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模板(通用5篇)
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工作总结。怎样写工作总结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模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1
一年来,在县农业局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全乡上下围绕年初既定的产业思路为主题,以“粮食增产、结构调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服务,使我乡农业生产得以稳步发展。现结合我乡实际,总结农业工作如下:
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夯实农业基础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大规模,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精技术,调宽服务。
(一)、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经济收益。全乡的主导经济仍为农业产业,但经济重心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今年水稻种植面积228亩;马铃薯种植面积4025亩;玉米2850亩,大豆550亩,药材1750亩;发展萝卜、白菜、莲花白为主的高山反季蔬菜1500亩。
(二)、引进先进技术,种植新型品种。从县内外各地调运高产新品种,免费发放10吨“生产种薯”和53万粒原种,覆盖到全乡3个村654户,种植面积达1500亩;引进抗病性玉米种、高产洋芋种等新品种,免费下发各种种植技术资料到各农户,覆盖到全乡5个村500多户;向15户科技示范户发放价值3930元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并现场指导示范户进行科学种、养,鼓励示范户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带动一方百姓走向致富之路。
(三)、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完成45666芽“盐源早”优质核桃芽嫁接;组织乡、村三职干部、各村“第一书记”和乡党委班子成员到清溪乡同心村、大田乡新堰村、宜东乡长荣村,实地参观学习了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按照县产业扶贫经果林栽种方案,截至目前,已在我乡三个贫困村栽种花椒730亩,核桃863亩,苹果273亩,脆红李60亩。
(四)、加强科技指导,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共办科技专栏6期,印发技术资料20000份,发放农业法规及惠农政策选篇200余册;举办2次水产果树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培训800余人次;从县林业局、农业局请来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坪安、沙坪、虫林三个贫困村指导农户进行栽种。
(五)、加大监测力度,保证食品安全。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认真做好农残检测工作,按每月至少抽样20样品个的原则,对蔬菜、水果进行抽样检测,共抽去样本240个;经检测,均无不合格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确保了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全乡24个专业合作社进行不定时抽查24次;节假日排查5次,节假日期间我乡主要针对有上市产品的合作社进行检查,未发现违禁药品且全乡无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对全乡5个村种养殖大户、基地进行不定时的抽查26次。
(六)、持续推动产业招商。围绕产业抓招商,营造亲商、惠商、利商环境。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为大面积种植户提供网上订货、销售、以及价格对比等消息。
二、发展农村经济状况,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因工业园区发展,我乡移民工作逐步开展,导致农村人口、农业耕种面积等大幅变动。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217万元,同比增加505万元;农业收入2248万元,同比减少95万元;实现农民劳务收入1135万元,同比减少5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6元,同比增收863元。
三、畜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以大户带动散户发展的方式,引导群众做大做强畜牧;全乡生猪存栏1440头,出栏3920头;牛存栏550头,出栏380头;羊存栏5580只,出栏1820只;小家禽存栏3820只,出栏2680只;抓好春季、秋季防疫工作,防疫率100%。
四、完成惠民工程,为民办实事
全乡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同时,按时按质完成了国家惠民政策工程。
1、完成粮食直补面积4076亩,补贴金额55.02万元。
2、完成玉米良种补贴3485亩、水稻良种补贴210亩、玉米覆膜补贴3628亩。
3、完成种植业投保续保工作,玉米投保参保2168亩;马铃薯投保续保面积为4450亩。多方协调,帮助全乡384户玉米受风灾影响农户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为农户挽回16.8万元经济损失。
4、巩固退耕还林面积6026.068亩,林业投保参保51008亩;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将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到实处,确保了辖区内安全。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多,工作做的还不够细致完善等。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未来的一年里,我将着里于农业种植的技术、机械化的使用、新型品种的引进等方面,一如既往的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2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关心指导下。20xx年我乡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来开展,圆满完成了年初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项农业补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一事一议”等制度;认真抓好了农村“三资”管理,重点抓好了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成效明显。
二、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
(一)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加强农业基地建设,20xx年我乡新建三个农业基地。
1、渭下村科技示范户李格夫在长丰新建综合养殖基地,主要从事牛、羊、鸡及水产品的养殖。
2、刘小凯、冯青良等村民在江南村租用水田300多亩种植水稻,新建水稻种植基地。
3、洞背村新型职业农民刘树生与刘金生联合在本村新建种养基地、种植水稻、生姜、芋头200多亩,养殖白鹅3000多羽。
(二)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总产,增加农民收入。
1、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大号粮食稳产基础。20xx年我乡完成早稻播种面积8711.34亩,中稻播种面积2110.58亩,二晚种植面积10079.13亩。全年种植水稻面积合计20901.05亩,粮食总产9586吨。
2、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
3、虽然今年为稻瘟病高发的一年,但我乡受灾面积较少、损失较小。
(三)确保冬种覆盖率,推广、高产优质冬种油菜品种,推广免耕直播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0xx年我乡冬种油菜近万亩,冬种覆盖率达85%以上。
(四)农技人员定期到田间查苗、病虫情,参照县预报及时印制发放病虫情报。全年共印发23期,每期80份,今年我乡没有发生大面积病虫灾害,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持。20xx年本乡没有出现因动植物疫情的上访事件。
(五)乡、村兽医技术员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抓春防、秋防,乡政府在财政困难情况下挤出资金购买疫苗,免费为全乡养殖户提供服务。
(六)20xx年全乡水稻机耕机收率达65%以上,机插因农田规划建设原因还有待提高。
三、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1、全乡完成土地确权颁证率达90%。
2、到目前为止,全乡没有发生因土地确权农户上访的现象。
3、我乡已完成“三体系一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有序流转。我乡流转耕地近1000亩,林地1000多亩,及时发布了信息并上报农业局。
四、农检站建设情况
1、有办公室和检测用房各一间,有人员2人,有制度、检测仪器及经费。
2、完成速测任务、蔬菜农残速测批次,猪(牛)尿样“瘦肉精”速测批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一个。
3、积极做好辖区内沼气池使用安全监管工作,及时上报沼气池建设用户统计上报工作。
五、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1、机构健全,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公章、有人员,制度完整。
2、规范使用票据、审批程序到位,村级财务按时报账并上传“三资”管理平台,资产资源及时更新并上传平台。
六、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与组织参加培训
国家重视农业,基层农机人员正沐浴着党的农业政策,必须加强实干,落实政策。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办公面积达到300多平米,办公条件全面提高。全站在编人员8名。
今年我乡组织科技示范户培训一次,参训人员60名,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二次,参训人员100余人。还有7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了省级培训五天。对于业务培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0xx年我乡农业工作能顺利开展,离不XX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各级农业部门的`关心指导,是全体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化。但由于受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现代农业面临着土地流转相对困难、科技条件资金扶持缺口尚存等难题,离现代农业要求差距还较大,20xx年,我们将咬住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3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视频会议相关文件精神,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立足一个“早”字,积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全区农业工作顺利进行,现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抓好春耕备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春耕备耕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迅速行动起来,切实抓好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20XX年我区种植业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加种粮效益。积极组织货源,积极准备春耕农用物资,全区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物资已基本到位。
二、加强在田作物管理
我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查苗情、查墒情,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技术方案,促进全区夏熟粮油苗情转化升级。对农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对于因冻害等原因造成的长势较差、脱力落黄的小麦、油菜田,要早施用返青接力肥,促进苗情转化。对长势正常的田块,要适期施用拔节孕穗肥和油菜薹花肥。抓好病虫草害防治。返青期是田间杂草高发期,对杂草较重的田块要在气温回升后,抓住冷尾暖头,根据田间草相,选准药剂,掌握适期,突击开展春季化除,控制杂草危害。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组织防治,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三、加强农业生产领导
我委把春季农业生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强化责任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4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始于20XX年8月成立,并于20XX年8月在县民政部门进行社会团体登记,协会理事会由4人组成,会员59户,指导农户3000户,涉及10多个自然村两个乡镇。协会本着兴一个产业,创一个品牌,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协会的努力,本辖区青枣面积达4000亩左右,青枣由协会组织销售到全国各地市场,年销售量达10万吨以上,协会年总产值达350万元以上。
目前,在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的无公害协会生产基地,笔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着追肥的协会副理事喻先生,提及今年收成,他高兴的说,我今年种植无公害青枣4亩,略一估算今年收入可达8万元,有协会做靠山,我们农民是“拥有聚宝盆,不用出家门”。
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利用标准化无公害青枣生产技术发展西红柿、四季豆、黄瓜、青枣`葡萄等果菜品种的种植,目前已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4500亩,协会成员由最初的4户拓展到60户以上,辐射周边6个乡镇,带动就业3000余人,据协会理事长介绍,今年每亩青枣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
我们协会效益可观是其一,更主要的是看中了协会的“三条龙”服务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入会农户一不愁技术,二部愁销路,三不愁价格,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还能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果菜田间管理,如今群众加入协会的积极性高着呢!站在标准化果蔬生产基地旁,一个今年就加入协会的成员高兴的说。
在今后协会以健全和优化服务为根本,以提高综合效益为宗旨,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及措施等多项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同时,我们还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对本协会果蔬种植户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技术咨询指导,降低了种植过程的投入成本,提高了果蔬的品质和产量。
为突破瓶颈,壮大规模,该协会在县、乡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土地流转,把一家一户零星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开发种植,目前已连片种植达100余亩,有效改变了常规经营粗放经营方式,农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均大幅度增长。
协会自20XX年成立以来,在县科协、农科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协会章程和服务宗旨,积极开展工作,在县乡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协会本着“服务行业、连接市场、沟通政府”的宗旨,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协会发展思路。围绕协会章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更加充分发挥本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加速推动全县青枣产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万能5一、基本情景
锦江乡位于崇州市北大门,东与崇平、廖家两镇相邻,南与崇阳镇接壤,西靠西河与济协隔河相望,北与元通镇、观胜相连,面积18.69平方公里,人口16103人,辖一个白马社区和四个行政村新华、乌尤、天民、余塘村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锦江乡
交通便利,华怀路南北贯穿全境,是通往街子、怀远、元通、花果山等重要景点的重要节点。
二、具体工作
(一)、创新探索“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
今年以来,我乡紧紧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群众满意为要求,在华怀路沿线的新华村创新探索“混合型”土地合作新模式。XX年11月16日,市委书记范毅率相关人员到我乡新华村调研土地合作社,听取乡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罗述林对陈家林土地合作社创新探索“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工作情景介绍,详细询问了土地合作社组建、运作模式及股东收益情景,对我乡创新探索“混合型”土地合作模式、“订单生产”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1、陈家林“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基本情景。
锦江乡陈家林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社成立于XX年3月,该社位于锦江乡新华村5组,目前共有入社农户68户,入社面积220.19亩,是锦江乡规模较大、运行较好的合作社之一。
该土地合作社创新探索了“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
紧密型土地合作:农户自愿将149.07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合作社,预交生产成本费用(诚信金),由合作社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
松散型土地合作:农户自愿将71.12亩土地入社,预交生产成本费用(诚信金),合作社按照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生产,实行订单种植,为社员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服务,农户自行分配所产农产品。
2、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目前,新华村组建成立了8个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户321户,面积达950亩,采取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生产管理经理,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做好平时日常管理工作。今年,合作社采取“大春种粮,小春抓钱”的思路,与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签订优质富硒水稻种植,平均亩产(湿谷)达1200斤,销售价格(湿谷)1.18元斤,每亩分红590元,比未入社农户平均增收200元亩左右;目前已有7个土地合作社与新繁泡菜厂果味觉公司签订了小春青菜种植协议,预计每亩收益可达700元。
3、陈家林“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亮点。
①创新土地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将“紧密型土地合作”与“松散型土地合作”有机结合,更加适应农民群众土地股份合作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②适应农村劳动力的配置、过渡和转移。农户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作模式,比较合理地解决就地务工、就近务工、外出打工劳动力的配置、过渡和转移。
③找准产业确保稳粮增收。采用大春种水稻、小春种蔬菜的粮经复合生产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抓经济与抓粮食生产的问题,稳定农业生产。同时,经过合作社“找”产业、寻出路的主动发展行为,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了合作社的发展。
(二)、顺利完成蜀鸿嘉水泥制品市场及小水泥制品企业拆除还耕工作,构建优美整洁新农村面貌。
小水泥制品企业是极具锦江特色的传统产业。由于小水泥制品企业占地大,破坏农田,沿路设厂等问题,为规范小水泥制品企业生产,我乡于XX年、XX年在市国土、规划、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对锦江乡小水泥制品企业违法搭建进行依法拆除。
在蜀鸿嘉水泥制品市场拆除中,锦江乡承担了市场拆迁的主要工作。由于拆除工作涉及群众面广,影响面大,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及其涉及的深化确权工作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由乡党委一把手亲自带队对各业主和项目区的群众进行摸底、政策解释以及劝导和疏导工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认真接待各企业业主和群众的来访咨询,并采取集中回访,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解答政策,疏导各类问题和矛盾。同时,我乡根据不一样工作阶段,不一样工作情景采取不一样方法措施。经过应对面、点对点的政策解释和耐心细致的劝导,我乡努力把拆除违法占地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处理在乡镇,化解在乡镇。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业主、群众因拆迁和深化确权工作到市政府及上级部门无序上访和其他过激上访情景。经过XX年5月—7月近3个月,上千人次的集中整治,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拆除和还耕任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同时,我乡进一步加大对怀华路沿线(锦江段)示范线建设整治力度,对尚未拆除到位的违法建筑进行再次清理和拆除。今年以来,我乡已累计投入人力500余人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怀华路沿线小水泥制品企业及摊点进行整治;我乡还专门抽调4名人员配合市国土局对拆除的小水泥企业用地进行还耕和整治,使200余亩违法占地得到恢复。
经过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我乡对怀华路沿线(锦江段)不断整治,如今的怀华路沿线(锦江段)不再是当初的“脏、乱、差”,而是环境优美整洁的田园风光。
(三)、构建完善保障改善农民民主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农民就业和增收新办法。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好的规划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我乡在发展中确立了把锦江打造成崇州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之乡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中把新型农民社区、发展规划村道建设规划、沟渠改造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域发展相结合,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同时,在全乡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各村要建立相应的产业规划,实现产业的适度规模、产业互动和区域发展。
2、引导群众发展思路转变,内引外联促发展
锦江的地理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方面,我乡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强化与农发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对接,强化产业化项目信息的接收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包括我们广大党员群众的进取性和主动性,为我乡产业发展供给好的产业项目信息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过引导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促进新项目、新产业的不断落户和发展;同时,也经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土地收入,提高了群众的务工收入,带动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
3、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我乡在构建完善保障改善农民民主体制机制中,牢牢树立“抓产业发展,就是抓农村发展,就是抓群众增收”的思想。近年来,我乡先后引进了成都市温江区建超花卉园艺有限公司586亩花卉苗木基地项目,深圳林盛园林有限公司花卉及特种蔬菜繁驯基地项目,崇州市国家粮食装备库签订“富硒大米”生产项目及其他花卉园艺公司项目。
今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圳林盛园林有限公司在天民村投资规模不断增加,现已投入资金1000余万,完成基地项目建设300余亩。崇州市国家粮食装备库签订“富硒大米”生产项目,稳步推进。成都古味觉有限公司1000亩泡青菜项目正式签约。经过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四、几点启示
1、农业农村工作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我乡在发展中确立了把锦江打造成崇州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之乡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中把新型农民社区、发展规划村道建设规划、沟渠改造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域发展相结合,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同时,在全乡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各村建立相应的产业规划,实现产业的适度规模、产业互动和区域发展。
2、农业农村设要与引导群众发展思路转变相结合。
锦江的地理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方面,我乡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强化与农发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对接,强化产业化项目信息的接收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包括我们广大党员群众的进取性和主动性,为我乡产业发展供给好的产业项目信息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过引导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促进新项目、新产业的不断落户和发展;同时,也经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土地收入,提高了群众的务工收入,带动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
;成都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与管理对策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国标
温江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在温州区的水果批发市场中,有温江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半边街路与天府西路交叉路口,该批发市场的苹果批发价格为3元钱5斤,葡萄的批发价格为6元钱2斤等,而其他批发市场的苹果价格为5元钱5斤,葡萄的批发价格为10元钱两斤,是温江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便宜的。温江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是成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东临成都市。
耕地是受人为活动影响最强、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土地资源类型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成都市是四川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但耕地复种指数高,人地矛盾突出,探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及分布,对指导耕地培肥及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2006年在成都市除主城区外14个区市县612.08万亩耕园地上,通过方格布点采集了2 600个土样,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分析获得各点土壤有机质含量,用插值法计算土壤有机质在成都市耕地的分布情况。在对成都市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的基础上,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一、耕地土壤有机质评价
1.耕地有机质分级标准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并参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操作规程》中耕地地力评价、耕地养分分级标准、分级原则,确定成都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分等级评价和土壤有机质丰缺评判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5级,分别代表丰富、较丰富、中等、较缺、缺。具体指标为:1级(丰富)有机质含量(%)>4.0;2级(较丰富)有机质含量(%)3.01~4.0;3级(中等)有机质含量(%)2.01~3.0;4级(较缺)有机质含量(%)1.0~2.0;5级(缺)有机质含量(%)4.0%,属丰富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较好,是成都平原高产、稳产农田和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一级的耕地面积为35.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3%。其中水田面积28.4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10%;旱地面积7.25万亩,占旱地面积的3.43%。此级耕地在成都市平原-水田型耕地中以温江区、双流县、都江堰市、大邑县、邛崃市等平原地带成片分布,面积24.63万亩,占平原-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8.53%;在平原-旱地型耕地中仅彭州市、崇州市、新津县、邛崃市等有零星小块分布,面积0.51万亩,占平原-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2.49%;在丘陵-水田型耕地中仅金堂县、彭州市、新津县、邛崃市、都江堰市和蒲江县有零星小块分布,面积3.798万亩,占丘陵-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3.41%;在丘陵-旱地型耕地中仅双流县、大邑县、邛崃市、崇州市和蒲江县有零星分布,面积6.75万亩,占丘陵-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3.53%;从上可以看出一级地中,以平原-水田型耕地为主。
(2)土壤有机质评价为2级的耕地,其有机质含量3.01%~4.0%,属较丰富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好,多为中壤至重壤,作物适种范围较广,产量较高,为较优质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二级的耕地面积为150.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51%,其中水田面积135.3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33.80%,旱地面积14.67万亩,占旱地面积的6.93%。此级耕地在成都市平原-水田型耕地中以温江区、彭州市、双流县、郫县、都江堰市、大邑县、崇州市、新都区、新津县、邛崃市等平原地带成片分布,面积127.95万亩,占平原-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44.28%;在平原-旱地型耕地中以彭州市、双流县、都江堰市、邛崃市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4.38万亩,占平原-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21.50%;在丘陵-水田型耕地中以邛崃市、蒲江县、金堂县、彭州市、新都区等地零星小块分布,面积7.41万亩,占丘陵-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6.64%;在丘陵-旱地型耕地中以邛崃市、蒲江县、彭州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和崇州市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10.30万亩,占丘陵-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5.38%;从上可以看出二级地中以平原-水田型耕地为主。
(3)土壤有机质评价为3级的耕地,其有机质含量2.01%~3.0%,属中等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一般,作物适种范围较广,产量中等偏高,为较优质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三级的耕地面积为249.5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78%,其中水田面积180.4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45.05%,旱地面积69.18万亩,占旱地面积的32.68%。此级耕地为成都市主要耕地类型,其中平原-水田型耕地中以郫县、新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县、双流县、青白江区、崇州市等平原地带成片分布,面积127.65万亩,占平原-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44.18%;在平原-旱地型耕地中以青白江区、双流县、新津县、蒲江县、都江堰市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9.84万亩,占平原-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48.35%;在丘陵-水田型耕地中以双流县、邛崃市、蒲江县、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地零星分布,面积为52.74万亩,占丘陵-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47.31%;在丘陵-旱地型耕地中以双流县、邛崃市、蒲江县、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和崇州市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59.34万亩,占丘陵-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31.02%;从上可以看出三级地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平原-水田型耕地,其次是丘陵-水田型耕地和丘陵-旱地型耕地,平原-旱地型耕地面积最小。
(4)土壤有机质评价为4级的耕地,其有机质含量1.0%~2.0%,属缺乏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差,作物适种范围较窄,产量较低,为中低产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四级的耕地面积为162.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其中水田面积54.26万亩,占水田面积的13.55%,旱地面积108.69万亩,占旱地面积的51.35%。此级耕地在成都市平原-水田型耕地中以双流县、金堂县、龙泉驿区和蒲江县等地零星分布,面积8.49万亩,占平原-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2.94%;在平原-旱地型耕地中以龙泉驿区、金堂县、和青白江区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5.51万亩,占平原-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27.07%;而丘陵-水田型耕地主要集中在龙泉驿区、金堂县、双流县、青白江区、邛崃市和都江堰市等地零星分布,面积45.77万亩,占丘陵-水田型耕地总面积的41.05%;丘陵-旱地型耕地主要集中在金堂县、双流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邛崃市和蒲江县等地成片分布,面积103.18万亩,占丘陵-旱地型耕地总面积的53.93%;从上可以看出四级地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丘陵-旱地型耕地,其次是丘陵-水田型耕地和平原-水田型耕地,平原-旱地型耕地面积最小。即此类耕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丘陵山区的旱地。
(5)土壤有机质评价为5级的耕地,其有机质含量 成都市耕地中土壤有机质评价3~5级的耕地面积总计426.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66%,仍有近7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处于中、低水平,耕地有机质缺乏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成都市耕地有机质管理对策建议
1.有针对地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我市耕园地土壤有机质大多处于中下水平。针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增施有机肥的数量和目的不一样。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增施有机肥的量相对应少一点,目的是逐步提高或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证农作物需要;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增施有机肥的量相对多些,目的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我市的金堂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大部、双流县丘区、邛崃市丘陵山区、蒲江县丘区耕园地土壤有机质多处于较贫或极贫乏水平,需大量增施有机肥。各区、市、县大多耕园地土壤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需加大有机质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其他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丰富、丰富水平的耕园地在给作物施肥过程中,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适当增施有机肥,逐步提高或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
2.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土壤
(1)我市秸秆资源与分布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多少与作物生物产量及秸秆占主产物的比值两个因素有关(详见表1)。按以上比值及当年作物产量计,全市共有秸秆资源376.6万t,按养分含量计,可提供粗有机物267.95万t,氮素2.9万t,磷素0.34万t,钾素5.13万t。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作物种类、播种面积的不同,秸秆资源分布的区域也有很大差异,其中80%以上的秸秆资源集中于我市二、三圈层,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
(2)秸秆的利用与还田方式目前,我市农村中的秸秆处理主要是露天焚燃,少量用于垫料、肥料、直接还田和工业原料,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全市直接还田的秸秆约41.6万t,占当年秸秆资源的11.05%,还田面积140万亩,每亩平均300kg左右,以稻草为主;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乡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在秸秆利用的方式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如通过沼气建设,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秸秆,或者将作物秸秆先做食用菌的培养原料,待生产食用菌后的培养基原料(即菌渣)作畜禽饲料,畜禽排泄的粪便再作养鱼的饵料或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以代替和补充商品能源,最后又利用鱼塘的塘泥和沼渣、沼液做肥料施于农田和果园。这样多层次的利用,大大地提高了作物秸秆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秸秆还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垫圈还田。即每天向畜圈中投放作物秸秆既作饲料又作垫料,加上牲畜粪尿,经牲畜踩踏后变成肥料,常称为厩肥;②堆沤还田。用作物秸秆与厩肥、人粪尿、磷肥、细土等混合经腐熟剂制成堆肥还田;③制沼气肥还田。将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内,经发酵产气利用后,将沼渣、沼液还田;④直接还田。主要有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该法是秸秆大面积还田简便易行的主要办法。
3.有条件的地方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绿肥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养分全面,营养丰富,粗纤维含量少,利用价值大的特点。作肥料,它富含氮、磷、钾、微量元素,有机质较多,C/N低,易于腐烂,供肥及时。我市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种绿色植物生长,因此绿肥资源丰富,分布很广。绿肥作肥料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压青、泡青、堆肥、沤肥等几种。
(1)压青绿肥压青有稻田压青、旱地压青、水田压萍等几种,是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将处于盛花期的鲜绿肥直接翻压入土作底肥或追肥。绿肥压青应掌握好翻压期、翻压量及翻压深度,并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效果更好。
(2)泡青就是将采收的绿肥铡碎放入粪坑或污水函内,让其腐熟后作底肥或追肥。泡青的坑、函应防渗深漏,并搭棚或加盖,用污水或粪水将绿肥淹没,效果较好。
(3)堆肥一般是将含纤维素、木质素较高的绿肥或用作饲料后的饲草下脚料,作为原料进行堆制,其堆制方法与一般堆肥相同。
但我市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复种指数高,休耕土地面积近于零。近年,随着土地整理、耕地质量保护等项目的开展种植绿肥又成为培肥地力的重要方法。
4.应用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培肥土壤利用垃圾做肥料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又有利于农业生产。
(1)城镇垃圾的产生与组成经调查,城镇人均日产垃圾为0.70~0.93kg,我市城镇日产垃圾为0.28~0.32万t,其中大城市约占42.23%,县城、小城镇占57.77%。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垃圾的产量正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加,大量垃圾无处消纳,已成现代城市的一大公害。
城镇垃圾主要由有机、无机及其他废品组成,如动植物残体、炉炭、砖瓦块、废纸、布类、塑料、金属、玻璃等。据成都、重庆两市调查,垃圾组成中,无机垃圾占50%左右,有机垃圾占45%左右,其他废品占5%左右。不同燃料区生活垃圾构成有显著差异,燃气区有机垃圾占69.91%、无机垃圾占19.91%、废品占10.18%;而燃煤区有机垃圾则仅占16.80%,而无机垃圾要占79.54%,废品占3.66%,我市以燃气区为主。
(2)城镇垃圾养分含量城镇垃圾构成复杂,养分含量因来源不同而差异较大(详见表2)。按有机肥品质评级指标划分,垃圾属5级肥料。
垃圾在经分选过筛后,约有50%可以用作肥料,即全市每天有0.14~0.16万t的垃圾肥,每年有51.1~58.4万t,以1hm2施75t计,施用面积可达0.68~0.78万hm2。
此外,垃圾中也含有一些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在农用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重金属超标的垃圾绝不能进入农田,以免污染土壤和作物(农用控制标准值详见表3)。
利用城镇垃圾做肥料,一般是与粪尿、厩肥一起堆沤,用作基肥。据旺苍县农业局试验,垃圾(注:农村的生活垃圾)经堆沤后作洋芋和玉米底肥施用,一般能增产8%~15%。1989年在幼龄果树上施用垃圾肥试验,共设小区10个,土壤为老冲积黄壤,果树为温州蜜桔、?柑,每个小区种果树10株,每株施垃圾堆肥25kg。试验结果表明施垃圾肥的幼树高和树冠直径较不施肥的有显著增加,同时施垃圾肥的土壤比对照土壤的容量减少0.02g/cm3、有机质增加1.47个百分点、全氮增加0.033个百分点、全磷增加0.010个百分点、全钾增加0.43个百分点,pH值由4.3提高到6.2。我市龙泉驿区是川西平原上的水果主产区,土壤以黄泥为主,经多年施用垃圾堆肥后,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1994年该区施用垃圾堆肥的果园约4 000hm2,1hm2施用量15 000kg以上,桃子、葡萄增产20%以上,柑桔、梨、枇杷增产12%左右。
(通联:①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610041 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