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名:栀子
拼 音:zhi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功 效:清热,泻火,凉血。
主 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 "味苦,寒。"②《别录》: "大寒,无毒。"③《医林纂要》: "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①《汤液本草》: "入手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未调敷。
用药忌宜:脾虚便溏者忌服。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别 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hao桃(《广雅》)、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处方名:山栀、山栀子、栀子、枝子、支子、生栀子、生山栀、山栀仁、山栀子仁、炒栀子、炒山栀、焦栀、焦栀子、焦山栀、姜栀子、黑栀子、黑山栀、栀子炭等
处方中写栀子、枝子、支子、山栀、山栀子均指生栀子。为原药材去杂质碾碎生用入药者。
炒栀子为净栀子用文火炒至金**入药者。
姜栀子为净栀子用姜汁拌匀,吸干后再用文火炒至金**入药者。
黑栀子又称栀子炭。为净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
蕉栀子为净栀子用大火炒到焦糊色入药者。
商品名:栀子、山栀、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以个小而饱满、干燥、色红黄、完整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中国台湾等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gardeniae原植物 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
炮制方法: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取出,放凉。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考 证: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2~4.5厘米,粗0.6~1.5~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①种皮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莆或类圆形,直径64~152μm,壁厚16~32μm,径向壁及内切向壁呈瘤状伸入胞腔内,孔沟较宽,末端常膨大呈钝圆囊状,胞腔及孔沟充满棕色物;断面观类长方形,外切向壁粘液化。②内果皮石细胞常上下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呈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14~34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方晶,有的并含砂晶。③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8~16μm,壁较厚,胞腔线形,常含细小草酸钙方晶。④草酸钙簇晶直径8~33μm,棱角较尖。⑤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物。⑥束鞘纤维直径13~22μm,壁厚,木华,孔沟较密,有的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⑦内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最外1列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本品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gardenin)、果胶、鞣质、藏红花素(crocin)、藏红花酸(crocetin)、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即格尼泊素-1-葡萄糖甙(genipin-1-glucoside)〕、格尼泊素-1- β-d-龙胆二糖甙(genipin-1-β-d-gentiobioside)及小、量的山栀甙(shanzhiside)。果实含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ede)、京尼平龙胆二糖甙 (genipingentiobioside)、栀子新甙(shazhiside)、栀子酮甙(gardoside)、鸡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ester);尚含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及二种色素,别含水量番红花甙(crocin,gardenin),水解后产生番红花酸(crocetin,gardenidin),还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
中药名, 黄栀子
黄栀子成熟干果是传统中药材,内含京尼平甙,栀子甙等,味苦性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散瘀血等功效。用黄栀子干果提炼而成的天然色素栀子黄,栀子蓝,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用药禁忌
1、脾虚便溏者忌服。
2、《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3、《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炮制方法 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常用选方
栀子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脑: 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昧,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栀子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 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 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 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 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 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 老山栀为末, 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 山栀子仁四七枚。锉, 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14、治热水肿: 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 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 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 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 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 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 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