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古代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不同就是一个是稻、一个是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北方以种麻为主,而稻的产地在南方,因此古书中才出现了对五谷的两种不同解释。
而《吕氏春秋》中则把这两种进行了综合,记录的是六种作物。这两种说法中只有麻是作为纺织物出现的谷物,因此把稻放在首位的说法,更符合现代人对五谷的认知。
起源: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
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
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都多于南方的人口,这与小麦的推广耕种有直接的关系。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此后至今一直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地区种植,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已经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食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
五谷:五谷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从古流传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五种。五畜:牛、犬、羊、猪、鸡,统称五畜。五菜:葵、韭、藿、薤、葱,称为五菜,依次对应着甘、酸、咸、苦、辛五个味道。五果:五果分别指的是枣、李、栗、桃、杏。
1、五谷:五谷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从古流传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五种。
2、五畜:农村多会养殖一些家畜用来吃肉或是代替劳动力,常见的有牛、犬、羊、猪、鸡,统称五畜。
3、五菜:古代蔬菜比较贫乏,所以人们把常吃的五种蔬菜称为五菜,分别是葵、韭、藿、薤、葱,依次对应着甘、酸、咸、苦、辛五个味道。
4、五果:农村里家家户户习惯在庭院里面种植果树,大多数是五果。五果分别指的是枣、李、栗、桃、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