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知识之中药的基本知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2:35:12
字号:

药学知识之中药的基本知识

药学知识之中药的基本知识

 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又称为“本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药的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1四性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探索归纳出来的,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法治则等学说为指导,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的用药规律。

 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

 药物的性、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将药物的性和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如麻黄味辛能散,性温能祛寒,故能发散风寒。

 3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肌体上下表里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他对疾病的病机或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发散;沉是下沉、渗利。一般来讲,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促进人体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则能下行向内,促进人体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 升降沉浮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应用原则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变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升降沉浮与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关系,寓于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4归经

 归经是指某些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某几经(脏腑)作用明显,而对其它经(脏腑)则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

 由于发病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心经病变每见心悸失眠等。而根据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疗效,即可确定其归经。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闷,故归肺经;羚羊角、钩藤能熄风止搐,故归肝经;朱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归心经等。有的药物适用范围较广泛,则其归经也较多。如党参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故归脾肺经;山药既能致脾虚泄泻,又能致肺虚咳喘,还能治肾虚遗精,故归肺脾肾经。

 5毒性

 古代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不尽一致,既将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在所称的毒性,专门用来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中药的毒性不容忽视,不可错误地认为中药大都直接来源于天然药材,因而毒性小,安全系数大。自建国后至今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的报道,固然有文献记载大毒、剧毒药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药物,如服用不当,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必须加以重视。中药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炮制或制剂不当;配无不妥;药不对症等。

;

求玄幻小说里出现的药材

中药 五味子: 性味归经酸,温。归肺、肾、心经。 性能特点上能敛肺止咳,下能涩精止泻,内能生津安神,外能收敛止汗。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或肺肾不足的咳喘。 2、津伤口渴,消渴。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4、肾虚遗精、滑精。 5、脾肾两虚的五更泄泻。 6、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及麻疹初发不宜用。 药理作用镇咳、祛痰、镇静、保肝、扩张血管、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抗溃疡以及抗衰老等。 乌梅: 性味归经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虚热消渴。 4、蛔厥腹痛。 5、崩漏,便血。 用法用量止泻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当生用。 椿皮: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主治病证 1、久泻久痢,湿热泻痢,便血。 2、崩漏,赤白带下。 3、蛔虫病,疮癣作痒。 赤石脂: 性味归经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 性能特点酸涩质重,功专收敛而固涩下焦滑脱。内服能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则收湿敛疮生肌。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主治病证 1、泻痢不止,便血脱肛。 2、崩漏,赤白带下。 3、湿疮流水,溃疡不敛,外伤出血。 使用注意《别录》有治「 ”难产胞衣不出”的记载,故孕妇慎用。畏官桂。 莲子肉: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性能特点补虚与固涩兼具,为药食两用之品。 功效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心安神。 主治病证 1、脾虚久泻、食欲不振。 2、肾虚遗精、滑精,脾肾两虚之带下。 3、心肾不交的虚烦、惊悸失眠。 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主治病证 1、肝肾亏虚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 2、肾虚遗精滑精,小便不禁,虚汗不止。 3、妇女崩漏及月经过多。 使用注意温补固涩,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慎用。 药理作用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升高白细胞以及抗菌等。 桑螵蛸: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为治肾阳亏虚、精滑不固所常用。 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主治病证 1、肾阳亏虚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带下。 2、阳痿不育。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之遗精及湿热尿频者忌用。 海螵蛸: 性味归经咸、涩,温。归肝、脾、肾经。 性能特点尤善止血止带,治崩漏带下效佳,堪称妇科之良药。 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主治病证 1、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创伤出血。 2、肾虚遗精,赤白带下。 3、胃痛吞酸。 4、湿疮湿疹,溃疡不敛。 诃子: 性味归经酸、涩、苦,平。归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生用:主治久咳、咽痛、失音,无论肺虚或兼热者均可。 功效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主治病证 1、久泻,久痢,便血脱肛。 2、肺虚久咳,咽痛,失音。 用法用量敛肺清火开音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肉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主治病证 1、久泻不止。 2、虚寒气滞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温中止泻宜煨用。 使用注意温中固涩,故湿热泻痢者忌服。 芡实: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 主治病证 1、脾虚久泻不止。 2、肾虚遗精、小便不禁、白带过多。 覆盆子: 性味归经甘、酸,微温。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主治病证 1、肾虚不固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2、肾虚阳痿。 3、肝肾不足的目暗不明。 使用注意肾虚有火之小便短涩者忌服。 浮小麦: 性味归经甘,凉。归心经。 性能特点甘补凉清,专入心经,尤为汗出不止多用。 功效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病证 1、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2、骨蒸劳热。 金樱子: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主治病证 1、遗精滑精,尿频遗尿。 2、久泻久痢。 3、崩漏带下。 五倍子: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性能特点适用于多种滑脱之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遗精滑精。 3、自汗盗汗,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 4、疮肿,湿疮。 使用注意外感咳嗽、湿热泻痢者忌服。 麻黄根: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肺经。 性能特点功专收敛止汗,治自汗、盗汗,既可内服,亦可研粉外扑。 功效收敛止汗。 主治病证自汗,盗汗。 使用注意功专收敛,故表邪未尽者忌用。 糯稻根: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胃、肾经。 功效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主治病证 1、自汗、盗汗。 2、虚热不退,骨蒸潮热。 **壳: 性味归经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性能特点止痛力强,为治痛证要药。有毒易成瘾,故内服宜谨慎。 功效敛肺,涩肠,止痛。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心腹筋骨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 g。止咳宜蜜炙用,止泻、止痛宜醋炒用。 使用注意酸涩收敛,故咳嗽与泻痢初起者忌服。又有毒并易成瘾,故不宜大量或久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服。 石榴皮: 性味归经酸、涩,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 1、久泻久痢。 2、便血,崩漏。 3、虫积腹痛。 使用注意收涩,所含石榴皮碱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泻痢初起者忌服。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玄幻小说里出现的药材列举:

 1、玉髓芝:炼制筑基丹的主原料。

 2、霓裳草:别名诱妖草,有十三片圆筒状的卷曲叶子,每过百年展开一片,散发一种古怪味道,能吸引八级以下妖兽,有催生妖兽繁殖作用。

 3、七霞莲:凡人服用后可以起死回生,白骨生肉,修仙者服下可以修为大涨。

 4、九曲灵参:天地灵气所化灵草,灵性十足,从诞生之日起就会幻化成各种动物或昆虫,能够自行活动,还非常擅长钻土入木,喜欢麝兰兽的粪便。

 5、伴妖草:妖兽洞穴附近的灵草,八级妖兽洞穴附近的是黑色的,八级之下妖兽洞穴附近的则是灰色的。

 6、天青花:可以暂时强行提高妖兽道行的药物。

 7、金阳芝:火属性灵草,是炼制火属性灵丹的顶阶材料,生于熔岩中。

 8、金灵子:炼制化息丹的材料。

 9、火榴果:肉甜多汁,凡人吃了,有一定的明目奇效。

 10、玄冰花:炼制玄冰丹的主原料,只生在万年玄冰之上,难以移植保存。

 11、天元果:吃一颗就可延寿百年的灵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8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