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1]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1].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土地类型丰富。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93859.47公顷,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79076.14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顷,占7.52%,人均0.084公顷。园地:2177.77公顷,占1.12%;林地:156788.58公顷,占80.8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5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顷,占0.35%;水域3415.82公顷,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顷,占7.63%。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七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其分布比例是: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个亚类,10个土种,占42.21%;潮土分布在小溪两岸的滩地,占0.38%;水稻土分布在溪涧峡谷两侧不同海拔的山垄梯地上,占11.82%。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铁、锰、铅、锋、铜、钼、钨、金、银、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