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阐述到,文章要有风骨。注入风骨的文学作品,那是风情骨俊骏快爽朗,刚健现实辉光乃新,明朗健康遒劲有力,这是作品注入风骨的结果。然文学作品如此,人何而不为,所以人也要有点傲骨。
傲骨那是高傲不屈的气骨,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内涵、实力、原则的综合。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以一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道出了一个人生深刻哲理。无数的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认为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高人一筹,认为自己能干,目中无人,从而这也就典定了她失败的基础。有了这种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在赞扬、荣誉、奉承中,自为无人与已相比,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也就是造救了这种人在人生路道上更显的漂漂然,对待朋友的忠告、批评、评论等等,辨不清是非不明事理,最终在人生的路上还是失败而终。
做人虽然不应有傲气,但做人还是应注入一点傲骨,使人活的更有品味,也正是“骨傲香魂暗送,弥漫天涯三弄”。人的傲骨是要人有一种爱国爱人民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一个自信、自强、有爱心、有信心的意志和精神,一个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来去无意的胸怀。人生的道路坎坷挫折不平,有时失败和挫折可以随时降临,与之而来的也是嘲讽、冷眼、挖苦、埋怨等等一些打击之词,面对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失败后并不气馁,面对失败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从而战胜困难,这就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傲骨。
人之傲骨不是天生而来的,他是在人生路上漫漫感悟不断的升华,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铮铮傲骨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上,民族精神根植于民族的历史的土壤中,薪尽火传,熠熠生辉。古往今来,无数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龙的传人“一片丹心图报国”。抗击倭寇名将戚继光置生于外立志平倭,禁烟英雄林则徐“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风高节,巾帼英雄秋瑾“头颅尽侵闲中老,祖国宁甘却后灰”的爱国情操无不一一展示着铮铮傲骨的锻造法则:那就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之傲骨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断传承,他是对人们面对失败和挫折以至危难时优秀品质的考验,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灾难,也总会在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身上体现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他们往往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功业。铮铮傲骨的锻造是血与火的碰撞过程,民族精神是血染的记忆。多难兴邦,压力和灾难往往能够催生出伟大的民族品格,促使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碰撞中迸发出空前的力量。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洪水、瘟疫、科学上的拦路虎,中华民族挺直脊梁一一征服。人民子弟兵荡平洪魔,铮铮傲骨的锻造法则在和平时期又一次得到了诠释:艰苦奋斗、舍生忘死、勇攀科技高峰,“甘心赴国忧”。这就是中华优秀儿女心中的铮铮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