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热情、自来熟是传统,以前东北地广人稀,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交通不便,野兽成群,要团结互助才能生存下去。
比如说冬季常有大雪,如果没有邻居帮忙平房的门都打不开;孤身一人在外要是没有人帮忙会在荒郊野外冻饿而死,推己及人,不助不行!还有冬季漫长,由于人烟稀少也没什么 娱乐 节目,仅仅一家人非常无聊,要是有人来一块小酌聊天是件非常快意的事情。
例如我的爷爷,他刚到东北的时候孑然一身,气候、饮食都不适应,当地的老乡(对于东北本地人的称呼)非常热情的招呼爷爷去他们家里吃饭,帮助爷爷脱坯盖房盘炕,爷爷也教会了本地人怎么看水种植水稻,怎么做鱼更好吃。
那时的东北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小河里鱼很多,洗衣服时拿盆都能舀到鱼,本地人不太会做(现在外蒙的人也不吃鱼),爷爷教会了本地人做鱼、晾晒鱼干、腌制腊肉、草药治病等等南方的一些技能,春节时爷爷给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写春联,平时代写书信。
就这样,爷爷在东北安了家并把奶奶也从南方老家叫了过去,从此我们一大家子就在东北繁衍生息了,这离不开本地人的热情相助。
现在时代变了,很多人说东北人不再朴实,变得油嘴滑舌,“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快手”,其实好人坏人哪都有,东北区域改制缓慢,年轻人出路不多,由于有些语言方面的优势借助其挣钱也在所难免,这也是生存技能,你可以不欣赏,但没必要冷嘲热讽甚至谩骂,都是为了生存 生活嘛!
这是我 一个祖籍浙江 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欢迎共同探讨。
因为东北太冷啊!用我那曾经在东北呆过十年的父亲的话说,拉把尿出来立刻成凌冰。
东北人性情再冷,那不都成了冰坨了吗?
监狱不仅管吃管住,还管睡管病,管穿管教,一个犯人在监狱里的日常基本生活需要是通过监狱提供的生活保障措施和福利关怀就基本涵盖了。但为什么还有的犯人要向家属要钱,有的还要得多呢?
犯人问家属要的不是生活费,而是自己日常活动提升的补助
犯人再罪大恶极,在监狱里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是得到满足的。监狱是通过劳动对罪犯进行改造的地方,所以以前将犯人就劳改犯,就是这样由来的。
既然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了政府提供的保障,犯人为什么还要向家人索要所谓的生活费呢。通常会这样和家属说:
一是说在里面吃不饱,这是用来骗家人同情的,监狱是绝对可以吃饱的,但不一定吃得好。所以他们要钱是为了吃得好。
二是里面过不好,需要钱来打点关系,说白了,监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就会有社会活动的秩序和规则,但这些用正常的姿态就可以完全应付,花钱打点的犯人说的并不是真心话。
多要钱可以让犯人在里面获得一些便捷性
如上所说,花钱打点关系,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但打点的是监狱里面的管理人员和劳动快手,而不是警察,警察也不敢拿犯人的一分钱,一根烟。
为什么要打点呢?因为这些人好吃懒做,有了钱可以开小灶,买烟买加菜请其他犯人吃,这样可以笼络一批人在身边,帮自己做点事。
比如和罪犯人中的管理人员打好关系,在核定定额或者偷个懒之类的事情上获得便捷,比如和劳动中的快手打好关系,我请你吃饭,你帮我干活,这样自己混混也能完成每天的定额任务。
所以家属不要相信犯人的话,大额度给钱,如果条件允许适当的给点生活补助,这样犯人活得更有自尊一点,如果实在没能力,不用管又不用给钱,犯人在里面饿不着,病不死,监狱会管,会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当然,犯人的减刑是以犯人的表现来打分的,而主要就是劳动的成绩,所以用钱来维持一定关系帮助自己完成和提高劳动产值,是有现实价值意义的。
但是犯人本身就是改造,不管从身体和心理都需要改造,能不给钱支持是最好的,确实给钱,也不建议给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