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又名马蹄。荸荠的功效与作用有清心泻火、润肺凉肝、消食化痰、利尿明目等,而且还可帮助预防流感。
荸荠的功效与作用
荸荠,又称马蹄,原产于印度。是一种生长在水田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吃的是那呈扁圆形的地下茎。在医学上,马蹄也占有一席之地。马蹄性甘味寒,入肺、胃三经,有清心泻火、润肺凉肝、消食化痰、利尿明目之功效。碧绿的马蹄茎苗,其药名称为“通天草”,性凉味苦,有清热解毒、补肾利尿的作用。
1、清肺化痰。
荸荠性甘、寒,能清肺热,又富含粘液质,有生津润肺化痰作用,故能清化痰热,治疗肺热咳嗽,咳吐黄粘浓痰等症。
2、利肠通便和利尿排淋作用。
荸荠含有粗蛋白、淀粉,能促进大肠蠕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邪引起的食积痞满和大便燥结等;荸荠水煎液能利尿排淋,是尿道感染患者的食疗佳品。
3、预防呼吸道疾病。
在呼吸道传染病较多的季节,吃鲜荸荠有利于防治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
4、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
功能性子宫出血常表现为经期紊乱和不正常的子宫出血。现代医学一般把功血分为排卵型功血和无排卵型功血两大类。排卵型功血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无排卵型功血多见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实践证明,对于宫血患者采用荸荠和荠菜进行药膳食疗,对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
5、其他作用。荸荠治疗舌赤少津、咽干喉疼、酒醉昏睡等症。高血压、便秘及痔疮出血等患者,宜食用鲜荸荠。将荸荠捣烂外敷,可治妇女乳头裂。若制成荸荠粉,内服清咽化痰,对嗓子、声带保健大有裨益。荸荠与海蜇煮服可以治疗甲状腺肿大。
荸荠的营养成分很高,每100克荸荠里就含有以下多种营养素:
营养素名称 含量 营养素名称 含量 营养素名称 含量 热量 59.00(大卡) 钾 306.00(毫克) 磷 44.00(毫克) 胡萝卜素 20.00(微克) 维生素C 7.00(毫克) 镁 12.00(毫克) 碳水化合物 14.20(克) 钙 4.00(毫克) 维生素A 3.00(微克) 钠 15.70(毫克) 蛋白质 1.20(克) 烟酸 0.70(毫克) 铁 0.60(毫克) 硒 0.70(微克) 膳食纤维 1.10(克) 锌 0.34(毫克) 维生素B1 0.02(毫克) 脂肪 0.20(克) 锰 0.11(毫克) 铜 0.07(毫克) 维生素B2 0.02(毫克)更多精彩,请看趣味组图:
马蹄雪梨胡萝卜糖水 荸荠荷兰豆炒木耳荸荠的适用人群
荸荠营养丰富,好处多多,一般人群都适合食用。
1、一般人均可食用。
2、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时食用效果很好。
3、烦热口渴、咽干喉痛、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消化不良者宜食用茡荠。
4、适于预防流脑、流感、咽喉炎时食用。
5、发烧时可多吃。
6、荸荠也适合儿童食用,能促进孩子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7、癌症患者、湿热黄疸者食用亦有较好的效果。
8、月经期间忌食生冷茡荠。
9、由于荸荠性寒,故脾肾虚寒及血虚者应慎食。
10、孕妇要慎吃荸荠。荸荠属于寒性滑利之品,对怀孕早期有一定的影响,能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
一、起源
马蹄铁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但最可靠的说法是罗马人的发明,而且在公元前1世纪的遗址里就很常见了。
有一本关于罗马帝国的书提到过:“公元前5世纪有一部分高炉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里北部波河地区,掠夺并驱逐了这里的伊特拉斯坎人。
这部分高卢人后来被称为山南高卢。他们好勇善战,有着令人生畏的军事组织和军事装备。他们的骑兵,骑在钉了马掌的战马上,这种钉铁掌的战马是古代战争史上了不起的发明。”
在牛津《技术史》中关于马蹄铁部分是这样的:“马蹄铁给马钉上蹄铁大大地增强了马的效率。它们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马蹄铁可能是罗马人的创新,在公元前1世纪的遗址里就很常见了。”
二、中国在隋代之前就已出现马蹄铁。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一幅“钉马掌图“,在隋开皇4年(公元584年)所建302窟的窟壁上。从图上看,一马站立,被拴于树上,一人立于其后,手握马右后肢,使蹄翻转朝上,蹄上绘有卵圆形蹄铁,似掌完欲放状。这足以证明马蹄铁在隋代以前就已出现。
也有人说马蹄铁在中国的晋代就已出现,不过一开始是不是用铁打的,而是用一种物品包裹的。
三、马掌在中国最早出现是中国的北方。
从秦汉到唐宋,中原地区都没有发现过马掌。不过,在相对偏远的东北地区,却有所发现,而且时代还不晚。
考古工作者在东北三省的高句丽时代遗存中,发现了明确为蹄铁的实物资料,其时代为公元3-6世纪。是著名的高句丽好太王陵中所发现的,该墓年代确切,为公元414年。
扩展资料:
关于马掌在我国的记载,大概是五代前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从当时回鹘牙帐驻地甘州(今甘肃张掖)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尽是砂石,非常难走,高居诲犯难了。
这时甘州人传授给他们一项技术,“教晋使者做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牦皮乃可行”。“木涩”是当时北方民族对马蹄铁的通称。由此可见,当时处于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已经掌握了给马钉掌的技术。
从唐代中期到宋代,中原王朝难以直接控制西北地区,尽管与周边各民族之间有数额巨大的以茶、绢换取马匹的贸易行为,但给马钉掌的技术始终没有随着“胡马”的输入而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所以,蹄铁技术始终被认为是一种新奇的域外事物。
追溯马掌的材质,宽泛的说,还使用过葛藤等材料包裹在蹄掌上。南宋词人李曾伯所说“健马铁裹足”以及《增补文献备考》“以葛编蹄”等有记载,这可看出除用铁锻打马掌外,还有这种极为简陋的马掌。
元朝建立后,马掌开始在北方大面积流行使用。因为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以及军事从来离不开马匹,所以他们对马蹄的保养十分重视,马掌这个先进的技术由此在中原流行。
用马掌来减轻牲畜蹄磨损的技术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从田间犁地到长途运输,牲畜的蹄掌都被钉上马掌,最大程度减少了地面、积水等对马蹄的伤害,从而降低了经济成本。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化农业未普及的时候,农村依然以牲畜做农活为主,所以当时给牲畜钉马掌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近年来出土的马掌文物陆续增多,从地域上看,多分布于吉林通化、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等地,西藏、重庆等地也有出土,但华北平原、江南等汉文化圈腹地区域鲜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