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同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10-12-27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洪洞县万安镇东步亭村。
洪洞县同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1410245663388878,企业法人焦文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洪洞县同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为成员种植蔬菜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及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种植:蔬菜。(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99757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15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洪洞县同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各种蔬菜的产地?
广东是中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其 种植 面积的大小及变化会影响到蔬菜的供应,下面我带大家去了解下广东蔬菜生产面积的情况。
一、广东蔬菜生产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2006年以来,广东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2009年达到1707.65万亩,比2006年增长4.9%,年均增长1.6%。2009年,全省蔬菜产量2567.17万吨,比2006年增长7.8%,年均增速为2.6%。2006-2009年,全省蔬菜亩产基本维持在1500公斤/亩上下。总体上看,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二)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9年,全省蔬菜产值607.2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占农业产值39.3%。其中,叶菜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出一成,占农业产值超过两成,达23.2%,占蔬菜产值接近六成,达58.9%(见表1)。从近年情况看,蔬菜生产已成为广东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广东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 渠道 。2009年,广东种植蔬菜每亩产值达3568元,一亩叶菜类的产值更是高达4071元。
2006-2009年广东蔬菜、叶菜类产值及占总产值比重 (三)叶菜类面积和产量占比重大。
2009年,广东叶菜类播种面积达882.10万亩,占蔬菜的51.7%。叶菜类产量1243.96万吨,占48.5%。其次是瓜菜类、块根块茎类,播种面积分别占蔬菜的16.2%、11.4%,产量分别占19.1%、12.5%。其余各类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不到蔬菜的一成。(见图1、图2)
(四)广东蔬菜销路多元化。
多年来,蔬菜北运和供应港澳是广东冬种蔬菜生产的一大特色。全省每年北运菜数量大、品种多,如茄子、辣椒和四季豆等,是广东南菜北运的主要品种。广东蔬菜主产区茂名市,每年冬种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其中70%北运;湛江市冬种蔬菜播种面积90万亩,蔬菜年产量达230多万吨,其中55-60%外运。同时,广东长期向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出口蔬菜。如惠州市目前共有出口菜场39个,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新鲜蔬菜占香港地区进口蔬菜总量的40%以上。
(五)蔬菜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级差地租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是蔬菜生产地区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广东经济发达、地少人多的地区,较高的生产成本促使蔬菜生产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并逐步形成全省蔬菜生产的合理布局。2009年,珠三角、东翼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比重少于人口比重,而西翼和山区则相反。(见图3)
人均蔬菜生产量(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也基本呈现同样的情况。2009年,广东人均蔬菜生产量为266公斤/人。从分市看,韶关、惠州、肇庆和清远4市人均蔬菜生产量超过400公斤/人,广州、梅州、阳江、湛江和茂名5市在300-400公斤/人之间,汕头、汕尾和揭阳3市略高于全省水平,其余9市均在全省水平以下。从经济区域看,西翼和山区人均蔬菜生产量超出340公斤/人,高于全省水平;而珠三角和东翼则低于全省水平。(见图4)
二、广东蔬菜生产存在问题
(一)蔬菜生产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2008年,广东蔬菜产量在全国各省中排第九名,排在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省之后;而人均蔬菜生产量则在全国第二十五名,仅在北京、山西、上海、江西、西藏和青海之前。2009年,广东人口占全国的7.2%,而蔬菜播种面积只占全国6.2%,蔬菜产量仅占全国的4.2%;人均蔬菜生产量刚刚过全国水平的一半,只有57.5%。2009年,广东蔬菜亩产1503公斤/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40公斤/亩,这与广东蔬菜以叶菜类为主,亩产较低有关。但从另一角度看,广东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蔬菜传统种植习惯,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等,都表明广东蔬菜生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蔬菜生产布局尚欠合理,珠三角地区蔬菜自给率低。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广东部分地区近郊的菜地面积明显减少,致使当地蔬菜生产量与人口拥有量不相匹配。
2009年,广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2%,其余各市都不到一成。其中,深圳、珠海均不到全省的1%。(见图5)
2009年,全省有9个市蔬菜生产量占全省比重小于人口比重,它们分别是深圳、珠海、佛山、河源、东莞、中山、江门、潮州和云浮市。该9市人口占全省38.8%,蔬菜生产量却只有全省的18.8%,整整相差20个百分点。这说明该9市的农业生产能力与其人口拥有量不相匹配,与其消费能力也不相匹配(见图6)。从经济区域看,珠三角生产出全省40.8%的蔬菜,要供给49.7%的人口消费;东翼的蔬菜生产量占全省比重也小于人口比重0.8个百分点。部分地区蔬菜自给率过低,对外地蔬菜输入依赖性大,容易因外地供求变化导致蔬菜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愈加频繁的天气变化、范围越来越广的自然灾害表明,广东应该建立稳定的蔬菜自给率。
(三)结构性、季节性蔬菜?淡季?明显,容易造成蔬菜价格波动起伏。
近年来,广东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广东叶菜类占蔬菜比重较大,但由于春季的梅雨季节和夏秋的高温天气等原因,影响了叶菜类的生长,导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季节性蔬菜?淡季?。同时,由于传统消费习惯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这使广东蔬菜生产仍停留在鲜品生产上,产品保鲜加工与包装发展滞后,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也不利于蔬菜储存和保持供给平衡。
(四)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广东蔬菜仍以传统的露天生产为主,标准化和设施栽培面积少,蔬菜生产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和提高,保证蔬菜均衡供应难度较大。2009年,全省大棚蔬菜面积只有3万多亩。大棚蔬菜技术要求高和资金投入大,如果政府不予以资金上的扶持,很难在企业、菜农中大规模推广。
(五)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
目前,广东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外耕户多, 文化 素质低,安全意识薄弱,再加上农资供应渠道复杂,销售混乱,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以及执法队伍建设仍不健全等原因,致使蔬菜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六)蔬菜流通渠道有待完善。
近年来,广东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向粤北、粤西转移,加大了稳定城市蔬菜市场供应的难度,菜价的季节性波动在所难免。目前,蔬菜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经过了菜农、收购商、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超市、消费者等环节,菜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品种与市场衔接不畅,时常出现增产不增收以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生产过剩。当蔬菜价格涨到高位时,获益最多的是蔬菜流通商,而大部分菜农并没有获得高菜价带来的实际利益。这暴露出蔬菜流通渠道中存在着环节多、成本高、利益主体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三、广东蔬菜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
2009年,除广州、惠州和肇庆市外,珠三角其余6市的蔬菜自给率严重偏低,深圳、东莞和珠海人均蔬菜生产量只有12、63和89公斤/人,佛山、中山和江门的人均蔬菜生产量也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大中城市切实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将有利于抵御各种风险,减少当地菜价的波动起伏。广东要提高本地蔬菜的供给能力,一要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好?十二五?期间广东?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确保全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2009年1700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全省大中城市郊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加快建立一批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努力消灭蔬菜?淡季淡市,旺季烂市?的现状。同时,要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二要加快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推进蔬菜生产现代化发展。标准园创建是园艺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抓手。要在 总结 经验 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在优势产区创建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程度高的蔬菜标准园,树立标杆,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三要大力推进蔬菜异地开发种植。鼓励、支持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到广东邻近省、市周边农村开发建设供粤蔬菜生产基地,实行异地开发种菜,提高全省蔬菜的自给率。
(二)提高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促进菜农增产增收。
一是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逐步提高蔬菜生产抗灾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要计划统筹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扶持发展设施栽培蔬菜,扩大设施栽培蔬菜生产面积,提高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长年种植蔬菜的菜田建成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生产基地。二是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建设,提高优质种苗的供应能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首先要从育苗开始,集约化育苗代表着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灾后恢复生产中,对保面积、保进度、保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三是加快推广蔬菜杀虫灯除虫技术,诱杀趋光性害虫,降低害虫基数,减少蔬菜生产用药。四是切实抓好蔬菜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蔬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在耕作技术、育苗技术、植保技术和收获加工储藏保鲜技术等蔬菜科技研究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各种科技咨询交流活动和组织举办各类农民学习培训班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宣传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提升蔬菜的品质和档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切实加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生产者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首先,要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第二,要加强农药监管,从源头上解决滥用农药问题。第三,要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建立完善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和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不出现蔬菜中毒事件和蔬菜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第四,要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改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监测队伍素质和监测水平。第五,要加强对菜农的宣传、 教育 、培训工作,提高蔬菜生产者质量 安全生产 的意识和自觉性。
(四)加强蔬菜产销衔接,促进蔬菜流通畅顺。
一是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各地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合作社既可以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监控,又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切实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降低蔬菜价格的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进入超市、社区菜店、便利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费用,稳定菜价,保障供应。同时,优先鼓励消费地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形成交易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环节,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三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商场和超市直接挂钩,带动基地生产发展,搞活蔬菜流通市场,增强蔬菜产品的物流能力,确保品种结构、上市档期均衡供应。四是完善、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少流通环节成本,确保蔬菜调运畅通。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五)加强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蔬菜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重点监测主要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和产地价格等4类指标,及时掌握蔬菜上市量、价格与供求变化情况。二是各地要加强与气象局、新闻媒体等机构合作,建立蔬菜防灾抗灾预警机制,密切注意天气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各种灾害 措施 ,保障我省蔬菜生产与供应,减少菜农损失。三是建立专家会商制度,以提高监测、预警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增强形势判断的可靠性,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看了?广东省蔬菜种植面积?的人还看了:
1. 广东的蔬菜种植品种
2. 广东甘蔗种植面积
3. 广东冬季可以种植什么蔬菜
4. 南方蔬菜种植时间表
5. 适宜广东地区种植的牧草有哪些
6. 广东水稻种植时间
7. 露天蔬菜种植时间表
8. 关于经济类论文
9. 大棚蔬菜种植利润分析
10.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
1.哈密瓜
NY 5181-2002 无公害食品 哈密瓜产地环境条件
一、哈密瓜是哈密历史上的名优特产
说哈密瓜是哈密历史上的名优特产,史据是十分丰富的,现在我们仅从这些丰富的史据中撷取以下数例:
(一)、清康熙年间,策妄阿拉布坦侵犯新疆,清军征剿,滨州张寅随军进疆,后著《西征纪略》,他在第七页写道:“十六日谒国王(哈密回王)……遂献乳茶,茶罢,面前各设锻褥一(餐布),上设葡萄、哈密瓜各一盘……”。
(二)、清乾隆年间,兵部主事常均充军机章京,从征准噶尔,著《敦煌随笔》,他在“瓜州”目内写道:“汉书地理志注云:敦煌,古瓜州;地生美瓜,故名。……地有间隙,居民亦种哈密瓜……其瓤青、黄、白三色,俱鲜美。然安沙诸处以及肃州金塔寺亦有之,终不及哈密之尤良”。
(三)、清嘉庆年间,任职国史馆的祁韵士(字鹤皋 ,山西寿阳人),曾游历新疆18年,著《西陲竹枝词》,其中题为“哈密”的七言诗内容为:“玉门碛远度伊州(唐伊州地),无数瓜畴望里收。天作雪山隔南北(天山俗称雪山,新疆南北两路,以此山分界),西陲锁钥镇咽喉。”
(四)、民国年间学者刘文海,在其著作《西行见闻录》中写道:“……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环游世界两次,又是足迹几遍全中国,所尝之瓜未有美于此者。”
(五)、《新疆小正》中写道:“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 2柑橘
柑橘属芸香科柑橘亚科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除枳以外),用作经济栽培的有3个属:枳属、柑橘属和金柑属。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栽培的柑橘主要是柑橘属。 一、分布区域 我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考证,直到公元1471年,桔、柑、橙等柑橘类果树才从我国传入葡萄牙的里斯本,公元1665年才传入美国的佛罗里达。 世界柑橘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区域,性喜温暖湿润,有大水体增温的地域可向北推进到北纬45°。世界有135个国家生产柑橘,年产量10282.2万吨,面积10730万亩,均居百果之首,产量第一位的数巴西,2425.26万吨,第二位数美国,1633.52万吨,中国第三,1078万吨,再后是墨西哥、西班牙、伊朗、印度、意大利等国。 我国柑橘分布在北纬16°~37°之间,海拔最高达2600米(四川巴塘),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市,北至陕、甘、豫,东起台湾省,西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但我国柑橘的经济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北纬20°~33°之间,海拔700~1000米以下。全国生产柑橘包括台湾省在内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主产柑橘的有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江西、重庆和台湾等10个省(市、区),其次是上海、贵州、云南、江苏等省(市),陕西、河南、海南、安徽和甘肃等省也有种植。全国种植柑橘的县(市、区)有985个。
柑橘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这些条件影响最大的数温度。即使差异0.5℃的气温有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柑橘生长发育要求12.5~37℃的温度。秋季花芽分化要求昼夜温度分别为20℃左右和10℃左右,根系生长的土温与地上部大致相同。过低的温度会使柑橘受冻,甜橙-4℃,温州蜜柑-5℃时会使枝叶受冻,甜橙-5℃以下,温州蜜柑-6℃以下会冻伤大枝和枝干,甜橙-6.5℃以下,温州蜜柑-9℃以下会使植株冻死。 高温也不利于柑橘的生长发育,气温、土温高于37℃时,果实和根系停止生长。温度对果实的品质影响也明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通常随温度增高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增加,酸含量下降,品质变好。柑橘是耐阴性较强的树种,但要优质丰产仍需好的日照。一般年日照时数1200~2200小时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如日照好、热量丰富的华南与日照少的重庆柑橘产区相比:果实糖含量高、酸含量低,糖酸比高。一般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区域都适宜柑橘种植,但由于年雨量分布不均而常常需要灌溉。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以60%~80%为适宜,低于60%则需灌水,雨水过多,造成土壤积水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柑橘果园,会使根系死亡。柑橘果树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以75%左右为宜。 柑橘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紫色土、红黄壤、沙滩和海涂,pH值4.5~8均可生长,以pH值5.5~6.5为最适宜。柑橘根系生长要求较高的含氧量,以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2%~3%,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适宜。 繁殖柑橘苗木的方法有实生、压条、扦插和嫁接等多种,目前,仍以嫁接法最优、普遍,柑橘的嫁接苗由接穗和砧木组合而成,常用的砧木有枳、酸桔、红桔、枸头橙、朱栾、香橙、本地早和酸柚等。①枳,用作甜橙和温州蜜柑的主要砧木。抗寒、抗旱、抗瘠、抗脚腐病、] 繁殖栽培:用播种和嫁接法繁殖。
资源分布: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园林用途:柑橘四季常青,枝叶茂密,树姿整齐,春季满树盛开香花,秋冬黄果累累,既有观赏效果又获经济收益。 3苹果:
资源分布: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1870年前后始传入我国烟台,近年在东北南部及华北、西北各省广泛栽培。
我国的主要产地山东、陕西。
形态习性: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柱5。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荆子,矮化砧主要引进英国品种。采用宽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 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苹果是喜冷凉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最底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低温时间不足,发叶、开花推迟而不整齐,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动,到了5月鳞片松开脱落,成为枯桩,严重降低产量;绝对低温低于-30—-32℃,又发生冻害。据调查,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区的表现如下表。 表1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带的表现
海拔高度(米)年平均气温()丰产性果实品质病虫害生长规律适宜性
1800以下15以上`差差重不正常不适宜
1800—200014—15中中较重较正常次适宜
2000—220013—14丰上轻正常适宜
2400—250012—12.5
2200—240012—13高优极轻正常最适宜 在2200—2400米、平均温12—13℃地带,苹果表现好的原因,主要是夏秋昼夜温差,积温足,紫外光线强,苹果表现丰产稳产,果色鲜艳,果形高装,五棱分明,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胶粘性大,风味好,耐贮性和耐寒性强。冬季低温足,果树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花芽质量好,次春按时萌动,发芽、开花整齐,坐果率高,病虫害少而轻,所以是苹果的最适宜地区。海拔2000—2200米、年均温13—14℃和海拔2400—2500米、年均温12—12.5℃地区,紧接最适宜区的下带和上带,是苹果的适宜区。海拔1800—2000米、年均温14—15℃地区,冬温偏高,在“冷冬”年份基本能顺利通过休眠,次年表现较正常;在“暖冬”年份,不能顺利打破休眠,就会出现发芽推迟、开花不整齐、产量降低,所以是苹果的次适宜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年均温15℃以上地区,夏秋温度过高,降温晚,不仅果实着色差,糖低酸高,而且枝叶猛长,营养生长期长,迟迟水落叶,花芽分化不良;冬温过高,休眠期低温时数不足,花芽不能顺过休眠,扰乱了正常生活规律而导致生理紊乱,次春发芽、开花不整齐,坐果率低,病虫害多而严重;在海拔2600米以上、年均温9℃以下地带,又年积温和生长期温度不足,树变矮小,节间变短,果实细胞分裂数目少和膨大系数小,导致果小、皮厚、肉硬、糖低,均是苹果的不适宜地区。因此,发展苹果应选最适宜和适宜地区建园,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品种的优良性状,获得高产优质的果品,收到最佳经济效益。 二、雨量:苹果虽原产在夏天干燥的内陆气候地区,喜较干燥环境,但生长期仍需充足水和适宜的空气的湿度,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但雨量过多,湿度过大,又会导致枝叶茂密,病虫严重,果实色差,糖低酸浓。一般以年雨量500—1000毫米、空气湿度60%—70%为宜。由于云南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匀,旱雨季分明,所以2—5月旱季,应结合追肥每月灌透水一次,以满足发叶抽梢和开花结果所需的水分;雨季又要做好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以减轻病虫发生和提高果实品质。 三、光照:苹果是喜光性果树。据测定,多数品种的光补偿点为600—940勒克斯,饱和点为24000—75000勒克斯。光照不足,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和树体营养水平,并影响果实着色和糖分转化;强烈的直射光过多和照射的时间过长,又易引起枝干和果实灼伤。所以一定要选好园地和做好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和叶幕层合理,才能避免前述弊端。 四、地势:平地、山地、海滩、河涂都可种植,但以向阳、开阔、背风、四周植被较好的缓斜地,光照好,灌排方便,种植最好;洼地、箐沟,虽土层深厚,但光照差,雨季易积水,空气湿度过大;陡坡地,土层浅薄,土壤瘦,水土流失重,均不利于果树生长。 五、土壤:苹果对土壤的要求不严,粘土、砂土、壤土均可,但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层浅薄、石砾过多的粘重土壤,须改良后方可种植。适应酸碱度的范围为PH值5.3—8.2,最适为5.4—6.8。低于5.4,过酸,易出现缺硼、缺钙引发的缩果病和苦痘病;高于7.8,偏碱,易出现缺铁,引起叶片失绿。 4花生
花生原产地是在3500年前的巴西或者秘鲁的位置。据说,花生最早的用途是猪饲料。最早作为人类食用是美国内战时,为南北方的士兵提供食物。乔治.华盛顿.卡尔文博士被许多人尊称为花生之父。花生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从最南边的海南岛一直到最北边的黑龙江,只要不是盐碱地。都可以种植花生,而且花生的瘤根还有固定土壤中氮元素的作用。
5葡萄
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古名蒲桃、蒲陶,属葡萄科,落叶木质藤本,果实可吃,也可用为酿酒制干果的原料。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据说是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中亚经丝绸之路带入中国的,所以中国葡萄的栽种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
6黄瓜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个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
7白菜
大白菜
大白菜个体壮实,叶片白嫩如玉脂,滋味甜美香脆,与竹笋、榨菜和大豆被推颂为中国四种世界第一的蔬菜。它是我国北方最普通、最肥美的重要冬季蔬菜。 大白菜俗称黄芽菜,属十字花科芸苔属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系发达,长成肥大的肉质直根。叶可分外叶和球叶。外叶绿色,展伏地面;内部的球叶乳黄或白色,是贮藏养料的仓库。大白菜结球是对外界严寒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从中心叶子卷心开始,叶片合抱成球,把芽包藏在中间,以保护它安全休眠越冬。 大白菜品种繁多,有结球、半结球、花心和散叶四种。结球又分直筒、高桩、矮桩三种。著名的品种有直筒长圆形的天津青麻叶;高桩长圆筒形的北京包头青;矮桩短圆筒形的山东胶菜、河北石特一号等。良种大白菜能长到10千克以上。 白菜原产于我国北方,引种南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十九世纪传入日本、欧美各国。白菜种类很多,北方的大白菜有山东胶州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南方的大白菜是北方引种的,其品种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都是优良品种。白菜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以及大量粗纤维,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 大白菜亚种可以分为"散叶"、"半结球"、"花心"和"结球"四个变种。这些变种的进化过程,由顶芽不发达的低级类型进化到顶芽发达的高级类型而形成所谓的"园艺变种"。中国大白菜的栽培品种很多,这里只简介一些有代表性的优良品种。 1.散叶变种
主要在春季或夏季作为绿叶蔬菜栽培,代表品种有北京仙鹤白、济南小白菜等。目前基本不再栽培,曾作为绿叶菜栽培的品种有北京仙鹤白和济南小白菜,生长期30~60天。单株重0.6kg。 2.半结球变种
耐寒性较强,生长期60~80天。现在多分布于东北、河北省和山西省北部及西北等高寒地区。代表性品种有山西大毛边、兴城大矬菜等。目前局限在原产地少量栽培,有辽宁的大矬菜和山西的大毛边等品种。生长期80~85天。单株重6.55kg。耐热性中等,耐寒性强,抗病毒病中等。抗霜霉病及软腐病性强。丰产,耐贮藏,品质粗糙。 3.花心变种
一般都具早熟性,生长期60~80天,为温暖气候型,较耐热。多用于秋季早熟栽培和春季栽培。代表性品种有北京翻心白、翻心黄、济南小白心等。花心变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北京的翻心白、翻心黄和济南小白心等。生长期65天。单株重1.5kg。抗热性强,耐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宜夏秋栽培,早熟,不耐贮藏。 4.结球变种
栽培最普遍。这个变种因其起源地及栽培中心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而产生三个基本生态型: (1)卵圆型 (2)平头型 (3)直筒
以上的四个变种及结球变种的三个生态型属于基本类型。此外,它们互相杂交而产生了下列次级类型: (1)平头直筒型:生长期70~90天。适应性强,尤适于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京各地。代表性品种有北京大青口、小青口、抱头青、拧心青等。 (2)平头卵圆型:生长期100~110天。适于温和海洋性气候,适应性强。主要产于山东半岛与内地毗邻地区。近年各地也有引种。代表性品种有山东即墨县的城阳青等。 (3)圆筒型:生长期100~l10天。适于温和海洋性气候。适应性弱,产于山东半岛北部及其它地区。代表性品种有黄县包头、栖霞包头、莱芜包头等。 (4)花心直筒型:生长期约90天。适宜大陆性气候而适应性强,产于山东沿津浦线各地。代表性品种有德州香把子、泰安青芽和黄芽等。 (5)花心卵圆型:生长期100~l10天。适于大陆性气候。产于山东沿津浦线南段各地。代表性品种有肥城花心、滕县狮子头等。 以上变种、生态型和次级类型构成了中国大白菜的品种系统。
大白菜还可按栽培季节分为:春型、夏秋型、秋冬型。
大白菜按叶球的结构分叶数型、叶重型、中间型。
大白菜按叶色分为青帮型、白帮型和青白帮型。 ◆主要栽培品种简介 中国大白菜的栽培品种很多,这里只简介一些有代表性的优良品种。
1.散叶变种 目前基本不再栽培,曾作为绿叶菜栽培的品种有北京仙鹤白和济南小白菜,生长期30~60天。单株重0.6kg。 2.半结球变种 目前局限在原产地少量栽培,有辽宁的大矬菜和山西的大毛边等品种。生长期80~85天。单株重6.55kg。耐热性中等,耐寒性强,抗病毒病中等。抗霜霉病及软腐病性强。丰产,耐贮藏,品质粗糙。 3.花心变种 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北京的翻心白、翻心黄和济南小白心等。生长期65天。单株重1.5kg。抗热性强,耐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宜夏秋栽培,早熟,不耐贮藏。 4.结球变种 共八个类型。 卵圆型以山东的福山包头和胶县二叶为代表品种。生长期100~110天。单株重约6.3kg。耐热及耐寒性,抗病性、耐贮藏性均较强。目前栽培的品种主要有福东l号、福山核桃纹、胶县二叶、试旅大小根等。 平头型主要栽培品种有洛阳包头、太原包头,山东的冠县包头、菏泽包头等。生长期110~l15天。球重4.8kg。抗旱、抗热、抗病性较弱,但耐贮藏,产量较高,抗病力较弱。 直筒型代表品种有天津青麻叶和河北的玉田包尖等。生长期60~95天,依品种而异。本类型对气候适应性极强,抗病毒病性中等,抗霜霉病及软腐病性强。极耐贮藏。由于适应性强而容易结球和贮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栽培品种有天津的大、中、小核桃纹,玉田包尖等。 平头直筒型主要栽培品种有北京的抱头青、拧心青、大青口、小青口等。生长期90天,球重3.5kg。抗病及耐寒性强。需肥量大,耐贮藏。 平头卵圆型代表品种为,青岛的城阳青等。生长期100天,球重3.6kg。本品种适应性、抗病性、贮藏性均强。 圆筒型代表品种为山东的莱芜包头。生长期100~l10天。球重4.2kg。适应性、抗病性、贮藏性中等,贮至春节后味淡。 花心直筒型代表品种为山东省德州香把子、泰安的黄芽、青芽等。生长期90~95天。适应性强,抗病性中等,耐贮藏。 花心卵圆型代表品种为山东滕县狮子头。生长期100天。球重3.2kg。本品种适应性很强,抗病性中等,耐贮藏。
须指出的是,上述常规品种的栽培多集中在原产地。现大面积栽培的品种是各地育成的杂种一代(F1),已早、中、晚配套,生产上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