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代 书 画
嘉庆汉装行乐图首先说清代的绘画。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画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吴、恽。
“四王”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
同族子侄。他们都曾接受过明代画家董其昌指导作画,都是山水画家。道光《情殷鉴古图》王时敏追随元黄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
《云壑烟滩图》等。王时敏诲人不倦,爱才若渴,“为一代画苑领袖”。王鉴以五代著名画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画家巨然为宗,代表作有《梦境
图》、《夏山图》,与王时敏匹敌。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少时从其祖父作画,仿效黄公望,于浅绛法独有心
得,深得祖父赞许。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康熙常将他招入便殿作画,鉴定内府名迹,任书画总裁、康熙万寿总裁。曾任中国书画类
书《佩文斋书画谱》编辑官,代表作有《梦境图》、《夏山图》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王时敏与王鉴见他
可以造就,带他游历各地,并示以秘本,指导将近20年,终于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笔法而有唐人气度。他的山水画,或气象雄伟,或具体而微
,构图别致。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他与学生杨晋合作创作了《康熙南
巡图》。图长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年底,王翚给他的门人宾客每人1幅画,用来换取裘衣。一些爱好他的作
品的人马上准备钱等着买。王翚作品,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宋荦等都曾作诗赞许。他作画,必用宣德纸、重毫笔与顶烟墨。他说,缺一
样,就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笔渴墨层层积染作画。他们多模仿前人,创新不多,属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大公主(恭亲王长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钓图》清代一直以他们的画为正宗,追随者甚众,直至清末。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寿平”是字,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父亲忠于明,恽寿平不应举,卖画养父。山水学元代王蒙,并以山
水画自负,见了王翚画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写生,专攻花卉,开拓了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作品超脱不俗,清新生动,得元人冷淡幽隽之
至。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浑格不仅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与王翚同师王时敏,两人风格不同:王翚画清丽,吴历画冷隽。吴历山水画还富于纵深感
与立体感。“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迭嶂层峦,心思独运,而气韵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传。”晚年吴历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
“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这群画家风格与“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统麓,号雪个、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为僧。善山水,擅花鸟。山水画原学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
险怪,意境苍凉。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鱼乐图》、《柯石双禽图》等。花鸟画用拟人手法,简约含蓄。《孔雀牡丹图》以牡丹悬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顶上为画面,令人联想到清代官员头上的花翎,讽刺惟命是从的奴才。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之子(石涛于画后往往钤以“靖江后人”),名若极,字石涛,自号清涧老人,又
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亡后,出家为僧。曾两次以明遗民身份接驾,迎康熙。工花鸟兰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图》、《焦菊图》、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图》、《西园雅集图》,山水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卷》
。石涛最初师法清初安徽新安画派,受清初画家梅清影响殊深,后来他自创新法,《清史稿》上说他“画笔纵恣,脱尽
窠臼。”《中国美术简史》说:“石涛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便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
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说,石涛当推第一。他自叹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涛有很高的绘画理论,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影响很大。
髡残(16121673),姓刘,字白秃,号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长山水画,取法王公望、王梦。好写奇特奥景,构
图好山重水复,善用秃笔,多含兴亡之感。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奇六,安徽歙(shè)县人。明代诸生,入清后为僧,改名弘仁,早年学宋人画师,晚年学元末画家倪瓒
。善山水画,好画黄山松石,表现幽寂的气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冈陵图》、《晓江风便图》。
“四王”与“四僧”的区别主要是保守与创新。
郑板桥《竹石图》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庆),出现了两个绘画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扬州。
北京的宫廷画家以创作人物为主。著名画家有焦秉贵、冷枚、丁关鹏等。他们多画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画家郎时宁用西洋画法和
中国颜料创作了许多人物画和花鸟画。
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以画山水、人物为主。郑燮(16931765)好画兰、梅,尤善画竹,借以歌颂清风亮节,表达孤傲脱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斋竹图》、《兰竹图》、《荆棘丛兰图》。金农(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画梅,造意新奇。画山水则景色疏简,
饶有趣味。画人物,则外貌夸张。代表作有《玉壶春色图》、《梅花图》。汪士慎(16861759)画梅花、水仙精妙独绝,《春风香国图》、《
湖石水仙图》是其代表之作。李觯(16861762)善花卉,画笔纵横,风格豪迈。《松藤图》、《土墙蝶花图》都是传世之作。黄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鸟。“用狂草入画,恣意放纵,线条酣畅,极具变化”。(赵丛苍主编《古代书画》)。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砚图
》、《醉眠图》传世。李方膺(16951755)善画兰竹松石,也能画梅。有《墨梅图》、《风竹图》、《游鱼图》传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画著名,构图简静而洗练。代表作有《山水册》、《弹指阁图》、《梅花图》。罗聘(17331799),金农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继承
前人又不拘泥,笔法生动,《鬼趣图》、《二色梅图》都是传世精品。
“扬州八怪”以花鸟画为主,注重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创新精神强,新意浓郁,写意画得以很大的发展,使画坛再次异军突起。
嘉庆以后的著名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两人都是书法家兼
花鸟画家。他们的画融入了他们用笔苍健的书法特点,具有淳朴风格,然而色彩鲜明。他们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说清代的书法。
清代书法可分二个时期:清初至中期道光与中期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帖学大兴时期。所谓帖学是翻刻前代名帖临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赏识,明董其昌书法十分流行,出现“万家一董”的现
象。董体融颜体与赵体之法,圆转流利,闲适自然,但启示薄弱。学董体最著名的有张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农(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则偏好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又出现“千户一赵”的现象。赵体笔画圆润,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
告》轴字体匀称优雅。学赵体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论在清初还是中期,书风独特的书法家还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书、郑板桥。傅山(16051690),草书云转
霞飞,小楷朴实古拙,行书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风貌奇特。梁同书(17231815)号山周,是乾隆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梁诗正的
儿子。开始学颜柳书法,接着又学米芾,晚年又加以变化,崇尚自然,笔力纵横,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写字的纸就有数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来求字。一次,琉球国王让一个留学生回国前一定要梁同书写幅字才回去。梁同书满足了他的愿望,学生才高兴离去。郑
板桥书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隶篆为一体,杂以兰竹描绘之法,别成一体,郑板桥称为六分半书。
第二个时期是碑学时期。碑学是崇尚碑刻的书派。嘉庆、道光以后,书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晋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邓石如、赵
之谦等。
邓石如(17391805),安徽休宁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碑刻。他学书善作变化,融合篆书、隶书,能以隶法写篆书,以篆
书笔意写隶书,超越了前代隶书和篆书高手。在篆隶书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隶笔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开始学颜体,后钻研北碑,以碑北写行书。篆、隶学邓石如,并能融化,楷书以颜体为本而又有魏碑特点
,称为“颜底魏面”。隶书又掺以楷法,
很有个性。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书法家。学书不囿于一人一体:楷书学颜体、钟繇,隶书学汉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篆、隶、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书为最。其楷书,严谨匀整;行草,气势奔腾;隶书,苍劲雄浑;篆书,雄放泼辣。
清代是书法中兴的时期,名家众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书家同时又是画家,譬如傅山、朱耷、金农、郑燮、赵
之谦、吴昌硕等。虽是书画同源,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一人而兼善两艺,需付出多少劳动!
清代书法论著较为丰富,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书概》、石涛《画语录》。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子,名若极,号石涛,释号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工人物画,尤善
山水画。构图富于变化,意境新奇、雄浑。著名画家王原祁赞叹道:“大江南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淮扬清秋图轴》与弘仁
(16101663)、髡残(16121673)、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画僧”。
由于清王朝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宗室采取优抚政策,石涛的大半辈子在清朝过,并两次恭迎康熙圣驾,坚持不懈地从事绘画创作。
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了获取绘画素材,使作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不断赋予他
的创作以新意。
石涛注重师承,但不囿于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于变化。当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建华评论说,石涛“能熔铸千古,脱去时习,独出手眼
,无一笔浙、吴两派习气”。
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统一
,还有无法而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奉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号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为大;“人屋”,广厦万间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异秉。八岁即会诗。善书法,工篆刻,精于绘画。曾画荷花一枝,半开池中,败叶散乱,横斜水面,生机勃勃。张挂
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满堂。他又曾画过龙,蜿蜒升降,欲飞若动。山人又喜欢说笑话,倾倒四座。
后来山人哑不能言,后弃家为僧,号雪阁,不久又发疯。其号先后易为个山、个山驴、八大山人。
山人酒后作画。作画时只将墨泼在纸上,或用破扫把将墨水洒在纸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纸上。一张纸搞得肮肮脏脏的,简直不忍目睹,
这时他才拿起笔来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鸟竹石,无不入神。如果写字,他就挥臂援笔,狂叫大呼,洋洋洒洒,立刻写出几十个字
来。酒要是醒了,一个字都写不出。这时即使把百镒黄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写,他看都不看。
焦秉贞的西洋画
吴历《湖天春色图轴》西洋画传入中国始于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的,有耶教天主像。
这幅像画的是一个神气圆满、彩色鲜丽的小儿。利玛窦曾说:“中国人只会画凸出的一面,所以没有凹凸之分。我国画家既会画凸出的部
分又会画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圆满。”
康熙时济宁人焦秉贞研究西洋画后,领悟了它的画法:正面明而侧面暗,把暗处涂黑一点,明亮的正面就凸现出来了。后来他又把西洋画
的画法来了一番变通,描绘人物甚工。
焦秉贞供奉内廷,他依康熙之命绘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画耕织图,形态毕肖。不知者还以为是外国人画的。
傅青主作画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坚持民族气节,穿朱衣,住土穴,坚决不出来作官。康熙年间,他已70
余岁,举博学鸿词,被强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参加考试。最后以老病辞归。
傅青主善画山水墨竹,工诗文及金石篆刻。他还擅长医术,尤其妇科。
傅青主以书画闻于世,但不轻易为人作画。
有位朋友求画。傅说,他作画,首先要选择时间,选不好不下笔。朋友约定中秋晚上作画。他说,如果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就要朋友准
备好纸笔。
中秋到了,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饮酒,就先与他痛饮,从晡时(下午三至五时)到日偏西才罢。然后让侍者把墨研浓,把
两张茶几拼在一起,将丈把长的玉版纸铺在上面,取铁界尺压住纸的四角,说等月亮东升时就用蜡烛光照着画。
不久月亮出来了,傅很高兴。他让侍者手拿一钵浓墨放在旁边几上,让其他人退下,独自一人执笔作画。朋友远立观望。只见傅手舞足蹈
,好像发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后,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一声,叹道:“你这一下子把我的画兴败了。”说完,把笔扔在地上不画了。
女画家的不幸
清代有个女画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潜江人,便自号“潜江女史”。父亲叫李小峰,以画花卉闻名,是他教李珍画画并成名。但由于她父亲
贪图权势和金钱,使富于才华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李珍花卉画得好,求画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应谁好呢?他父亲贪鄙,要找个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后与官场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县令诸可权的远方亲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来穷,有时连锅都揭不开。他母亲认为把李珍娶过来,靠她卖画,便可解决生
活问题,便请人代为求婚。李珍父亲觉得把女儿嫁给诸某,就可捐一个县丞、巡检那样的官儿,便答应了。后来他听说诸某穷,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见诸某无能又难看,很不高兴。一个月后,李珍随诸某到汉阳婆家,妯娌笑她长得不好看,有的又说她的脚不够小,还拿
她的脚细看。李珍的女仆偶尔劝阻,竟遭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惯煮饭、女红,家里人又说她懒,无能。
不久,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画具、画稿,希望她卖画得钱。李珍对这个要求很气愤。她认为,绘画是父亲教的,作品卖钱大半应归父
亲。这又导致了翁婿之争。
父亲、丈夫都是贪鄙之人,夫家个个俗陋难堪。处于如此环境中,李珍感到如行于荆棘之上,便愤怒地说:“如果以大义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艺养丈夫就够了,现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这个道理?”她于是把画具尽行扔掉,发誓不再作画。婆家见她如此,对她更为刻薄
,多次骂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莺粟膏自杀了。
长江万里图
张学曾,会稽人,字尔唯,号约庵,工书,善山水画。顺治元年(1644),张到苏州担任太守。同级堂官孙承泽(益都人,字耳北,号北
海,明崇祯进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龚鼎孳(合肥人,字孝升,号芝鹿,明崇祯进士,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诗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岳。明崇祯进士,官御使,归清后授原官。擅长诗歌)三人设宴为之饯行。
酒后各人展示所藏名画,互相夸耀。张学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画长江贯道(名参)“万里长江”画卷真迹。孙、龚、曹三人传观,爱不
释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可谓压卷之作了。张很是得意。不意孙承泽突然对他说:“这图以‘万里’为名,而为你一人所有,岂不太贪;不
如截为四段,每人一段,各得二万五千里,岂不是件好事?”龚、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从立即取刀尺来。爱图如命的张学曾一听,信
以为真,连忙跪地乞求。孙北海大笑,说:“我现在想起唐代一副绝对了。”大家问是什么对。孙说:“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
”
“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是集句对。上句出自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下句是刘禹锡《赠李司空妓》“恼乱蓟州刺史肠”句,改换了一字。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余七位是
李_
李_(1686年—175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李_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内收《李_画集》(上下卷)。
中文名:李_
别名:宗扬,复堂,懊道人,墨磨人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
出生日期:1686年
逝世日期:1756年
职业:书画
主要成就: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
代表作品:《李_花鸟册》;《李_花卉册》
艺术成就
李_自幼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已经颇有名气。后召为宫廷画师。
李_“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乡人郑燮(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并称李_“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画风工致。后宗法指画大师高其佩,崇尚写意。又研习石涛笔法,以破笔泼墨作画,画风为之大变,形成“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布局新奇。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李_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花草树木,日常用具,桑蚕之类,一一摄入画中,取材之广,超过前人。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亦有新的突破,破笔泼墨,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同时吸取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富于立体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晚清画论家秦祖永《桐荫论画》论曰:“李_复堂,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颇擅胜场。”
后人有评李_笔墨者,谓之有“霸悍之气”、“失之于犷”。
李_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喜在画幅上长题满跋,参差错落,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画面气韵益加酣畅。秦祖永评曰:“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
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有《李_画集(上下卷)》。
艺术年谱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岁
三月三日,生于江苏兴化。李_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在地方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祖父李法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等人唱和,工书法,善诗;父亲李朱衣担任过文林郎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辛卯)26岁
赴南京应乡试,中举人。(《国朝画征录》)此前,幼从里人陆震学书,从魏凌苍学画黄公望一路山水,稍长从族兄李丙旦习制艺、从族嫂王媛学画花卉。
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28岁
九月,客京城。作《山水册》(《澄怀堂书画目录》)。同月,献诗行在。(咸丰修《兴化县志》卷八《文苑传》)嗣后供奉内廷,在南书房行走,从蒋廷锡南沙学花鸟。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29岁
九月,在热河挹翠山房作《花卉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至冬续完。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30岁
七月,作《石畔秋英图》(南京博物院藏)。是年,王原祁卒。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31岁
秋,作《萱花扇面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赠侄李道元。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32岁
供奉内廷。是年,蒋廷锡升内阁学士。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33岁
九月前乞归,离开宫廷。九月,于舟中作《没骨花卉册》(日本《定静堂藏明清画图录》),此后活动于大江南北二十年。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34岁
于石城旅舍作《杂花卷》(上海博物馆藏)。
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35岁
秋,作《小佐盘餐图》。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辛丑)36岁
秋日,仿新罗山人笔法,作《花鸟轴》。
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37岁
于扬州作《花卉卷》。
1725年(清雍正三年乙巳)40岁
与郑板桥、黄慎同寓扬州天宁寺。八月,作《盆菊图》(西泠印社藏)。十月,作《三秋图》。
1726年(清雍正四年丙午)41岁
五月,作《松芝图》轴(山东省博物馆藏)。七月从赵家舍,过草马庄,晚过日永庵止宿,为僧人钟英作长卷。九月,作行书五言联:“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郑板桥纪念馆藏)腊月客扬州竹西僧舍,作《朽墙燕子花》轴。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42岁
正月,过湖州道中。作《土墙蝶花图》。六月,作书对联:“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泰州市博物馆藏)
1728年(清雍正六年戊申)43岁
八月,与郑板桥、黄慎同客天宁寺。秋,寓都门定性庵,书题画截句二十一首。
1729年(清雍正七年己酉)44岁
十一月,旅食吴陵,作《山水图》。
1730年(清雍正八年庚戌)45岁
重新入宫,被钦定随刑部侍郎高其佩学画。十月,在扬州作《松藤图》(故宫博物院藏)。
1731年(清雍正九年辛亥)46岁
七月,作《月季图》(扬州博物馆藏)。
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47岁
闰五月,作《松萱瓜瓞图》,华新罗跋画。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48岁
十二月,作《岁朝平安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甲寅)49岁
正月,作《蕉荫鹅梦图》(南京博物院藏),题:“廿年囊笔走都门,谒取明师沈逸存。草绿繁华无用处,临行摹写天池生。”春日,于兴化僧舍作《雁来红》。(《古缘萃绿》)十一月,与板桥居士、莲若上人过登李世兄宅,补题《竹菊图》(扬州博物馆藏)。
再次离开了宫廷,返回扬州,绝望。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乙卯)50岁
在扬州,作《花卉册》(故宫博物院藏),题画有“辕门桥上卖花新”一诗。本年数次作《五松图》。作《富贵宜男图》。(《十百斋书画录》)
1736年(清乾隆元年丙辰)51岁
正月,赴京谒选,过古琅琊,晤李方膺,作《年年顺遂图》。过沂州,为元翁作《十里荷风图》(故宫博物院藏)。作《杂花册》十二开于西山卧佛寺。
1737年(清乾隆二年丁巳)52岁
仲春(二月),作《芍药图》(西安博物馆藏)。三月上巳日,在北京扬州会馆作四言联“为官已老,续画何人”。秋,赴山东知临淄县。
1738年(清乾隆三年戊午)53岁
五月,作行书《兰花诗》(故宫博物院藏)。七月,作《花卉册》十二帧。十月,调署滕县知县。十二月,于都门卧佛寺写《杏花春燕图》。
1739年(清乾隆四年己未)54岁
在滕县任上。二月,作《受天百禄图》(《爱日吟庐书画续录》)。春,作《古藤黄鸟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740年(清乾隆五年庚申)55岁
二月,作《山水册》(南京博物院藏)。罢官(《喜上眉梢梢》图题)。为政清简,士民怀之,忤大吏罢归,留滕者三年。(《滕县志》)
1741年(清乾隆六年辛酉)56岁
三月十六日,致信郑板桥,介绍戴遂堂订交(《明清画苑尺牍》)。四月,作《桃花柳燕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七月,作《喜上眉梢图》(镇江博物馆藏)。
1742年(清乾隆七年壬戌)57岁
正月,作《竹树图》(广西区博物馆藏)。往返于弯德、滕县、泰安,崮山旅次,作《杂画册》十帧。三月三日,作《松鹰图》(《知鱼斋书画录》)。九月,在滕县见月草堂作《蕉荫睡鹅图》(江苏国画院藏)。
1743年(清乾隆八年癸亥)58岁
离滕南归。四月,作《墨荷图》(故宫博物院藏)。闰四月,作《风雨芭蕉图》(苏州博物馆藏)。
1744年(清乾隆九年甲子)59岁
五月,贺园落成,受园主贺君召之邀,与御史准泰等为之唱。十月,于崇川寓斋作《红儿映雪图》(故宫博物院藏)。十二月,作《紫绶金章图》(南京艺术学院藏)。
1745年(清乾隆十年乙丑)60岁
正月,作《花卉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十月,由兴化赴扬州,居小东门内西雷坛。腊月,作寄侄书,内云:“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丙寅)61岁
春月,指墨作《蕉鹅图》于平山堂。六月,与李等雅集贺园,题凝翠轩联云:“出郭此间堪歇脚,登楼一望已开怀。”秋,作《松石牡丹图》(南京博物院藏)。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丁卯)62岁
正月,为智高年学兄作《石榴蜀葵图》。四月,作《玉兰牡丹图》(南京博物院藏)。六月,作《故园图》。九月,作《五松图》四幅。十月,作《加官图》。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戊辰)63岁
二月,在兴化作《年年富贵图》。作《富贵有余》(《支那名画宝鉴》)。三月,作《傲霜图》(北京市文物局藏)。八月,在浮沤馆作《椿萱百龄图》(《十百斋书画录》)。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己巳)64岁
新春,为顾衍学兄作长卷《冷艳幽香图卷》(南京博物院藏)。作《指墨芦鹅图》。五月,作《松柏蕙禽图》、《荷花鸳鸯图》。十月,作《双松》(《笔啸轩书画录》)。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庚午)65岁
正月,作《牡丹幽兰图》。四月,作《芭蕉独鹅图》。五月,在兴化浮沤馆作《设色花树》。夏,在竹西寓斋作《幽兰牡丹图》,首题《影落幽兰》。秋,作《蕉竹图》。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辛未)66岁
三月,为元敷作《鸳鸯莲子图》。四月,在扬州兰若僧房作《松石牡丹图》。七月,在兴化浮沤馆仿天池生笔意作《松树图》。八月,作《秋柳鸣禽图》。十月,在兴化作《松树牡丹图》。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壬申)67岁
三月,作《梅石小鸟图》,又为祝蒋斋年六十寿辰作《五松图》。春,作《花鸟册》。四月,在兴化浮沤馆作《花卉册》。五月长至后一日,为念翁作行书《修葺临淄官舍诗旧作四首》(扬州博物馆藏)。九月,作《菊》(《南画大成》)。板桥在潍县署中,有“平山堂北,梅花岭畔,神魂系之!”等语寄李复堂。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癸酉)68岁
正月,寓蒲州(泰州)梅熟庵,作《花卉十二条屏》。三月,在梅熟庵录旧作《头白》诗,作《三友图》《黄鹂》《五松图》。四月,作《牡丹》(《南画大成》)。七月,作《玉兰海棠图》。八月,作《篱菊雄鸡图》。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甲戌)69岁
正月,为李道园作《兰竹文石图》。二月,作《荷塘双鸭图》。四月,作《松藤牡丹图》。闰四月,作《花鸟图》。七月,作《风竹图》。八月,作《花鸟图》。十月,客吴陵(泰州),在缪公祠作《城南春色图》。十二月,作《荷花图》(《南画大成》)。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乙亥)70岁
居扬州竹西僧舍。与郑板桥、李晴江合作《岁寒三友图》。四月十五日,郑板桥作《饮李复堂宅赋赠》。十月,作《风雨芭蕉图》(山东省博物馆藏)。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71岁
春,作《牡丹松藤图》《花卉图》。夏作《杂画册》。七月十日,题“寓郡城天宁寺”。
殆于是年九月,卒于南通。
代表作
《花鸟册》
乾隆时原装裱,品相绝佳,原藏日本,尺寸46.2*31.2厘米,此册似为李_册页中尺寸最大的一本者。
《故园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
《松藤图》
纸本设色,纵126厘米,横6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家中年时作品,一改规矩工整为纵逸潇洒。右上空白处题七绝一首:“吟遍春风十万枝,幽寻何处更题诗。空庭霁后帘高卷,一树藤花夕照时。”
《松石紫藤图》
上海博物馆藏
《梅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较为公认的扬州八怪为: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1、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2、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黄慎,是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汉族,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
代表画作作品有《十二司月花神图》、《商山四皓图》、《伏生授经图》、《醉眠图》、《芦鸭图》、《蛟湖诗草》。
4、李鱓(shàn),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
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内收《李鱓画集》(上下卷)。
5、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6、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
7、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
8、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
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著有《西唐诗钞》。
扩展资料: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有时含贬义。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
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百度百科-扬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