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实施HACCP项目及HACCP体系审核情况介绍
泰国渔业局是为出口企业提供水产品检验和质量保证服务的主要机构。世界上很多进口国家都已认可泰国渔业局的水产品检验服务,尤其是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水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主要是货运检验和设备检验。1991年,泰国渔业局在泰国实施了自愿性的HACCP水产品检验项目。该项目包括渔业HACCP前期试验的实施、审议检验程序及对检验员和企业进行HACCP培训;加工企业通过进行设备检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的审议和质量项目的有效确认来实施HACCP项目的最后控制。1996年,该项目通过农业部立法程序对已审批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强制性执行。已审批的加工企业必须有已执行HACCP检验计划,报渔业局备案、确认,并不断和更新的HACCP检验步骤。从1991-1995年项目执行效果来看,HACCP实施方案在渔业发展非常迅速。1997年,有65%的企业已经完全实施了HACCP检验项目,25%的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10%的加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的培训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是HACCP项目推行成功的关键。目前,所有渔业局审批的加工企业均实施了HACCP管理计划。
由于HACCP 在泰国渔业行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快速发展,渔业局的作用随之变化。除检验良好的操作规范、卫生和其他法规要求是否已经达到之外,水产品检验员还必须承担新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HACCP计划和HACCP实施系统的有效确认和认证。为了与国际准则接轨同时符合主要进口国家的要求,渔业局开展实施HACCP审核程序。1999年整体审核查结果表明,尽管所有的加工工序实施检验程序均符合国际食品法典规定,但不同国家和客户对文档和实施的要求各不相同。
简介
泰国渔业局是为出口企业提供水产品品检验和质量保证服务的主要机构。世界上很多进口国家都认可泰国渔业局的水产品检验服务,尤其是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从60年代以来,水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主要是货运前检验和设备检验,也就是说采用世界各国政府机构用于控制食品安全一般手段。 渔业局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来检验出口水产品,进口国的要求包括健康、安全、质量、特征、加工工序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泰国是主要的水产品输出国之一,其主要市场有日本、北美和欧洲,还有如中东、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国家等其他市场。其注册生产企业近200家,年均生产出口产品近800,000吨。
渔业局水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处直接负责水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人员的总人数达288人(包括检验员、实验室人员、书记员、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产品和仅仅是出口产品确实是由渔业局来检验,即便如此,在渔业局检验的产品中,仍有1-2%的产品不合格,这表明检验工作在消费者健康、安全和满意程度方面仍有不如人意之处。因而,渔业局与产品进口国当局的检验机构和法律机构就不得不要做更多的工作。在政府财政危机期间,渔业部无法自己制定检验要求水平。政府必须与企业和共同合作迎接挑战。最重要的是要促进两国签署具有同等权力水产品检验系统协议或至少要获得进口国的认证的协议。
传统的检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人员的轮换太快,这就意味着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必须持续进行,而培训的机会又太少。二是对设备和操作的检查根据的是不同的方针、标准和操作规范。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文件不能表明各种不同要求的重要性,而且,这些要求措词非常不精确,如令人满意的、充分的,适当的、如果必要的话等等,因此,检验员可能花费许多口舌去解释一些非重点东西,增加了费用却没有减少危害。作为控制方式的选择之一,微生物测试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如时间限制,难以抽样、分析方法和指示器功能的运用等等。
1991年起,泰国渔业局实施自愿性HACCP水产品检验项目。该项目包括渔业HACCP前期试验的实施、审议检验程序及对检验员和企业进行HACCP培训;通过一些研讨会和设立HACCP工作组,制定了主要产品的HACCP计划,HACCP检验程序指南和质量手册也随之出台,并不断国际标准和进口国家的有关HACCP要求进行更新。加工企业通过进行设备检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的审议和质量项目的有效确认来实施HACCP项目的密切监控。
企业的实施分为三个步骤: 基础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全实施阶段。
1996年,该项目经立法部门批准对已审批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强制性的执行。渔业部按HACCP质量管理项目要求,制定这些已审批加工企业应达到的条件。已审批的加工企业必须有已执行HACCP计划,并报渔业局备案、确认, 而且制定和更新HACCP审核程序。
1999年,其他食品行业如肉类、家禽、蔬菜和水果产品也开始实施HACCP管理体制,许多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如家畜发展部、食品医药管理局、泰国行业标准研究所、国家食品协会也开始实行HACCP审核计划。
HACCP在泰国的发展步骤
渔业局的HACCP项目(渔业局1996)强调水产品安全、其他质量相关因素,卫生和良好的操作规范是进入HACCP项目的先决条件。HACCP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涵盖整个生产步骤、加工、进料、产品和在关键控制点的工作人员。在许多情况下,已经按照项目的要求在进行,就可以称为良好的生产规范。每类加工项目的确立必须制定一个与其加工操作、卫生和卫生设施情况相适的HACCP方案。 加工企业必须鉴定与产品和加工环境有关的危害。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应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加工者必须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卫生控制和良好的操作规范项目作为进入HACCP计划的必备项目。一旦鉴定出危害,用定义树就很容易把关键控制点测定出来。把关键控制点定于最能控制产品安全的水平。用这种方式就能大大减少关键控制点与关键点之间的混淆。
按要求,HACCP计划和必备项目应该归案。有关项目制定和文件归档的指南都用本地语言写在行业手册里。
企业的作用
每项操作必须设立一个必备项目和一个HACCP计划。企业必须用HACCP计划或必备项目来验证他们是否已达到法规的要求。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本公司必须进行危害分析,建立预防措施、监控程序、临界值和纠偏行动;还必须确定验证程序。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个纪录保存系统,以记录已经完成的活动、所发现的违规事实、纠错行动和采用的验证办法。
渔业局的作用
渔业局为企业实施HACCP制定了一些规定。所有由渔业局审批的企业应符合这些规定。另外渔业局还出版了HACCP计划和文件归档指南。渔业局还为企业提供专门的基础培训,并将以三种方式对加工厂的HACCP计划进行评估:
1. 通过验证企业加工条件的HACCP计划的设计和适应性;
1.1渔业局将根据HACCP计划的等级报告来对已审批的加工企业的HACCP书面计划(HACCP质量手册)进行有效确认。
1.2 企业把已鉴定的违规行为纠正之后,其HACCP计划就可以达到满意程度。
1.3 加工企业最多将有3个月的时间来纠正这些违规行为,并再次提交计划以供评审。
2.通过分别实施产品检验和设备检验,此类情况是用于对那些必备项目适当性的评估。
2.1 检验可使用工厂检验等级报告来进行。
2.2 加工企业至少要达到4级(必备项目中有2个以上的严重违规和 10个主要违规)。
3.通过审核加工企业的HACCP的活动。这第三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对关键控制点和工厂记录的检验。渔业局要检查工厂的记录和进行独立的检验以确认记录的精确度。综合这三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判定该工厂HACCP计划是否确实有效,并决定该工厂和产品的常规检验频率
种植场建立的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证基地所产产品能达到优质、安全和无污染的要求,为社会各界提供充足的绿色营养食品,特制定本制度。
一、坚决按照“政府推进、规模发展、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环保生产基地建设。
二、公司基地建立健全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每个基地都有专门的基地负责人、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并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三、绿色食品产地必须树立标识牌,划分隔离带,并标明范围以及种植品种和技术负责人。
四、基地所需的生产资料必须在农业投入品专供点采购,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五、基地所有的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范和绿色食品使用手册进行,并在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指导监控下实施。
六、基地农户要认真填写“田间管理记录”。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
七、严格遵守农药和肥料使用准则,保持基地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保证不受污染。
八、凡不按技术规程要求操作或私自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农户,公司一律拒收其产品。
环境保护制度
1、建立基地保护区。严格控制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纺织工业“三废”污染基地。
2、基地设立环境保护标识牌,注明基地名称和注意事项。
3、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腐熟,确保无害。
4、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依托当地环境检测机构,加强对基地投入品、基地产品和基地环境进行检验检测。
5、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
6、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7、基地环境要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8、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设备,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连接,做到生产、管理、储运、交流信息网上查询。
9、经常性检查和清理整顿基地生活、生产环境,防止和及时处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地环境污染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并向区环保部门报告。
10、基地区农户生活和生产垃圾采取集中处理,严禁乱扔乱弃。
11、定期对基地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保证环境质量。
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绿色食品NY/T393—2000农药使用准则和NY/T394—2000肥料使用准则,基地办公室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目录,以及使用数量。
2、基地农产品市场监督检查小组,要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的市场准入制度。
3、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在指挥部至少建立一个投入品专供点,为种植户提供质量符合国家和甘肃省标准要求的枸杞优良品种,并提供化肥、农药配送服务。
4、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林技站在枸杞生长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5、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督检查小组对基地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农资市场)每年必须进行至少5次监督检查和抽查,保证基地使用符合国标及地方标准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6、地办公室、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农户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杜绝使用各种禁用农药和肥料。
7、用后的肥料和农药包装袋、瓶、箱应集中回收,统一处理,防止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疫情疫病监测制度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一主要的防治对象为重点,监控多种有害生物,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科学防治。
2、进行两查三定即日常做好作物调查,查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发生程度定防治地块,查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消长进程防治适期,根据发生情况定防治措施。
3、种植户应向基地植保员及时报告疫情与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基地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必须当天安排采购农药,进行发放,保证三天内对基地防治完备。
4、基地植保员规定每三天必须对基地巡查一次,特别是早害发生规律期内,每天要一次巡查,一旦发现需要防治时,立即报告基地负责人。发现疫情或病虫害时及时制定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尽量不使用农药。
5、发生重大疫情与病虫害,公司基地植保员要及时到现场防治避免疫情与病虫进一步扩展。植保员在防治时间必须对施药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制度
一、科学选址蔬菜种植基地。
1、蔬菜种植基地必须远离工业园区、产矿企业和城市近郊。
2、 对准备用于种植蔬菜的田块,要抽取空气、土壤和灌溉水 送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方可种植。只有选好了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的蔬菜才能免受重金属超标。
二、加大蔬菜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
1、对蔬菜从业人员进行蔬菜生长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蔬菜的采购加工包装、添加剂的使用、关键卫生程序的控制进行系统的培训。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发放资质认可证书。
2、蔬菜种植基地必须配备具有植保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农药残留检测仪器,鼓励蔬菜生产企业引进植保和食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大学生。
3、加强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等措施防治害虫。
4、加大土壤测土配方方法的使用,有针对性的使用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硝态、铵态氮的施用,从而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和硝酸盐超标。
三、对农膜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再利用。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塑料可以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经过处理,既能重新成为制品,亦可制得汽油与柴油。近年来,国外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
农残检测程序和方案
目前基地对农残检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自检:原料收获10天前,由植保员按地块不同分别采样检测,得出残留药量的大致情况。在自检时如发现农残超标,迅速制定并实施补救措施,找出农残超标地块,追究责任人,严肃处理。
二、送检:按地块的不同,分别取样,送至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实验室进行检验。
产品出品前,要再次检验产品,坚决遵守《国内外农残标准》。
农业化学品残留控制措施
一、农用化学品种类及控制措施:
农药: 菜喜 多菌灵
化肥: 尿素 过磷酸钙 钾肥
公司根据常年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对作物的危害情况,指定农药的应用范围。
1、以生物农药生物制剂防治为主;
2、高效低毒低残留为辅,杜绝使用高毒、剧毒等禁止使用的农药。
二、培训计划(含种植及管理、农用化学品安全使用等内容)
公司对基地管理人员、化学采购员、保管人员和植保人员都进行相应岗位职责培训并持证上岗,对植保人员及种值人员进行全员培训。
三、基地监管(农用化学品使用、原料安全采收等措施)
公司对基地农用化学品使用有严格制度,采购和使用数量都要审批,并有相应记录。对原料的采收时间、数量、检测指标都有记录。
四、基地异常情况监控及应急措施
公司基地负责人和基地管理员、植保员时刻保持联系。经常性的到基地检查生产状况和管理状况,特别是农药的使用、保管,记录等并指导原料的安全生产。实验室质检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采收前的原料,并成品农残检测并作记录。成品进行农残取样检测,一旦发现农残超标者,将根据批号,查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异常情况报告措施
基地植保人员经常巡查地块,发现虫情、疫害、私用农药、违规采收的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基地负责人。对在种植中,发生中毒、设备事故立即报告基地负责人和公司负责人立即采取公司重大事故应急方案。
六、原料验收、溯源管理措施
公司根据HACCP和GAP的关键控点标准和公司的原料收购标准进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编码。
七、残留检测自控措施
公司加强对基地监督管理,特别是对农药选择、保管和使用的管理,确保基地不使用禁用农药。从原料生产前的土壤和灌溉水到种植过程的原料都要进行检测,原料收购时每天用农残速测仪进行检测并作相应的记录,产品出口前由省市检验,检疫局进行抽样农残检测,使农残检测覆盖原料生产到产品出口的整个过程。
八、疫病疫情发生与防治的报告制度
植保员在巡视时发现疫病、疫情时,根据危害情况,并做出用药的品种和数量及用药方法,报告给基地负责人,基础负责人立即作好农药的采购,领用审批,并监督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好防治工作。
种植基地常用农业化学品清单
一、农业化学品使用规程:
1、农业化学品选用准则
A、首先选用生物农业化学品。
B、其次选用特敏性昆虫生长调节剂。
C、再次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化学品。
D、最后针对性的选择防效好的、中等毒性、低残留农业化学品。
E、在任何情况下,严格禁止使用高、剧毒性的农业化学品。
2、农业化学品的品种
3、禁止使用的农业化学品
禁止在蔬菜生产上使用下述和含有下述高、剧毒农药的混配剂。
甲胺磷、呋喃丹、氧化乐果、水百家姓硫磷,杀虫脒3911、苏化203/1605,甲基1605,1059,杀螟威,久效磷,磷铵,异丙磷,磷化铝,氰化物,氟乙酰胺,吡酸,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钠,二溴氯丙烷,401,氟丹等。
二、建议参考农业化学品
1、苏云金杆菌制剂(100-500倍不等),如BT乳剂、BT粉剂、大宝等。
2、可与BT合理混用的巴丹(90%可溶性粉剂1000倍)杀虫双(18%水剂300倍)和宝咱(50%可湿性粉剂1000倍)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3、药剂防治抓住高峰期的低龄幼虫进行挑治,即在初孵幼虫还成群集为害时挑治最好,在傍晚或清晨施药,药剂有抑太保(50%乳油1000倍),卡死克(5%乳油1500倍),辛硫磷(50%乳油1000倍)和氯氰菊酯(10%乳油1000倍)。
三、要求
在蔬菜种植管理过程中,任何田块不准使用高、剧毒农药。如果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后果自负。希望基地负责人能够引起高度重视,以对自己,对他人,对公司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种植、管理好蔬菜。
生产和可追溯性与产品召回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本公司产品的可追溯性,对原料种植、加工过程、产品储存及产品销售建立跟踪系统,保证能追溯从销售到基地生产全过程的详细记录。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原料科,植、采购、加工、成品、储藏等各环节的标识和追溯。
3、职责和权限:
基地负责人负责种植一记录的追踪;
生产部负责加工记录的追踪;
贸易部负责销售记录的追踪和产品召回
4、程序要求
(1)产品从原料验收种植,到产成品全过程标识,确保产品可追溯和使用的原料,产品加工过程责任人,原料的详细资料等,成品标识包括:品名、规格、生产日期、基地编号、净重等。原料标识包括:进货日期、基地编号。
(2)基地采收原料按区域隔离放置,并做好标识。采收的原料运送到公司时,原则上同一车只装运同一区域的原料,如确需拼装要在不同区域的原料上做好标识并用塑料布隔离,装运情况记录在《原料采收、供货记录》中。原料运至公司时,接收人按标识及记录将原料分区域隔离放置,并做好标识。接收情况亦记录在《原料采收、供货记录》中
(3)基地部做好从种植、施肥用药、收获一系列的管理记录。
(4)品管部做好原料、半成品、成品全过程的检测监控和记录。
(5)档案管理:各部门记录每年进行一次汇总并归档,封面注明年份及名称。保存时间2年以上,保证记录可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日期及基地、农户的来源等。
(6)CHINAGAP产品必须单独入库存放,不能与非GAP产品放在同一个库里。
(7)对于标识不清的要隔离存放,待重新评估和确认后进行处理。
(8)在交付前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隔离,追踪评估。杜绝不合格品出厂。
(9)召回流程:
A 、当产品出现以下情况下,公司启动产品召回
1)产品到岸检验农残超标
2)产品到岸检验恶性微生物超标
3)存在其他重要安全隐患时
B、情况确认
当客户反馈或企业获知以上情况出现时,由贸易部负责确认,确认情况属实后,上报公司总经理。
C、召回启动:总经理下达召回启动,由贸易部具体实施。
D、原因分析
由生产部和基地技术人员共同对导致产品召回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召回产品做出处理决定,并针对性制定纠正措施,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出现。
E、当没有实际召回发生时,公司应保持每年至少一次的模拟召回演练,并保持相关记录。
5、相关记录
《产品召回记录》
《成品库存台账》
《生产加工记录》
《原料库存台帐》
《发运单》
《原料采收记录》
以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为核心的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文件
一、程序文件:为支持质量手册的有效实施,企业需建立以下程序文件
(1)《文件控制程序》
(2)《记录控制程序》
(3)标准操作程序(SOP)
(4)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
(5)《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6)《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7)原辅料安全控制程序
(8)产品召回控制程序
(9)加工设备设施维护程序
二、必要时需制订以下程序:
(1)生产和管理人员健康体检和培训控制程序
(2)厂区有害生物控制程序
(3)车间班前班后卫生清洁和检查控制程序
(4)检验检测设备计量校准控制程序
(5)食品链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产品追溯程序
(6)产品检测控制程序
三、体系文件探讨
1、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企业需成立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确定一名最高管理层人员任组长。同时确保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
(1)原料、辅料安全控制;
(2)生产加工过程安全卫生控制;
(3)产品安全卫生检验控制;
(4)体系建立、实施、内审和持续改进。
2、 关于资源管理或企业良好操作规范(GMP)
良好的资源是安全食品实现的物质基础。其主要内容及与相关法规要求对应关系如下:
(1)生产和管理人员培训及卫生要求(对应2.2第三条之“八”、第五条)
(2)厂区环境要求(对应2.2第六条)
(3)食品生产加工车间及设施要求(对应2.2第七条)
(4)生产加工用水(包括冰、蒸汽)要求(对应2.2第八条)
(5)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对应《2.2第九条》
(6)食品的储存、运输过程控制要求(对应2.2第十一条)
(7)企业实验室检测能力(对应2.2第十三条)
本部分编写要求一般包括:
(一)目标。即应达到的控制目标,可直接引用法规要求,或者高于法规要求。
(二)具体措施。即企业采取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以及必要时的监控措施,以满足法规要求。
(三)引出的文件和记录。建议企业将本部分要求编写成单独文件――《企业良好操作规范(GMP)》。
3、 关于食品防护
食品防护是预防人为故意污染,保障安全食品实现的另一重要方面。食品防护评估和实施过程可按照《食品防护计划及其应用指南 食品生产企业》(GB/T27320-2010 )。
4、 关于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
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危害分析,对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风险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予以有效实施和监控,是安全食品实现的关键和核心。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基本要素包括:
(1) 产品描述
(2) 产品加工流程描述
(3) 危害分析:企业应实施危害分析,以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
食品安全危害通常包括:生物性危害,如致病菌、寄生虫等;化学性危害,如农兽药残留、有机物重金属污染、非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物理性危害,如金属异物、碎玻璃等。食品安全危害来源通常包括:与产品本身有关的,如天然毒素等;与生产加工过程有关的,如致病菌污染、金属异物碎玻璃混入等。
企业应针对每一产品的每一加工环节进行危害分析,识别和评估与企业相关的已知的或可以合理预见的危害,并编写书面的危害分析工作单。
(4) 预防性控制措施
企业应制定和实施预防性控制措施,包括对关键控制点(如果存在)的控制措施,以将危害分析中所识别出的危害消除,或降到最低(可接受水平),或加以避免;应制定和实施预防性控制措施的监控要求,以确保达到防控效果。
申请备案产品的说明书和生产加工工艺资料
企业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来源和使用方法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