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谷指现在的什么作物?牟世玖
中国古代的六谷多指稻、黍、稷、梁、麦、苽六种粮食作物。古今对应的名称为:稻(水稻,大米)、黍(黍[shǔ]子,小米)、稷(高粱)、梁(黄米)、麦(麦子)、苽(音gū,高笋)。
一、稻:有水稻,有旱稻,其中以水稻为多。去壳后即为大米,大米以白色居多,也有红、黑等颜色。古今名称相同。
二、黍:黍[shǔ]子,现在农村仍称黍子。种子去壳后称小米或者小黄米,就是市场上颗粒较小的小米,色淡黄,性黏,常用来做蒸肉或煮粥食用。
三、稷:音[jì],古代以稷为主食。既可为饭,又可煮酒。故稷被列为“百谷之长”,被帝王奉为“谷神”。现在称为高粱。去壳后即为高粱米。
四、梁:古代指黍的优良品种,产量比黍略高。就是现在小米之中颗粒大而不黏者,适宜做饭食,故俗称“饭米黍”。色黄,粒比黍子大。种子去壳后俗称黄米或大黄米。严格意义上讲,梁是黍的一种。所以,许多人将古代的“六谷”,称为“五谷”。
五、麦:麦子,有大麦、小麦、油麦等多种,现在多指小麦。是面食的主要来源。麦子的种皮称为麦麸,常用作饲料。种子的其他部分磨成粉末,称为面粉。面粉做成条状,即为面条,简称“面”。麦子成为人们常用的食物。古今同名。
六、苽:音gū,也写作蓏,现称茭白或高笋。苽在古代,本是粮蔬通用之物。开花结籽时植株如芦苇。其种子在古代曾作粮食,称苽米。因种子黑色且细长(约2cm),现在又称黑长米。因雕特别爱吃,故古时又称雕米。其笋状茎可作蔬菜,因其洁白,故称茭白;又因其像竹笋,故称高笋。现在有些农村仍有栽培,但只作蔬菜使用,不食用其种子。
在《三字经》中:作者把稻、黍、稷、粱、麦、菽称为“六谷”,是有道理的。因为黍和粱本为一类,没有太大的区别,故前述六谷,实为五谷。增加的一谷为“菽”。
菽:音shū,是豆类的统称。古人以豆类为主要蔬菜,故也有人称其为“谷”。现在将豆类归于蔬菜,不再称“谷”了。
有些地方把玉米也称为六谷之一,叫作“包谷”。但是,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古代,玉米尚未传入。因此,即使现在中国普遍种植有玉米,但在古代的:“五谷”、“六谷”中都没有玉米。
(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如何在古代种植更多粮食,培育杂交水稻?
古代人民对水稻病害有一定认识,从实践中也摸索积累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一般从栽培措施、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3方面着手。
在栽培措施方面,一是实行轮作,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减少病虫的办法。早在《齐民要术》种水稻篇中即指出:种稻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年年轮换田块就好了。
二是烤田防虫,烤田就是在水稻分蘖末期,为控制无效分蘖期并改善稻田土壤通气和温度条件,排干田面水层进行晒田的过程。这样土壤水分减少,促使植物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从防虫角度讲,烤田使水分供应减少,地上部的生长受到抑制,改变了稻株光合作用产物运转的方向,即向茎和叶鞘内集中,增加半纤维素的含量,不利于害虫的繁殖。
三是选用抗性品种。比如种植多芒的品种防止鸟兽为害。明末江苏《太仓州方志》中载有一个绿芒品种,名“哽杀蟛蜞”,虽无文字说明,从取名上可知是一个适于涂田种植不怕虫鸟啮食的抗避品种。
药物防治一是烟茎治螟。烟草在明代传入我国南方,以后很快传遍各地。农民在种植烟草中,发现烟茎及叶有杀虫的作用,因而试用于稻螟,效果很好,于是不胫而走,推广得很快。
二是菜油治虫。用菜油治虫始见于宋代。1180年8月,苏州闹虫灾,虫聚于禾穗上,当地农民以菜油洒之,一夕大雨,尽除之。到清末民初,农民遂用石油代菜油治虫,直至现代农药出现为止。
三是石灰治虫。以石灰作为治虫的药物也始见于宋代。南宋陈旉《农书》提到在播种前“搬石灰于渥泥之中,以去虫螟之害”。是石灰治虫的最早记载。
生物防治在我国有久远历史。水稻害虫的天敌,古人加以利用的
有数种。一是青蛙。稻田养蛙以消除虫害,是被古人运用了很久的办法。二是养鸭治虫。利用放鸭到稻田治虫始见于明代广东、福建两
省。据说以鸭捕蝗与人力捕蝗比较“一鸭较胜一夫”,“四十只鸭,可治四万之蝗”。三是保护益鸟。历史上蝗灾频繁,古人早已观察到有一些鸟类扑食蝗虫的现象,于是对益鸟进行保护。历朝历代不乏政府提倡保护益鸟的例子。
如下:
一是矮化品种,寻找变异植株,杂交优选矮化。
二是优选密植水稻,这个能增加粮食总量。
二是双季稻,采用温室育秧技术,避开早稻低温伤苗,只要攻克育秧技术,就能大幅增加粮食总量。或者种植油菜榨油加一季水稻,肚子里有了油水,减少粮食的消耗。植物油还有茶油,这个只占用荒山。
介绍
水稻在全世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由稻壳(颖)和糙米(颖果)两部分构成,除了像南极洲这样具有极端气候环境的特殊地区以外,这种生命顽强的植物几乎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就其在我国的分布而言,水稻主要是生长的气候相对温暖的南方,而黑龙江则是其生长区域的最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