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味甘,平。归 经归肺、肝、肾经。
功 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应用 配伍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为补血之佳品。常与熟地黄、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药同用。
2、用于多种出血证。止血作用良好。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治血热吐衄,配伍蒲黄、生地黄,如《千金翼方》,治吐衄咳唾失血既多,虚倦神怯,配伍人参、白及等,如《痰火点雪》;治肺破嗽血,配伍人参、天冬、北五味子、白及等,如《直指方》阿胶散;治便血如下豆汁,配伍当归、赤芍等,如阿胶芍药汤;治先便后血,配伍白芍、黄连等,如《医林集要》阿胶丸;治冲任不固,崩漏及妊娠下血,配伍生地黄、艾叶等,如胶艾汤。
3、用于阴虚证及燥证。能滋阴润燥。治温燥伤肺,干咳无痰,配伍麦冬、杏仁等,如清燥救肺汤,治热病伤阴,虚烦不眠,配白芍、鸡子黄等,如黄连阿胶汤;治热病伤阴,液涸风动,手足瘈疭,配龟板、牡蛎、白芍、生地黄等,如大定风珠。
用法用量入汤剂,5~15g,烊化光服;止血常用阿胶珠,可以同煎。
使用注意本品性滋腻,有碍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 祖国医学对中药材崇尚“道地”(或称“地道”),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中医在选择一种药材入药时,为了保证其疗效经常把药材的出产地与药材名字并称,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惯称皆是如此。比如云木香即是指云南所产的木香,浙贝母即是浙江所产的贝母,广藿香即是广东所产藿香,又如党参、 秦皮等等。阿胶亦然——
南朝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由此我们知道,百年堂阿胶自古以来就是东阿的特产,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百年堂阿胶”。
东阿,春秋称“柯邑”,后改称“阿”,秦置“东阿县”,始有此称。那为什么称“东阿”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古代的山东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流弯曲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高地,故日“阿”。《说文》:“阿,大陵(大土山)也”。在赵者日“西阿”,在齐者日“东阿”。《水经注》载:“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
阿胶是东阿一地所产的道地药材,其名称来自其产地名称,这是完全是祖国医药传统的所致。
由于百年堂阿胶产地的独特性,在漫长历史中,优质的百年堂阿胶总是与东阿一地紧紧相随,“阿胶”逐渐也就成了这一药材的专有名称了。 “胶”在发明之初主要是用于制造弓弩和粘接器物等而非药用。
阿胶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云:“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名医曰:生平东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案二胶,本经不着所出,疑本经但作胶,名医增白字阿字,分为二条。上兽,上品六种,旧同。 ”按《百忍堂宗谱》记载:“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以及公元前478年“挥”76代孙张傅,动用军备物资牛皮熬汤救济灾民,发明用牛皮加熬胶,传与后人,张后人成立百仁堂制胶,为纪念先人命名名傅致胶(致通制)”
以及百年堂阿胶的药用始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以清煮胶”的记载。说明百年堂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早期的百年堂阿胶是以牛皮为主要原料,兼用猪、骡等多种皮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