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没有绝对的光敏或温敏,因为光照和温度对不育性都有影响,只是强弱不同而已。一些学者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分类研究。袁隆平(1992)在总结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分类的结果,分为光敏型、温敏型及光温互作型。卢兴桂等(2001)将光温敏核不育系细分为三大类型四个亚型:Ⅰ.光敏型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称为光敏温度范围),光照长度是决定育性转换的主要因子,温度起协同作用。这类不育系又分为:Ⅰ-1.长光不育型
在光敏温度范围内,长光照诱导不育、短光照诱导可育。其代表性不育系是农垦58S、N5088S、7001S等。
Ⅰ-2.短光不育型
在光敏温度范围内,短光诱导不育、长光诱导可育。这类不育系材料还不多,初步报道的有宜DS-1等。
Ⅱ.温敏型
育性转换受控于幼穗发育敏感期的温度,光照长度基本不起作用。这类不育系分为:Ⅱ-1.高温不育型
当敏感期处于临界温度以上生物学上限温度以下的条件下,表现不育。敏感期处于临界温度以下生物学下限温度以上的条件下,表现可育。代表性不育系有安农S-1S、5460S、衡农S、香125S、810S、IR32364S等。
Ⅱ-2.低温不育型
当敏感期处于临界温度以下时,表现不育。敏感期处于临界温度以上时,表现可育。如VIA、G0534S等。
Ⅲ.光温互作型
在一定的光、温互作条件下表现育性转换。目前已发现的是长光高温不育型,这类不育系在育性的表达上与Ⅰ-1型相似,但不能分清光、温的主次作用。如培矮64S、W9593S等。当日平均温度较低,在26℃以下时,光长起主要作用,当温度较高时,则温度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在水稻生长期内温度起伏变化,因而难以分清光、温的主次作用,表型上是一种互作的关系。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长光不育型、高温不育型及长光高温不育型三类不育系。N5088S和7001S已在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区应用,它们的临界光长约为14.00h,光敏温度范围为24~30℃,不育期稳定、制种纬度高、繁殖容易。长光高温不育型的培矮64S和高温不育型的香125S、810S等,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较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