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有水稻了。考古人员曾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20吨人工栽培的谷物,这些粮食主要由籼米和粳稻组成,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证明江浙一带早在那时就开始吃米饭了。而水稻最早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湖南,之后西传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水稻虽然历史悠久,不过到了魏晋时期仍旧是产量不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一碗白米饭的。但吃上一碗米饭也不能说明你是贵族,贵族首先会精选颜值、身材俱佳的米,后用温水浸泡、搓洗,冷水淘洗、再搓,直到米发白,再加上剁碎的蔬菜,一份高级主食就诞生了。后来到了南朝后期,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普通人才能吃得上。
南方人喜食米,北方人爱吃面,小麦亦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和水稻不同,麦子是个「外来户」。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有学者表示,小麦是在夏朝以前通过还「未曾规划」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告麦」、「食麦」记载,《诗经·周颂》中「贻我来牟」的「来」便是麦子之意。
此后,麦子逐渐规模化种植,《左传》还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景公生病时做了个恶梦,醒来后便召见巫师,巫师预言他吃不到新麦了。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令人献上新麦,并指责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然而晋景公准备吃饭前感到腹胀,便去如厕,却不幸掉进粪坑中身亡。

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加工手段有限,人们吃不上馒头、面条。据考证,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汤饼呈片状,后来逐渐演变成条状。面条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