直没习惯,面食也是吃够了,心里不得劲,总想要回去。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女汉子,来了这边才认识到自己有多娇气,矫情的自己都受不了了。西安没常待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人太多太杂,总觉得乱哄哄的,还总遇到不友好的人,当然也是个别,不一定都是西安人。老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走哪儿都觉得不如家里好。
陕西按地里位置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陕北是靠近内蒙银川,多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气候干燥炎热,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关中居于秦岭以北和陕北之间,一部分带有陕北特性一部分带有陕南特性;陕南是秦岭以南,被称为小江南,气候湿润,温和潮湿,植被茂盛,多高山洼地。
我是陕北人,首先从相貌上说,陕北人长的雄浑厚重,身材高大,声音粗犷,由于气候及习俗影响,行事大方豪爽;关中人刚毅,身材中等,说话做事也直爽,不过与陕北人比要差些;陕南人长的秀气,白白净净,个头不高,行事精致细腻。
饮食方面,陕北人喜欢吃洋芋、面食,比如洋芋擦擦、饸烙、揪面片、面条子、炒洋芋条块等,少吃米饭;关中人吃面吃米饭参半,洋芋也吃,不过没有陕北人吃法丰富;陕南人主要吃米饭和鱼及蔬菜。
种植上,陕北人多种植耐旱作物,比如谷子(小米)、软糜子、洋芋、玉米、绿豆、黑豆等;关中多种植麦子、玉米;陕南多种植水稻、茶树、橘子。
住房上,陕北人多住窑洞,现如今也住平房,房顶是平的;关中人多住瓦房,房顶倾斜带坡度;陕南人多住瓦房平房,简单防潮。
文化上,陕北多巫文化,对鬼神寺庙很是敬重,文化传承稀少;关中大儒文化,仁义礼智信,多先生;陕南靠近四川,巴蜀文化,多带有南方气息。
三个地方三种地貌气候,造就了人不同的相貌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差距是相当大,关中处于两者之间,西安就属于关中,铜川宝鸡都是,在这些地方会聚集大量的陕南陕北人,所以陕西这地方灵气十足,光是地理位置就很有意思。
陕西三大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生活都有差异。但主食大米为主,山青水秀,风光优美。生活习性与巴蜀有关,爱吃薰腊肉。关中平原东西长,南北窄,是全省经济、文化、教育,行政中心。擅长吃馍、擀面条,爱听秦腔谝闲传。东府渭南接晋豫,西府宝鸡连垅南。陕北黄土高塬气候寒,住窑洞,打腰鼓,信天游唱出山沟沟,粗旷豪迈的地域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小米、洋芋他们能做出几十种佳肴。也养育小米加步枪,打垮蒋匪帮的佳话。三个大区有三个不同的传统文化、饮食习贯,风土人情。要想弄明白,多走走看看,山河何其壮哉!
西安城一角
秦岭之南
乔山山脉唐丰陵侧峰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大地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陕南地区从西往东依次的是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
南方地区
西南官话
2013年03月陕南三市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筹资专项支持,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味着继《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陕西省移民搬迁工程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本人也是陕南人,家住商洛。对于陕南商洛比较熟悉,相比较陕北关中陕南来说,秦岭最美是商洛还是有道理的!水清,山绿,天蓝蓝就是商洛的特色!发展虽然不如关中和陕北,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辈辈淳朴的商洛人!不说了,上图
陕南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她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在新形势下加快老区振兴,推进经济 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加速发展中的陕北
陕北、关中、陕南是对狭长的陕西按照地理地貌自然状况进行的恰当区分。陕北是黄土高原,包括了榆林和延安两地。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的平原,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陵等地市或区。陕南主要是山地,有汉中、安康、商州三地市。
陕北、关中、陕南虽同属陕西,并称三秦,但三地属不同文化流派。陕北以草原文化为主,关中则典型的华夏农耕文化,陕南则是巴楚文化。
不用说,关中是陕西的经济文化中心。过去,陕北和陕南的生活比较贫穷,关中属于相对好的,差别较大。现在随着发展和交流,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超过。特别是陕北,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未来将会有更大提升。
陕北包括延安以上至府谷 神木 陕南 延安以下全是陕南,这两地生活习俗完全不一样 ,陕北人憨厚 老实(并不是所有)陕南人比较活泼 爱耍小聪明( 个别)饮食 的话陕北人豪爽 过年过节 杀猪宰羊 喜欢喝酒吃肉 好客,冬天聚一块喝喝酒 打打麻将 串串门挺热闹的 。至于陕南 我个人 理解 ,我姐夫就是西安人,陕南人爱吃面 基本一日三餐离不开面 这点我是无法忍受的,还有 西安到了夏季 让你知道什么是闷热 像蒸桑拿,闷热闷热的,陕北呢 一早一晚还是比较凉爽 中午比较热 但是不是闷热,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 以上纯属我个人理解 ,绝对没有地域黑的意思,希望大家手下留情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
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
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
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
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西省南部,河南信阳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豫、鄂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1600毫米,日照7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3.东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10℃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积温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括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中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