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雨季,有些人的胳膊啊,腿啊,就开始隐隐作痛,忍一忍吧,过一会儿似乎又不怎么痛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大手一挥,豁达的安慰自己和家人,“风湿犯了,老毛病了。”
其实吧,说是风湿,说得也没什么大错,但若仅以风湿论治,那就离问题的本质渐行渐远了。
首先,中医认为啊,风寒束于肌骨,雨湿入于肢节,皆能作痛,是故可称其为风湿。
那为何会有时而作痛,时而不痛之感?
中医讲,寒主收引,是故寒凝血脉,以致血瘀而气滞,气血亏损,而难以流行于肢节肌骨之中,是故,每视气血盛衰以分疼痛轻重,气行之时则痛轻,气滞之时则痛重,血行之时则痛轻,血滞之时则痛重。
因此,若单纯地以为这是风寒雨湿之邪所致,而贸贸然地用了祛除扫荡之药,只会加重气血亏虚的本质而疼痛更甚。
所以,治法当以大补气血为主,佐以温热之味,一则祛风湿,散风寒;二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标本兼治,不必止痛而痛自止。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既能行气活血,又能祛风湿,散风寒的方子——忘痛汤。
忘痛汤:当归、黄芪、延胡索、肉桂、天花粉、秦艽。
当归 味甘、辛,性温,甘可补益,辛能行散,
是故,当归味甘而重,专于补血;其气轻而辛,又可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既能将体内瘀滞的恶血祛除,又可以养益新血来替代瘀血之位,不失为血中气药,
此外啊,当归多用于血虚诸证,又为历代医家视为血中之圣药,但凡是需要补血的方子,多有用到当归,因此,历来还有“十方九归”之说。
黄芪 是一味甘温的药材,主入脾、肺经,功善补益脾肺之气,有“补气之长”之美称,
中医认为,气旺则能生血,行血,摄血,生津,
是故,黄芪佐以当归,既能益气补血,用于气血两虚之证,
还能行气活血,多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简单讲,气血亏虚的问题,用点当归配上黄芪,准没错。
延胡索 辛散苦泄而温通,入心、肝、脾经,
既善活血,又擅行气,为止痛之佳品,
古人云:“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医圣上下诸痛。”
若是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若是胃脘痛偏寒者,可酌加桂枝、高良姜、川楝子等祛寒理气的药材;
若是肝气瘀滞者,可加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材;
若是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者,可配当归、红花等活血养血的药材;
若是跌打损伤者,可酌加乳香、没药等活血祛瘀的药材;
若是风湿痹痛,宜加用秦艽、桂枝等祛风湿的药材。
简单讲,延胡索可止一身止痛。
肉桂 味辛、甘,性热,中医讲,辛甘化阳,
肉桂纯阳温散,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
肉桂功善温经通脉,不论寒邪入侵肌表腠理,还是深入五脏六腑,肉桂都可以将之驱逐出我们的体外。
天花粉 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
我们之前多有提及天花粉,主要是用于热病伤津之消渴症,
然,天花粉还具燥湿化痰之效,
辅佐肉桂,将体内残余的湿邪驱逐出境。
秦艽 辛散苦泄,作用平和,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常用药。
秦艽这味药材,妙就妙在不论是风湿热痹,还是风寒湿痹,都可以用一点秦艽来改善。
然,秦艽的药性偏于微寒,是故,治疗风湿热痹诸证,尤为擅长。
最后,作一简单总结,忘痛汤乃经补血汤加减化裁而得。补血汤名为补血,实则气血双补,今益以肉桂之祛寒,延胡索之活血化气,天花粉之消痰去湿,秦艽之散风,即有外邪,无不兼治,何痛之不愈乎?
一种中药的性是甘,苦,凉是什么意思
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有什么功效?黄芪和枸杞子都是很好的保健中药,平时适量喝一些黄芪和枸杞泡水,会有很好的滋补功效,对于脾胃虚寒也有一定的调养和治疗的作用。下面跟大家分享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有什么功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有什么功效1黄芪和枸杞泡水喝的功效
一、益气补血
黄芪甘温,入脾经,是补益脾气的中药药材,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症状,其含有的多糖、皂苷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搭配枸杞泡水喝,其含有的多糖、粗脂肪、粗蛋白、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也同样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
二、护目消肿
黄芪枸杞泡水喝的护眼明目作用主要体现在枸杞中所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可生成视黄醇,从而提高视力,防止黄斑症。另外,黄芪本身就有利尿消肿的功效,是中医上气虚水肿的要药,可用于脾虚水湿失运,浮肿尿少之症。
三、保肝护肝
黄芪有保肝作用,特别是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适宜慢性肝炎病人,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而枸杞归肝经,同样也有很好的滋补肝脏作用。
四、增强免疫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而枸杞子富含枸杞多糖,枸杞多糖是一种水溶性多糖,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鼠李糖这6种单糖成分组成,具有生理活性,能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黄芪和枸杞泡水喝的禁忌
1、黄芪不适合肾阴虚、湿热重的人群饮用,它会加重病情让患者难以恢复健康。
2、枸杞在身体有炎症的时候是不适合饮用的,会让炎症加重,甚至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3、如果是肺结核患者有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等症状,是不可以单独饮用黄芪枸杞水,需要根据具体症状搭配其它合适的药物。
4、孕妇饮用要慎重。因为它有可能会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
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有什么功效2黄芩枸杞泡水喝的作用
1、枸杞子针对治疗肝肾阳不足亏、腰酸腿软、头昏、记忆减退、眼花、目昏多泪、解渴等症状拥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2、黄芩有益气固表、敛汗举陷、托疮拨毒、利湿消肿之作用。
黄芪枸杞如何泡水喝好
黄芩枸杞泡水喝的作用,我们早已知道。那麼黄芪枸杞如何泡水喝好?实际上黄芩枸杞泡水喝的关键原材料便是黄芩、枸杞子。这二种原材料依照1:1的占比冲兑在一起,那样泡水喝最好是了。
黄芩枸杞泡水喝具备健康养生安神助眠的作用,另外针对一些目昏多泪、解渴等症状拥有一定的显著效果此外。黄芩不可以与箩卜一起服用,此外孕妇最好是也不必服食黄芩。
黄芩枸杞泡水喝大会上火吗
黄芩枸杞泡水喝大会上火吗?不容易,黄芩枸杞泡水喝不容易容易上火。由于黄芩和枸杞子泡水全是有清热利湿止渴的作用,因此 黄芩枸杞泡水喝不容易容易上火。可是假如我们在食用的全过程中,不留意黄芩和枸杞子的使用量便会造成 容易上火的。
枸杞针对治疗肝肾阳不足亏、腰酸腿软、头昏、记忆减退、眼花、目昏多泪、解渴等症状拥有一定的显著效果。黄芩有益气固表、敛汗举陷、托疮拨毒、利湿消肿之作用。
哪些人不适合饮用黄芪枸杞水
1、皮肤过敏的人
如果出现了过敏症状,最好不要饮用黄芪枸杞水。很多人平时总是大量饮用黄芪枸杞水,认为黄芪和枸杞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但是在出现过敏反应的时候,身体已经有炎症,此时自身免疫出现异常,最好不要盲目使用这些药物,以免身体受到刺激之后加重过敏反应。
2、孕妇
孕妇日常饮食需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对于孕妇来说不宜盲目使用一些滋补身体的药物来调节身体,任何药物使用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意见。如果孕妇总是盲目使用黄芪和枸杞来泡水喝,很容易因为药性的影响而导致不良症状出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孕妇平时用药需谨慎。
3、肺结核患者
黄芪和枸杞虽然都是常见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也不能够盲目使用,出现肺结核的人在药物的使用方面需要谨慎。肺结核患者常有的表现就是口干舌燥,甚至会有持续性的身体发热表现,此时身体已经有炎症产生,用黄芪以及枸杞泡水喝有可能会导致这些不良症状加重。因此,发现肺结核之后需要积极治疗,不要盲目使用这些药材泡水喝。
4、肠胃功能下降的人
身体调养合理才能维持健康状态,一般出现疾病的时候使用药物需要谨慎。很多人在肠胃功能下降的时候依然用黄芪和枸杞泡水喝,反而容易增加消化负担,甚至会对肠胃造成刺激而加重不良症状。
因此,在肠胃功能下降明显的时候应该挑选一些温和,容易消化,对肠道健康有促进作用的食物来调节身体,不要盲目使用黄芪和枸杞来泡水喝,以免带来身体负担。
5、感冒患者
黄芪以及枸杞都是常见的药物,用来泡水喝对健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部分人不适合用黄芪和枸杞泡水喝,特别是存在感冒症状的时候,最好不要用黄芪枸杞泡水喝。这些药材都是有具有温补性质,在感冒的时候可能会伴随着身体发热、咳嗽等情况出现,此时依然饮用黄芪枸杞水,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