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1、白花菜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茎、叶和根都是较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降湿、开胃健脾、增强食欲、防病治病等多重功效。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
2、其茎叶腌制后可食用,是夏季主要的一种腌菜,可炒肉、蛋炒或单炒。其味清香鲜美,能提神生津、开胃建脾、增进食欲。全株还能作药用。
作用:
传统方法腌制的白花菜,香味独特,口感丰富,回味无穷,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佐料。经腌制的白花菜味美甘甜,其综合营养成分可与豆类相媲美,具有降胆固醇、软化血管、降血压、抗衰老等作用。
注意事项: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不适,所以要适量食用!
白花菜的具体药用价值
1.抗癌防癌:
菜花含有抗氧化防癌症的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以减少乳腺癌、直肠癌及胃癌等癌症的发病几率。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报道,在众多的蔬菜水果中,菜花、大白菜的抗癌效果最好;
2.清化血管:
菜花是含有类黄酮最多的食物之一,类黄酮除了可以防止感染,还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能够阻止胆固醇氧化,防止血小板凝结成块,因而减少心脏病与中风的危险;
3.丰富的维K:
有些人的皮肤一旦受到小小的碰撞和伤害就会变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这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K的缘故。补充的最佳途径就是多吃菜花;
4.解毒肝脏:
多吃菜花还会使血管壁加强,不容易破裂。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使菜花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防止感冒和坏血病的发生。
白花菜
(汪颖《食物本草》)
异名羊角菜(《纲目》),屡析草(《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白花菜
一年生草本,有恶臭。茎多分枝,高达1米,密被粘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小叶5片,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上面无毛,下面叶脉上微有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有梗,基部有叶状苞片3;萼片4,卵形,先端尖;花瓣4,倒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有长爪,白色或带紫色;雄蕊6,花丝下部附着于雌蕊的子房柄上;雌蕊子房有长柄,突出花瓣之上,1室,花柱短,柱头扁头状。蒴果长角状,长5~10厘米,先端有宿存柱头。种子肾脏形,宽约1毫米,黑褐色,中部微陷,表面有突起的皱褶状膜。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长于荒地,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广西、台湾、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种子(白花菜子)、根(白花菜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季采收。
化学成分含辛味挥发油,与大蒜油,芥子油相似。
药理作用叶有抗 *** 作用。
性味辛甘,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②《随息居饮食谱》:"苦辛甘,温。"
功用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
①汪颖《食物本草》:"下气。"
②《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理蛇咬伤。"
④《中国药植图鉴》:"止下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选方①治男子下消,女人白带:白花菜嫩叶半两,洗净,切碎,和猪小肠或冰糖,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白花菜洗净,水酌量,煎数沸,洗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中毒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时左右,先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多汗,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较重,发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腹微隆起,肠鸣音减弱。经常规处理,3天后恢复。
提醒您:白花菜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