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圣的六堡茶缘
文/记者邬拉(节选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主席台左一为茂圣茶业董事长:苏淑梅女士
对于六堡茶来说这是一个等待多时的契机,因为这标志着广西六堡茶产业集群正式开启统一使用区域产业品牌,依靠标准化和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协议走现代产业之路。更标志着六堡茶这个延续1500年的古老名茶终于开始摆脱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
六堡茶——梧州昔日的名片
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站,西江流域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发展走过的沧桑历史。
六堡茶属黑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早在19世纪,六堡茶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成为深受广大侨胞和名界人士喜爱的“侨销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闭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茶叶是广州通商口岸中出口业务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从事贸易的广州“十三行”把全国各地的茶叶运集广州,通过加工、包装,再运往世界各国。当年梧州六堡茶又称之为“船帮茶”。六堡乡处于交通不便的乡间,六堡茶运出山外,要靠小竹伐,小木船、大木船三度运输才能送出西江。正因有了这条著名的“茶船古道”和西江黄金水道,六堡茶顺利销往粤、港、澳和东南亚,并远销欧洲,梧州六堡茶大小茶号遍布海外,六堡茶也成为畅销海外的“侨销茶”。
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以出售六堡茶为荣,常在门脸前悬挂“正宗苍梧六堡茶”大字招牌,以招徕顾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苍梧建立了两家国营六堡茶厂,所产产品全部销往东南亚地区,是当年的外汇大户。
一度沦落为“夕阳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却进入了发展的绝境。在国内市场上,六堡茶的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两家,产量不足1000吨,产值不足2000万元。在国际市场上,六堡茶的产品销售65%主要供出口,但是由于粗制滥造,再加上传统工艺及传统风味的流失,在2001年到2006年间,广西的六堡茶共出口2310.5吨,年均出口385.1吨。
这与《中国六堡茶》一书中记载的“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差距实在太大了。
六堡茶的转型之路
——且看一家民营企业的转型路
1、品质为先
(1)提升原料等级
2000年左右,人们对六堡茶的评价就是质量差、价格低的低档茶。传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中,头一道选茶标准就撞上了“品质”的枪口。按照老规矩,六堡茶的原料茶一般选 择二、三级茶叶,这是茶叶中的下等品,制出的茶易出现茶底脏、口感差的问题。
2003年建厂的茂圣在选择原料茶的时候将标准提高,选择了特等及一等的优质茶作为原料茶,而这迎合了茶业市场的发展大势,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老舍茶馆在引进茂圣六堡茶驻店销售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茂圣的六堡茶“茶底干净、入口顺滑,改变了黑茶的固有印象。”
老茶茶馆内,茂圣六堡茶一角
(2)革新传统“沤堆”工艺
2005年左右,普洱的价格大幅度回升带动黑茶市场逐步走热,给了全国黑茶产业一次重新发展的机会,六堡茶也借着这一股东风开始重新获得了世人的注目。但是,六堡茶制作工艺当中一个名叫“沤堆”的制作工序却又成为了六堡茶复兴的“绊脚石”。
所谓“沤堆”,就是把经过“杀青”、“揉捻”工序处理后的半成品茶放到竹笪上进行发酵。六堡茶所具有的“红、浓、陈、醇”的特点基本就决定在这一步上。传 统上,这步工序都是在地上完成的。但是现代的消费者对于在地上做出来的“进口食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同时这也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
于是,茂圣开始着手对六堡茶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五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领先国内同行的专业设备,实现了全程离地生产的改变。其中由茂圣研制的发酵罐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不但实现了整个六堡茶生产线的离地化生产,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六堡茶生产全线机械化。
(3)国际茶博会上金奖拿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普洱带出的黑茶走俏,相继的安化黑茶崛起,六堡茶要复兴很难,事实确实如此。
2006年,茂圣六堡茶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实现了六堡茶在国际茶博会金牌榜“零”的突破。茂圣六堡茶产品,相继获国内外“黑茶类”奖项多达40多项。
在过去的2015年,茂圣六堡茶荣获米兰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六堡茶是岭南人民积累千年的民族精品,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这个流传千年的品牌,值得我们深思。同样,与六堡茶类似的那些民族精品如何在现代社会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进行保护与发展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茶叶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茶叶行业暂无上市公司,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多家知名茶叶行业企业IPO均以失败告终,此外,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和八马茶业正在冲刺IPO中。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茶叶销售数据、中国茶叶消费结构数据等
茶叶销售总量平稳增长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线上线下消费繁荣,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4年以来,我国茶叶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较2014年的150.25万吨增长近80万吨。
销售额持续走高
销售额方面,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持续火爆,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持续增长,到2021年,全国茶叶销售额达到3120亿元,同比增长7.99%,销售额再创新高。
茶叶销售总额持续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茶叶价格的持续走高,2014年以来,茶叶销售均价总体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我国茶叶销售均价135.5元/千克,价格仅次于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绿茶消费占比过半
从各类茶叶消费情况来看,目前绿茶是我国茶叶市场主要消费品种。2021年,中国传统茶类中,六大茶类的消费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绿茶130.92万吨,占总销量的56.87%;红茶33.88万吨,占总销量的14.72%;黑茶34.41万吨,占总销量的14.95%;其他品种茶叶销量占比均不足10%。
具体到绿茶方面,近年来,我国绿茶消费量呈现平稳上行走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绿茶消费量为120.59万吨,到2021年,我国绿茶消费量提升至130.92万吨,同比增长2.35%。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