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种类和用途
人参是最有名的中药,不仅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喜欢用人参,现在,连欧美等国家的西方人,也开始大量使用人参,并且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人参产品,畅销於世界各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用人参炖鸡汤来补养身体。总之,人参是最接近我们平常人的中药,似乎人人都知道人参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您去药店买人参时,店员或许会问,您需要什麼样的人参,您或许也有些困惑,人参就是人参,难道还有很多种人参吗?
是的,的确有很多种人参,而且不同的人参有不同的功效,适合於不同的人群和体质,所以,您千万不要以为买人参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了解各种人参的特性而盲目的进补人参,其结果可能是花了很多钱却没有的到健康,更惨的是不仅没有得到健康,却反而导致一些不适或疾病。 所以,在买人参之前,了解一下人参的种类和功效是必须的。
一,因为吃人参而失明
民国初年,江南名医余景和的著作《诊余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医案:
江苏武进有一个财主王某,年龄大概60多岁,身体肥胖,喜欢吃肥肉,这一年,王财主花重金从东北吉林买到一个六两重的野山人参,他把这棵人参和一只肥鸭一起炖,然后喝汤吃鸭。 然而,吃下人参的当天晚上,王财主就发现眼睛看不清东西,还以为是灯光太暗,便不以为意,躺下睡觉,谁知第二天起床发现,竟然是双目失明。於是赶紧延医诊治。医生来后王财主才了解到,他的失明原来是人参惹的祸。
原来,王财主本身身体肥胖,一向营养过剩,面色红润,平常又有头晕,头痛的毛病,按照现代的讲法,王财主八成是一个高血压患者,这种情况,中医多诊断为形气俱实,最忌讳吃补气药。人参是补养气血最好的中药,而野山人参又是热性且补气血功能最强的人参,所以,王财主吃完野山人参后,因为气血过度旺盛而导致气血上冲,进而导致双目失明。后来,王财主吃了将进一个多月的泻气泻火药,才逐渐恢复视力,但终究不如以前。由此可见,人参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人参。如何吃人参是有很多学问的,这要从人参的种类,功效和适应症谈起。
二,人参的种类
人参的种类因分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从植物学上人参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一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从中药炮制学上和功效上而言,人参可以分为:
生晒参:即用五加科人参的根,经过晒乾,润透,切薄片而成。现代多为人工栽培的人参制造而成。
红参:是用五加科人参的根,经过蒸制后,润透,切片而成,因为颜色为红色,所以称为红参。现代也是由人工栽培的人参制造而来。
野山参:是野生的五加科人参的根。
西洋参:是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主要产於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又名花旗参。
从人参的产地来分,人参可以分为:吉林人参,朝鲜人参(又名:高丽参,别直参),以及西洋参。
目前各种分类方法都在用,所以,对於一般民众造成不小的困扰,但最常用的分类方法还是按照中药炮制学和功效来分类。也即:生晒参、红参、野山参和西洋参。
三,各种人参的功效
知道了人参的种类还不够,要想从人参获益处,还必须了解各种人参的功效,然后再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人参来补养身体。以下我们就来看看各种人参有什麼不一样的功效。
生晒参:味甘,微苦,性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益脾肺,生津安神的功效。
红参:味甘,微苦,性温,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
野山参:味甘,微苦,性平,功效和红参相似,但力量最大,产量最小,价格昂贵。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由此可见,人参的种类不同,就有不同的功效,在选择人参的时候,就需要根据本身的需要来选取不同的人参。例如,前述的王财主,本身体质气血旺盛,痰火较重,所以,这种人是不宜吃人参的,因为人参有很强的补气血功能,也因为如此,王财主吃完人参后,就导致了失明。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麼人应该吃人参,吃什麼参,以及人参的吃法。
四,什麼人该吃什麼参
正如古话所说的,是药就有三分毒,所以,使用任何药物都要小心从事,人参也不例外。 人参是补药,且以补气为主。所以,使用人参的适用人群主要是有气虚症状者。例如,面色苍白,体虚无力,动不动就气喘吁吁等。又如,贫血症患者,往往兼有气虚证,所以,这类病人也可以吃人参。如果是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为了补养身体,预防疾病,也可以吃一些人参,但不可过量,而且要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人参。
一般而言,年老体弱而且身体虚寒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红参或野山参,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吃野山参,也可以吃一些生晒参。
妇女产后体虚者,可以吃一些红参。
一般人进补,可以吃一些生晒参,但不要吃太多。
大出血病人,最好吃野山参,其次是吃红参,再次是生晒参。
夏天进补,可以选用西洋参。
体质较热的人,如果要吃人参,最好选用西洋参或者生晒参。
不适合吃人参的人包括:高血压患者;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发热者不宜吃红参和野山参;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西洋参。
至於人参的吃法,可以灵活多变,传统上常常用人参炖鸡汤,也可以将人参切片泡水饮用。还可以用人参来做菜。用於出严重血症的患者,一般是用单独一味人参,名为独参汤。
野山参
野山参是长白参孕育的天然瑰宝之一,它生长在海拔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的原始森林中,是东北三宝之首,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吓、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延年益寿,野山参在我国应用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越来越稀少,是一味难得的天然绿色补品。 野生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它伯热、怕旱怕晒,要求土壤疏松、肥沃、空气湿润凉爽,所以多生长在长白山海拔500~10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里。每年七八月正是人参开花季节,紫白色的花朵结出鲜红色的浆果,十分引人喜爱。 野山参在深山里生长很慢,60~100年的山参,其根往往也只有几十克重。1989年,抚松县农民在长白山采到一棵"参王"重305克,估计已在地下生长了500年。这位"参王"是我国目前采到的最大的山参,已作为"国宝"被国家收购保存。
西洋参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是一种具有特殊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物。原是野生于大西洋沿岸北美洲丛林中与中国人参同属五加科但不同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约于300年前西洋参运销到中国,被当时我国医药家首先认定为凉性补益七血药,以中药学理论为指导将西洋参应用于临床治疗阴虚热症,其后西洋参逐渐成为名贵滋补药。西洋参的临床应用,最早记载于我国医药书籍中。
高丽参
专指朝鲜半岛出产的人参。世界许多国家都生产人参,著名的药用人参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北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部。高丽人参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完全成熟的高丽人参生长期在六年以上,是稀有的珍品,大部分出口到海外。高丽人参可入药,能泡茶,可入膳。人们按其质量分成等级入药。有人认为高丽人参能够防癌,也有人把她加进面食中做成点心,人参炖鸡是一道有名的药膳 高丽参高丽人参生长在深山老林里,十分稀少,而且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比较高。朝鲜半岛1000年以前就有高丽人参种植,当时半岛上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国——高丽王朝。相传那是有一个姓姜的居士,因为老母长期生病,他便天天祈祷母亲早日康复。他的孝心感动了山深,山神托梦,让他上山去寻找一种叶绿、根白、籽红的“仙草”,煎根服用,可令其母康复。居士依照山神的指点去做,果然只好了母亲的病。姜居士为了行善救人,就开始种植这种“仙草”,因其根酷似人形取名“人参”。后人把姜居士作为人参栽培鼻祖来纪念,直至今天。 高丽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栽培和生长条件特殊,,对土壤和气候非常敏感。高丽参既怕冷也怕热,只能生长在阳光斜照的地方,土壤必须干燥,不允许雨水沉滞。一般来说,只有平缓的斜坡和山麓附近的干燥土地上才能种植人参。为避免潮湿,参圃里的坪都筑得很高,坪上还要用树枝和席子搭成一行行天棚,随着阳光变化随时开闭,是人参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人参的播种期是3月末到4月初,经过六年的培植才能够收获。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种植者必须每日精心护理,因为人参圃里一旦发生病虫害,数百坪人参就会在一夜之间毁掉。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宿性根双子叶植物,素有"东北三宝"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我国古代人参别名很多、据历代医书记载、有人衔、鬼盖、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黄丝、白物、海艘雏石还丹、百尺杆、金井玉兰、孩儿参等。明清以来有人按产地赐名如:紫团参、辽参等。近代通称东北产的为吉林人参。山林里自然生长的称为野山参、人工栽培的称为园参。
人参在我国应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2—250年间,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的记载。将其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正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汉张仲景《伤寒论》收方113个,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参不仅含有人参皂甙,而且还含有脂肪、糖类、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强壮、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降低疲劳,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人参除主根作药用外,其它部分也有很高的药效。人参果、主补元气、返人魂魄、龙能健脾、发痘行浆。人参叶、主治补目,浸水洗头、令发光黑不落,醉后食之解醒。人参花、清香,善于生津又不耗气,可代茶用。人参芦,功能上行,又能治泻利浓、血崩、精滑等症,尤对泄泻日久,阳气下陷者颇为有效。参籽、有催生作用。
人参周身是宝,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人参的参芦、参条、参须、参花、参叶和参子,虽同生在一株上,但是其功效主治却不尽相同。分述如下:
参芦:参芦是植物人参的根茎。我国古代大部分医药书籍中,有人参"不去芦令人吐"的记载,从而把参芦作为催吐药。《华氏中藏经》首载参芦,并有"吐人"的记述。历代医家也多沿袭此说,如《本经逢源》就认为"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因此,临床上以参芦救治痰涎壅塞胸膈、食积阻于胃脘等症。近年来,有一些药品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翻阅了上百本本草古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参芦催吐作用进行了再评价,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系统地观察了参芦及不去芦的全参对鸽、猫、狗、猴等实验动物和人的致吐作用。结果表明,即使加大剂量,也未见参芦有催吐作用。他们又运用比较药理学方法,对参芦、不去芦的全参和去芦的人参的生物活性及毒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三者均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且毒性也相仿,从而说明参芦不仅无催吐作用,还具有与人参相似的生物活性,人参不去芦对其应有生理效应的发挥及毒性也无影响。经有关部门研究,参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须根、茎、叶还高,并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不同成分。这些研究,既推翻了前人对参芦和片面认识,又为人参的合理利用创造了理论依据。参芦占全参的8%-15%,以往入药前须将其除净,削下的参芦虽有少量作催吐药,但大部分却霉烂掉了。据统计,从前我国每年去除的参芦达15万公斤以上。现今,参芦随人参一并入药,既能节约药材资源,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奉劝选购人参进补者,请勿固守陈规而去掉参芦。
参条: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称为参条。参条补益之力较人参为小。据《本草从新》载,参条能"生津、止渴,补气。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因而,古代医家用其治疗虚弱病人的肩臂及上肢痛、抬举无力、手指麻木(相当于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网球肘等病)。现今,由于参条的量很少,故临床很少使用。
参须:人参的细支根及须根,状若胡须,故有参须之称。参须性平、味甘而苦,功同人参而力逊,因其价格低廉,故临床上非危急病重者,不需用人参,常以参须代替。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和白弯须四种。直须较弯须为好。(1)红直须: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厘米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纹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脱现象。断面棕红色、平整、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地坚脆。气香,味苦。(2)红弯须: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红直须和红弯须可代替红参使用。(3)白直须:为较粗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白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呈类白色。(4)白弯须: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白直须和白弯须可代替白参使用。
《本草从新》在介绍参须时说:"参须,生津补血。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须,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古代医家用参须治疗胃气虚弱的呕吐、呃逆,肺气虚弱的咳嗽、咯血及气津两伤的口渴思饮等。现代临床也常将其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其实,家庭选择保健进补,参须是较为价廉实惠的,泡茶应用更为方便。
参叶:植物人参的叶子称为参叶。参叶在清代以前很少作为药用。《本草从新》曾说过,参叶"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载"。而书仅晚成八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参叶气清香,味苦微甘,其性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浸汁沐发,能令光黑而不落,醉后食入,解醒第一。参叶性寒,味苦而甘。功能补中清肺、生胃津、止消渴、祛暑气,降虚火。现代临床除了用参叶较弱的益气作用外,主要借其生津润燥、甘寒清热,以治疗气阴不足的萎缩性胃炎、糖尿病、肺结核,以及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夏令用其泡茶饮用,可祛暑解渴。醉酒以后饮上一杯参叶茶,可醒脑解渴。参叶外用洗头,能够治疗脱发。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叶含有与人参根相同的皂甙,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故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选择参叶时,以叶片干燥,绿翠如生,手按之有清甜香气者为真品。
参子:人参的果实叫做参子。参子具有极弱的补益作用,除此之外,尚可用来"发痘行浆"。据文献记载:"凡痘不能起发分标行浆者,药内加参子,后日无痒塌之患。"可见参子曾作为痘科要药,但后世已很少使用。
参花:人参的花蕾称为参花。参花与人参的功用相似,但力量远较人参为弱。
综上所述,同出一株的参条、参须、参叶、参子和参花,虽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虚扶正作用,但其力量较薄弱,且还兼具其它功用。因此,多施于轻浅病证或作为保健服用。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参须、参叶,作为人参代用品,价格低廉实惠,长期服用,同样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秦岭无闲草,遍地都是宝”,之前总听说秦岭大山深处分布着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如杜仲、厚朴、太白米、独叶草等,想象中,它们都躲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普通人轻易是看不见的,却没想到,这次到了秦岭佛坪岳坝镇的大古坪村,不仅闯入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区,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药材宝库。
之前的文章中,我介绍过,大古坪村是秦岭大山最深处的村子,它在宝鸡太白县、西安周至县和汉中佛坪县、洋县之间,海拔近1200米,四周被深山老林所围绕,村子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位置,其下辖的三官庙和西河是最容易遇见野生大熊猫的地方。
大古坪村是一个居住村民比较多的村落,全村共有约两百多人,虽然这里与外界的联系被重重大山阻隔,但由于居民比较多,山里并不冷清。当我来到这里之后,恍惚间就像步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群山环绕、河流淙淙,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让人羡慕的山居生活。
我是一点一点发现这里是一个药材宝库的。
刚来这里的时候,只看到这里山茱萸特别多,几乎每一座山的山脚,每一户村居周围都密布着山茱萸林,3月正是山茱萸花季,茱萸绕舍,花海人家,整个村子都隐身于一片淡黄。
山茱萸也算是一种名珍贵药材,药用部分是它的果实,长得有点像枸杞,中药里头称“萸肉”,有滋补肝肾的功效,六味地黄丸里便有山萸这味药。佛坪,据说因为气候与土壤特别适宜,这里出产的山茱萸又是上品,用山茱萸泡制的茱萸酒更是佛坪一大名产。
不过因为佛坪山茱萸很常见,我并没有觉得如何神奇。
真正神奇的,是我在村边 探索 时,无意间偶遇的一种“药材”。
当时,我正沿东河而上,从大古坪街上组沿东河而上10公里,能抵达三官庙保护站,我虽然一个人不敢去三官庙,但还是准备浅探一下。还没走出村,我便看见路边有一种很特别的落叶,捏在手里,大得像芭蕉扇,叶脉顶端还天然的开裂形成一个开叉。
本以为这是板栗叶,刚好不远处有户村民,我便请教了一下,她告诉我,这是“厚朴”的叶子。
“厚朴”这个名字,我在叶广芩和党高弟合著的书《秦岭无闲草》里面看到过,在那本书里,厚朴被描述成一种濒危的名贵药材,属于木兰科乔木,为亚热带植物,汉江流域的秦岭是厚朴分布的最北界。厚朴皮是名贵中药,花和种子都能入药。
真没想到,在大古坪,路边随随便便就长着厚朴,尽管是人工栽植的,也十分神奇!
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随张忠文上山挖猪苓的经历。张忠文便是骑摩托车带我到大古坪的村民,来到这后我便住在他家。他本在佛坪县城做活,因为到了猪苓采收季,这次是特意回来挖猪苓的。
你根本都想象不到,神秘的猪苓原来竟就生长在他家后面的那片山坡上!我之前一点没想到,那片不起眼的山坡,竟是一个大大的宝库。
我跟张忠文爬坡,去看他挖猪苓。从他家屋子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去,先是过一片山茱萸林子,这片林子是他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他岳母在闲聊中告诉我,每年采收山茱萸,大概能给他家带来近两万元的收入。
山茱萸树下,放置着许多蜂箱,他家同时也是中蜂养殖大户,因为蜂蜜质量好,每年都有客商进山来收购,似乎不愁销路。
山茱萸环山脚生长,过了这片林子,到了海拔高一点的地方,小路通往坡地,这里坡度非常陡,几乎达到约45 ,想站稳都十分费劲,植被也比较稀疏。
坡上长着一种特别小的树苗,张忠文告诉我,那叫黄柏,又叫黄檗,树皮也是药材,可以清热泻火。我在书里看到过,羚牛特别爱啃这种树的树皮。
猪苓就种在这些树下,埋在厚厚一层落叶下的土壤之中。这一整面山坡都被细心地整修成了一级一级窄窄的阶地,每一层阶地上应该都种着猪苓。
猪苓是一种真菌,寄生于菌棒上,其貌不扬,样子有点像“黑化版”的生姜,也是一窝一窝的,我国最古老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把它叫做“猪屎”,因为它黑皮块状,样子很像猪屎。《本草图经》称它为“地乌桃”,“主痰症,解毒盅注”,“久服,轻身耐老”。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主要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还有抗癌的作用。
猪苓一般三年采收,有客商专门进山来收猪苓。几年前,猪苓价很高,每斤售价在七八十元,近些年价钱跌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今年新鲜猪苓每斤收购价在七八元左右。
张忠文用一上午时间挖了5大袋,按收购价可以卖到约3000元。这整面山坡的猪苓他才刚刚采挖一角,因为挖出来的猪苓个大,品相好,他很开心。
站在这面山坡上,向下望去,大古坪村就像一弯月,镶嵌在群山的夹缝之中,东河蜿蜒而过,田地依偎着河流,村居依偎着山脚。房屋前面的地里种着土豆、玉米等旱地作物,后面的山坡上则杂然生长着山茱萸、厚朴、黄柏、猪苓、板栗等。
这里一如中国的其他村庄,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出山了,挣钱、学习,追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但在老一辈的支撑下,这里的生活还在有条不紊地继续,一如百年前,土地里种着庄稼,山坡上长着药材,树下跑着鸡群,田地里有耕牛效力,每天清晨,炊烟会自屋顶袅袅升起。
我又往山坡上爬了一点,坡地上部变成了原生的竹林,苍苔爬上了树桩。
冰凉的山风呼呼地扫过来,风起林动,四周寂然,只能听到脚踩落叶和张忠文挥动锄头挖猪苓的声音,他人被坡遮住了,想不到,这坡竟有这么高!
到此,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在秦岭大山深处的高寒山地里,脚下这个山村宁静中透着神秘,原始的山林气息在身边弥漫,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许身后的竹林里就会钻出一头熊猫,或者吓人的羚牛……
这便是神奇的秦岭,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一个养育了众多山民的地方。游客进山,看到都是山水美不美,而世代傍山而居的山民们,才真正懂得它的脾性,懂得如何和山里的其他生灵共处,从这里获取生存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