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20余属。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布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欧文氏菌属(Erwi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劳尔氏菌属(Ralstonia)、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等。致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引起的根癌病,胡萝卜欧文氏菌(Erwiniacarotavora)引起的软腐病,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引起的斑点病,茄劳尔氏菌(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引起的黑腐病,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引起的稻白叶枯病等都是著名病害和重要防治对象。以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菌为模式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菌与植物互作,取得许多新发现。
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包括有哪些,分别如何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菌为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该菌主要侵染水稻,也可侵染禾本科杂草,但杂草发病不普遍
我国自1976年开始监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变化,迄今已经进行了3次全国范围的病原菌区系鉴定,大约每10年1次鉴别品种初期采用金刚30江宁糯南粳15IR26等,1989年开始采用金刚30Tetep南粳15Java14和IR26等5个品种利用这5个基本鉴别品种,根据成株期的反应特征,统一鉴定来源于各地的白叶枯病菌菌株,结果区分出7个致病型(
表10-5 中国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在水稻鉴别品种上的反应
)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最多,Ⅱ型次之,但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稻混栽区则以Ⅱ型Ⅳ型为多后来部分省区进一步鉴定了新菌株,广西以Ⅳ型最多,Ⅱ型次之,并存在Ⅴ型;湖北Ⅳ型最多,Ⅲ型Ⅱ型I型依次减少;广东因大面积种植含抗病基因Xa-4的杂交稻组合,致病型Ⅴ明显上升日本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合作,采用统一的方案,利用近等基因系建立了一套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单基因鉴别系统,用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鉴定我国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1999—2000年的鉴定中,采用了一套已知遗传背景的鉴别品种,包括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籼型近等基因系材料IRBB3(Xa3),IRBB4(Xa4),IRBB5(xa5),IRBB14(Xa14)以及金刚30(高感品种)和Java14(Xa1,Xa3,Xa12)利用这套改进的鉴别品种,区分出8个小种(
表10-6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8个小种在鉴别品种上的反应
)
1、水稻基腐病: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2、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该病又称为细条病、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一、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包括有哪些
1、水稻基腐病
(1)水稻分蘖期发病:发病初期在接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会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点,渐渐的会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看到根节部变成黑褐色,有时可以看到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
(2)拔节期发病:叶片会自下而上变黄,靠近水面的叶鞘边缘呈褐色,中间有灰色长条形斑纹,根节变色伴有恶臭。
(3)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然后会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2、水稻白叶枯病
(1)水稻白叶枯病又被称为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量可达20%-30%左右,重可达50%-60%。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2)秧苗在低温下症状不明显,高温下秧苗的病斑呈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就会很快枯黄凋萎。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被称为细条病、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2)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渐渐的会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
(3)病斑上会溢出大量串珠状**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4)发病严重时条斑会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色大斑,与白叶枯很像,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
4、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1)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也被称为细菌性心腐病,是一种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
(2)苗期染病后会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然后会扩展成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3)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
(4)初期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期沿叶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
5、水稻细菌性穗枯病
(1)穗枯病主要是由颖壳假单胞菌引起的水稻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穗枯病在苗期和穗期都可以发生,但以穗期发病为主。
(2)水稻苗期发病后,幼芽会弯曲、色淡、有淡褐色条斑,之后会逐渐枯死。
(3)没有感染的病苗叶鞘有褐色至深褐色病斑,新叶从病叶鞘内冲破而弯曲伸长,心叶易从基部或病鞘腐烂处断离,病部和病土有恶臭味。
二、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1、水稻基腐病
(1)在基腐病发病初期可以排干田水,然后使用碱式硫酸铜或叶枯唑或四霉素,每5-7天轮换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2)首次用药可以混用熵茂或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样效果会更好。用药时一定要将喷头伸至水稻基部喷雾,以达到最佳防效。
2、水稻白叶枯病
(1)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喷药预防,大田发病初期要重点防治发病中心,可以使用的药剂有叶枯唑、噻菌铜等。
(2)根据病情发展情况每5-7天喷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首次施药可以混用熵茂或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在发病初期,可以根据病情交替单用或者混用叶枯唑、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每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4、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在发病初期一定要排干田水,根据病情轮换单用或者混用高效对口农药,可以选择普展、喹啉铜、四霉素、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
5、水稻细菌性穗枯病
(1)水稻细菌性穗枯病是一个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病菌,一定要密切监测,综合防控。
(2)尤其要做好检疫措施,发现疫情后一定要按照检疫条例将其销毁扑灭。
(3)同时要做好药剂预防工作,在水稻孕穗末期和乳熟期喷药防治,药剂可以选择氯溴异氰尿酸、春雷霉素、铜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