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会知道一个科学家,就是钱学森。中国现如今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好,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这里面少不了钱学森的功劳。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也因此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都不错。例如他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各类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还直接领导了“两弹结合”试验,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当时真的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
还有另外一位也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家,就是李四光。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有科技创新的精神。实际上,他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像是在三十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某地带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来他也是细心研究,发现通过几个步骤,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也是因此他提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所以后来发现大庆油田,我记得当时历史书也曾介绍这一件事,后来他也不断改变路线,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也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毕竟很多都是需要石油的,当时石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实际上,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科学家做出很多贡献,虽然有些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所以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但他们的贡献会载入史册,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也会知道,会感激他们的。
清华大学院长偷拍照流出,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你怎么看?
电视剧《功勋》在豆瓣上的评分一度达到9.1分,这部以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以真实的演绎,触动了无数人。
“氢弹之父”于敏、“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以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更是在以坚韧的意志,始终如一地践行“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精神品格,彰显了工匠精神。
-1-
何为工匠?
那么到底何为工匠呢?
是不是只有涉及尖端科技或者功成名就的人才能称之为工匠呢?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来源于日本,其实工匠在日本并不是一种称呼,确切的说是一种精神。
是手艺人追求技艺极致的精神。
在日本对手艺人也并不称为工匠而是:职人。
职人就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就是说在日本大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小到捏寿司的小野二郎,甚至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打扫新干线的保洁员,都是职人。
也正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职人,用他们的工匠精神,让日本变成了国民“可信”的国家。
中国人在日本买房子,我不解的问:
日本总是地震,为什么要在日本买房子?
他给了我一句:
地震怎么了,地震房子又不倒。
是啊,地震是地震,房子是房子,如果房子够坚固,如果房子的建造工艺是为抵御地震而造、设计的,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房子是按标准,没有偷工减料造出来的怎么会倒呢?
别说日本人,连一个外国人都坚信日本企业坚守品质,造房子的日本职人,坚守品质。
工匠精神已然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由老及小的文化。
-2-
所以,说同样的手艺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
咱们再拿一碗米饭来说一说。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外面的餐馆吃饭的时候哪怕是菜的味道不错,而且很下饭。
但是饭呢?
当你想好好的干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的时候,发现米饭的质量,可是和菜差得太远了。
提到米饭,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日本被誉为“煮饭仙人”的村嶋孟老先生,将半生精力都放在研究“如何做出一碗美味的米饭”上,吃过他煮的米饭的人,都会难忘那一碗米饭的香。
他开的“银饭屋下亭”餐厅,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共售出超过800万碗米饭!
人们慕名而去不是因为菜有多好吃,或酒有多好喝,也不是因为店面装潢有多豪华,而仅仅是为了去吃一碗米饭。
他煮的饭,一碗难求,吃过的人都会说: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米饭!
村嶋孟之所以将餐厅的名字命名为“银饭屋”是因为最纯正美味的才叫银饭。
其次只能称之为米饭甚至饭。
而他对银饭的标准是:外观晶莹剔透,粒形齐整;气味米香浓郁,清新气爽;味道香甜满口,回味悠长;口感内软外韧,粘性适中,筷夹成团,入口即散。
在开店的53年间,村嶋孟每天凌晨3点起床。
淘洗、浸泡和沥干当天所需的60公斤左右大米,准备够五六百人吃的配菜。
从开店一直到大约下午两点,卖完就闭店。
为了让米饭够香,他将55%的原料成本放在购买优质稻米上。
村嶋孟说:
优质的大米,抚摸起来手心会有细滑的质感,普通的大米,则会粗糙扎手。
饭做久了,只要把米放在指间揉一揉,我就能知道大米的大概产地,再放入口中嚼一嚼,就能说出它的具体产地,误差不会超过30公里。
对于煮饭这件事,村嶋孟非常较真,注重每一道工序和细节。
原料上讲究“人、米、水”;技法上讲究“淘、煮、蒸”。
人,指的是做米饭的人手上不能沾到腥味,所以绝不可以碰肉和鱼;
米,必须要亲自严选的优质大米;
水,一般使用井水,提前一天倒进大瓦罐中净置一晚,去掉水中杂味。
淘米要用流水不停地冲洗,让每颗米都充分摩擦。
村嶋孟说:
“淘米的时候要巧妙利用指尖的力道,让每粒大米在水中相互碰撞摩擦,这样的米容易吸收水分,同时还能增加米饭的甜度。”
煮,坚持使用古法烹煮,不用电饭锅。
村嶋孟专门订做了红砖灶台和双层锅盖。每隔30秒,就得转动锅盖和饭锅,让米饭受热均匀。
蒸,在烹煮22分钟后。蒸锅加小火,20分钟,冒出白烟后,把米饭转移到木桶中盖上盖子。
这样,即使是冷却的饭,也能保持纯正的香气。
这样煮出来的饭实在太香了。
捏成饭团,只要撒点盐,放上两块海苔就是绝美的滋味。
很多人都说“只要吃一碗银饭,就很幸福了”,吃过的人不断带自己的亲友过来吃,名声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日本媒体过来报道。
按理说,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村嶋孟却没有继续做大自己的事业。
他在2016年,关闭了这家火爆的日式食堂。
86岁高龄的他,孤身来到了中国,带着他的锅具和炉灶。
他住进了北京的一间四合院里,时不时去东北寻找中国最好的大米。辽宁盘锦和黑龙江牡丹江是他常去的地方,无论走到哪,每天都要亲自煮上一锅米饭。
村嶋孟说:
“我只是一介煮饭之辈,就只专注于煮米饭。竟然还给了我“仙人”这样的称号,充其量我只能算是个职人而已。”
我们会说太谦虚了吧,这样的成就难道还不是匠人吗?
一辈子专注去做一碗饭,这就是一个匠人的魅力!
-3-
匠人的素养
像村嶋孟这样的职人在日本到处可见,他们虽然坚守的领域不同,但是却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
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绝不半途而废好高骛远
②“死心眼儿“和”较真”是他们的通病
③不追求利润,只追求品质
④不会因外界的吹捧而迷失方向
这几个特征其实很像我们《功勋》里的八位主人公,他们忠诚、执着、朴实,他们是英雄,更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生而平凡,却在平凡之路上创造了非凡。
“匠”是信誉,当“匠人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常识、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就成为了增强企业总体硬核实力的育人模式。
当“匠人魂”成为国家的民族魂时,不仅仅是触达高精尖技术的科学家,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将出现更多“一辈子只为煮好一碗饭”的职人,那么,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更加坚不可摧。
清华大学院长为参加清华校庆,一身笔挺的西装打扮,骑着自行车赶赴举办校庆的场地。虽然没有豪车送行,但老院长整齐的打扮和身上那股精神劲儿就值得为人所称道。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贵。
为国奉献12年的钱颖一院长
我认为,高贵并不在于一个人的衣装多么的华丽,而是一个人从内到外透出来的一种气质。骑在自行车上的这位老人就是曾经连续12年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钱颖一是经济学博士,在清华修得本科文凭后,他先后到美国多所大学继续进修。后来,又辗转在美国多个高等学府任教。
在美国深造和教书育人多年后,钱颖一也没有忘记祖国。2002年,钱颖一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一众经济学教授从海外带回到祖国并担任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就任院长后,钱颖一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经济学人才。而他也充分利用了在清华任职的12年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看到培养出的一批批新的经济学人才,他说他为这些年来教育改革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在旁人眼中,也是卓有成效的。为此,他深感自豪。
而当人们在清华校庆时拍到钱颖一院长骑自行车的照片后,人们并没有因此贬低这位院长,而是为如此一位为治学不懈付出努力的老人点赞。因此,相比之前上不了台面的舞蹈表演,也有人感叹道:“这才是清华大学的颜面和体面。”
像钱颖一院长这样的真正为祖国的未来拼搏奋斗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贵,也才值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不知何时,像钱颖一院长这样的人得到的关注却不及一些明星。因为明星漂亮的脸蛋而盲目追逐的人有许多,但真正为我国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却不受重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随着人们对明星实际的认识越来越深,了解到明星不过也就是如我们一样的平凡人。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几乎没有或者说很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敬像钟南山这样在抗疫时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人物。
明星们穿金戴银,出行都有保镖护卫,看上去十分抢眼。但实际上,大多数这样的明星其实头脑空空,内在并不高贵,也不值得人们的拼命追逐。而即使衣着朴素,行事低调的科学家们却掌握着丰富的知识并将它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因而,他们是真正地造福了百姓,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
我认为,现在应当是合适的时间不再吹捧明星们了,而该对这些默默奉献的、高贵的人们做出表彰、支持和鼓励。这样,也能逐渐帮助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后一类人身上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国家栋梁,而非一些仅供娱乐消遣之用的偶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